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选择后代吗?-大学生看生命伦理
||
如果说What is life的出世影响了许多科学家转向生物科学领域的话,生命科学的发展转而影响着整个人类。当我们在为不孕夫妇用生殖技术得到宝宝而高兴时,我们是否注意到辅助生殖背后的生理隐患和伦理问题。技术和伦理需要有一个平衡,人类社会才不会混乱。妥善利用生物技术,是对人类以及整个自然界负责。
“一父两母”技术引发争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近6000万人罹患不孕症,约占育龄人口的10%。也就是说世界上有10%的的家庭因为不孕症而无法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一父两母”技术。 三亲(Threeparents)婴儿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有线粒体缺陷的妻子卵子中健康的细胞核DNA提取出来,然后把健康的细胞核DNA植入健康女性捐赠的去掉细胞核的卵子中,也即形成一个组装的有两位女性遗传物质的卵子。然后再用丈夫的精子对这种组装的卵子人工授精,形成受精卵,再植入妻子的子宫中孕育。
对“一父两母”技术的观点
“一父两母”技术虽然在英国获得英国议会的批准,但我并不支持使用这一技术。之前一对夫妇用辅助生殖得到试管婴儿,只是夫妇的精子卵子在体外受精。试管婴儿的的确确是夫妇俩的结晶,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三亲婴儿含有两个母亲和一个父亲的遗传物质,而提供有健康线粒体的女人与夫妇无任何关系。这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和孩子的概念,在伦理和生物遗传上均有很大的隐患。
反对“一父两母”技术的理由
“一父两母”技术虽然可以做到优生优育,但是它触及了伦理的底线,破坏了大自然自然选择的准则。
首先,它带来了父母身份认证的问题。传统的“亲子观念”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物学联系。三亲婴儿来自3个人,那么他是否有权知道他另一位有生物学联系的母亲?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捐赠健康线粒体的妇女并没有与该家庭有关联,也不参与抚养教育小孩。人类是大自然的寄存者而不是缔造者。“一父两母”技术实质是父母选择生育。后代拥有优良的基因固然很好,但是把好的胚胎留下,有缺陷的胚胎遗弃,这是一种变相的基因歧视。都是夫妻的结晶,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呢?胚胎是还没发育成形的潜在的“人”,对胚胎进行操作是对人尊严的挑衅,对人的残害。
爱是维持家庭的纽带。在影片《姐姐的守护者》中,尽管凯特身患绝症,整个家庭为了照顾她医治她付出了很多。但是所有家人都爱她,始终不放弃。不离不弃,宽容关爱才是家人应有的情感,它不会因为你的身体缺陷、经济状况而减弱。现实中,有为患有肝病的儿子暴走减脂的妈妈,悉心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症的陈斌强(感动中国人物),为前夫捐肝的苏丹……切身体会一下,身为孩子,难道不完美很平凡,那么父母就不爱你了吗?身为家长,难道孩子有缺点有疾病,你就不爱他们了吗?家人之间不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正是因为世界上的人有差异,这个世界才会丰富多彩、更具期待。爱因斯坦是亚斯伯格症患者,却创立了相对论;霍金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却是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却发明了著名的博弈理论。我们不能给人的能力设限,不一样的人也许会造就不一样的成就。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反而可能是推动伟人前行的动力。
综合上述分析,“一父两母”技术不应当被应用。人类不应当充当后代的改造者。肯定了这项技术,就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选择生育。筛选基因违背了生命伦理和大自然的规律。应用生物科技要秉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对于生物技术,不光政府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医务人员也要坚守医德,不滥用技术。
(作者:向美霖,上海大学社区学院学生(2014级),马中良做部分修改、校对,有删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7522-93378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马中良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又到香山红叶时
下一篇:进城半天,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