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在学易的过程中,时常会觉得各种解释很是莫名其妙。个人觉得最奇怪的解释就是这一句。
通常的注释是这样的:
王弼云:康,美之名也。
孔颖达云:侯谓升进之臣也。臣既柔进,天子美之,赐以车马蕃多而众庶,故曰:“康侯用锡马蕃庶”也,“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
陆德明云:蕃,多也;庶,众也。
通常的白话解释是:康侯被天子赐予众多的车马,一天之内被接见三次。
单纯从字词上来解释,倒也勉强可以接受。只是,此卦辞到底想要说什么?
先做功课,查一下“蕃”的解释,如下:
《說文解字》:《艸部》蕃:艸茂也。从艸番聲。
《宋本廣韻》: 《廣韻·上平聲·元·煩》蕃:茂也,息也,滋也。又音藩。
《廣韻·上平聲·元·蕃》蕃:蕃屏。甫煩切,六。
《大戴禮記·盛德》: 地宜不殖,財物不蕃,萬民飢寒。
《尚書·洪範》: 五者來備,各以其敘,庶草蕃廡。
《周禮·地官司徒》: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从上面的字典以及其它古籍我们大致可以认为,“蕃”,本义是(草木)茂盛;作动词讲,是使茂盛,使滋生繁衍。这里的句式“蕃”应该被解释为动词,也就是使茂盛,使滋生繁衍之义。
这样,此句的大致意思就可以解释为:康侯用天子所赐的车马来繁衍庶众,一天之内进行了三次。
这样解释好像就有点意思了。只是感觉问题仍然存在。用天子的赏赐来增加自己的声望和实力,这到底好还是不好?大部分的卦辞都是有元亨利贞,吉凶否吝的评价的,这一卦却只是陈述。易经的作者没有留下评论,我也不好在这里胡说。就让学者自己去理解吧。
另:这一句相当有意思的就是近代关于“康侯”在历史上指的究竟是谁的争论。
“康侯”在历史上指的究竟是谁?有人认为康侯是晋文侯,有人认为康侯是卫康叔封,也有人考证康侯是晋的开国祖唐叔。诗经,尚书,礼记,史记,加上青铜器铭文,以及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大家引经据典考据得不亦乐乎。
易经,无论是作为历史考据的经学,还是探讨其变化之理的象数学说,应该是中国独有的学问,能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经久而不衰,这大概是拜易经所赐。我相信在这几千年间把它参明白的人很多。只是,几千年了,它依然神秘莫测,我们依然皓首穷经。
易经,早已经成了易经史。就如同科学有科学史一样。
“康侯”在历史上指的究竟是谁,我个人的观点是:
从历史考据的角度上来说,如果卦理清楚,如果有足够的文献资料,不妨考证一番。
从易理象数的角度上来说,确实没有讨论的必要。中国历史上类似的故事就太多太多了。吴王夫差与伍子胥;越王勾践和文种范蠡;汉高祖刘邦与萧何,张良,韩信;唐太宗本人实在太高明是个例外;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算是相当仁慈;明太祖和明朝的那些开国功臣们;清朝的鳌拜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以及我们当代的开国元勋们;以及我们那些不太熟悉的君王和那些不太熟悉的文臣武将之间故事;以及现在的政府公司企业,领导和它们的下属之间的是是非非。
就这样各得其所吧,愿意考据的考据;愿意易理的易理;愿意象数的象数;愿意看热闹的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