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许多文章关于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成为首位大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之事。纵然有争论,俺还是为之高兴不已。说到疟疾这病,勾起俺早年在医院检疫部门为防控疟疾而学习血液中疟原虫鉴定的往事。
俺虽说是南方人,但从小在北方长大没有得过疟疾也就是“打摆子“。换句话说北方蚊虫少,得疟疾可能性比南方小些。有关疟疾的知识还是到了一所医院从事疾病防控和检疫后才有了深入了解。俺工作的部门叫防检所,相当于地方的防疫站,男女同事加起来大约有十几位。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每年疟疾检控,主要工作是对发烧的群体要抽查,如果血液中查出有疟原虫就会将采取措施以防止扩散,因为此病最易在集体生活中传播(其他传染病亦是如此, 如血吸虫,血丝虫等)。 当然平时也做临床检验的血液检测,结果主要用于日常医院病人诊断。记得当时俺的领导叫赖书文(图1),一位个子不高的四川人,人如其名性格温文尔雅,为人甚是和善,喜欢摄影,自1955年一直从事防疫检验工作,因其技术精湛平时负责俺们业务培训。他的绝活就是骨髓片分类和血液病原虫鉴定。俺有关病原学知识和血液中的疟原虫和其他病原虫鉴定就是由他传授。
因为那会儿没有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法,如使用试纸的聚合酶链反应(PCR),用血液检查疟原虫是唯一手段。 因此依赖于鉴定技巧和经验,需要培训。记得每次业务学习时,俺都非常喜欢赖书文老师讲课,而且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他教学深入浅出语言通熟易懂,注意归类总结强调要点,令人很容易记忆。 譬如,他讲到: “疟疾有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之分。 顾名思义间日疟隔一天发作一次,三日疟则每三天一次,恶性疟疾则无规律但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共同特点是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反复发作,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而疟原虫则有四类,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不过常见的只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两类”,寥寥数语言简意骇,俺一下就记住了。由于“文革”那会儿没有学上,俺参加工作后虽然不是文盲但文化不高,不过年轻记忆力好,任何章节他只要讲一遍俺就可记住了,尽管有些未必完全理解。有趣的是虽然时间已经久远,但很多知识至今记忆犹新。
或许那会儿正因为文化低,求知欲反而很强,并不时被病原学中一些奇特生物现象所吸引。例如,疟原虫不但具备在人体内作细胞分裂式的无性繁殖,也可以在人体外(蚊子胃里)进行雌雄交配的有性繁殖。 同时具有两种截然不同再生繁殖能力的生物现象在病原学里确实也不多见,令俺十分着迷。另外,当俺在显微镜下看到人体血液中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巨噬细胞吞噬那些血液中疟原虫裂殖体时,更觉得神奇不已。类似肉眼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还有许多,如另外一种具有吞噬功能的阿米巴病原体,以及半夜出游似透明丝带状的血丝虫和只会做类似光传播那样直线运动的血吸虫幼虫等等(注:2015医学诺奖的另一位得主就是研究血丝虫入侵淋巴系统,俗称“橡皮腿"病)。虽然这些过去了这么多年,而且离开医院到其他地方当工人以及后来上大学后,改行再也没有从事任何与之有关的工作了,但是这些早年学习病原虫鉴定的情景就好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俺的生物课实际上是在医院工作时补上的,那会儿做检验就像是上生物实验课,趣味性十足。这段经历对俺一生影响很大,确实受益匪浅。
听说教俺病原虫鉴定的老师赖书文因肝硬化严重离开医院后,到县里一家防疫站站长, 现在该有80多岁了不知是否现在还健在。
图1. 疟原虫人体外的有性繁殖. 其雄-雌性配子体先在血液中形成(上图和下图),当雌性按蚊吸入病人血液时,雄-雌性配子体在蚊胃发育,交配,受精形成数以万计的成熟子孢子并集中于按蚊的涎腺,完成疟原虫的有性繁殖。当雌蚊再吸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开始体内的无性繁殖。疟原虫在按蚊体内发育成熟所需时间:间日疟原虫9~10天,恶性疟原虫为10~12天。
图3.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无性繁殖。当受染蚊叮咬人体时,首先注入唾液,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侵入肝脏,当肝细胞破裂后形成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并生长发育,经环状小滋养体,大滋养体、前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4个阶段。当最后红细胞破裂,大量裂殖子释出,其中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刺激免疫系统和体温控制中枢引起高烧。其余再侵入其他正常红细胞,重复其上述无性增殖过程, 引起病人反复发作,反复发烧。长此以往,引起病人贫血和肝脾受损。红细胞内裂殖体增殖周期:间日疟原虫约需48小时,恶性疟原虫约需36~48小时。下诸图即为血液薄膜检验法,疟原虫染色后4个发展阶段的形态。 血液检测中,发现任何一个阶段的病原体,即可确诊为疟疾。
图2-3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