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故事15——十字路口的选择

回忆往事就像水墨画,不经意的一滴墨掉在纸上,慢慢化开。又滴上一滴,化开,和原来的混在一起构成一幅画。往事就这样成了历史的一片。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的一生,有几个关键路口,一旦选择某个方向了,就很难改变道路的轨迹,有些是被迫的,这就无所谓后悔。但有些是自愿的,事后总觉有些后悔,当然是于事无补,只能作为人生的经验,留给后人参考。母亲近百年的人生,有几次关键的选择,不能简单的评论对错,当时作出的选择,是受条件的约束和对人生道路的认识,还有家庭的考虑,当然更有人生阅历,最后是“命”。

   抗战胜利,母亲已经26岁,工作也有六,七年了。农民银行准备迁离重庆去上海。抗战八年,多少人喊着要“打回老家”去,多少人妻离子散要回家乡和亲人团聚。我的外公和外婆是“回乡”派,他们的兄弟姐妹大多在合肥老家,房子田产也在那。日本人占领合肥后,音信寥寥。现在好不容易可以回去了,当然很高兴。母亲如果不去上海,可以从银行拿一笔数目可观的“复员”费,还可以保证银行在合肥的分行找到工作。但母亲选择去上海,并说服外公外婆及弟妹一起到上海,承诺会负责他们的生活。我的父母是第一代上海人,我们几个兄弟算是出生在上海,但户籍本上,我们的籍贯是浙江人,除了父亲,一家人都不会说浙江宁波话。

   现在看来,这真是非常正确的决定。首先放弃了老家所有房产和地产,外公和外婆的身份就成为城市居民,连职业都没有。外婆一生没有外出工作,外公抗战期间做生意失败就再没有真正工作过,否则至少是没落地主官僚什么的。这样,1949年后,他们的日子就难过了。所以填表时,母亲和几个舅舅阿姨的家庭出身都还不错,好像是城市平民,弄不好还是“城市贫民”,因为外公外婆完全没有收入,没有影响他们子女的前途。

   到了上海,银行包了一切。即使在新政权时,父亲落难停发工资,银行工作的母亲养活了全家,房子也没收回,看病也是银行提供的福利。另外,上海的教育领先全国其它地方较大,我们受益匪浅。母亲经常感叹,是银行救了我们一家,这里指的是民国的农民银行和后来的人民银行。

抗战胜利,母亲到上海安定后准备结婚,但父亲当时在美国。正在犯愁,一个天大的好机会来了。母亲的堂姐夫,就是那个经常带她玩的合肥老乡,被派往美国做大使馆武官,那是1947年。堂姐从南京赶到上海,把一张表格递给母亲,任命母亲做武官秘书,实际上就是开后门让母亲去美国和父亲团聚。母亲没有去,反而让姐夫劝说父亲回上海来结婚。理由很多,母亲要养活全家,走了家人连住宿都有问题,两个舅舅刚刚考上大学,外公外婆没人照顾。我父亲方面,自从1940年父亲考上浙江大学离家,我的阿娘(祖母)就一直没有见到自己的大儿子,抗战都胜利了,可儿子迟迟不能回家结婚,老人家要母亲催父亲回来先结婚,她要抱孙子,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她不管。“你父亲工作签证都已办好”,母亲后来告诉我们,这也是我很早就知道美国有工作签证。父亲于1947年底回来结婚,1949年初大哥出生,祖母当然高兴,允许父亲离家。但父亲再去美国已是不可能,当局要他去台湾。母亲后悔不已,终生内疚。后来父亲蒙难,母亲和他一路走来没有离婚。

1949年4月,父亲的机关要去台湾,要求父亲三天之内去报到,而且不能带家人一起去。这一次母亲似乎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让父亲躲起来。这是要冒很大的风险,抓住以“逃兵”论,父亲的一个朋友没躲藏好,被抓住押送台湾。想想后怕,如果父亲1949年去了台湾,这边多了一个妻子和婴儿,还有一位盼望儿子回来的母亲。我大哥以下的三个弟弟就不会出生,当然我也不会在这写回忆了。

人生无常,叹无奈。

父亲的上司在重庆机场迎接毛泽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