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欣赏
一、序曲(元1271年—1368年):浮梁磁局的瓷器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朝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管理宫廷瓷器的烧制。该时期景德 镇制瓷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二元配方的使用,提升了大器的成品率。青花瓷烧制技术的全面掌握,为瓷器家族增添新品种,并深受中外消费者青睐,同时还新创烧 卵白釉、釉里红、高低温单色釉等瓷器品种,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二、洪武、建文时期(1368—1402年):御窑初创 雄浑朴拙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元代浮梁磁局的基础上,创立御窑,并下旨祭祀皆用瓷器,这进一步 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洪武御瓷以青花、釉里红、白釉器为主,器型厚重硕大,装饰图案继承了元代繁密分层的特点,又逐渐表现出疏朗的风格。这些御瓷从尺 寸到纹饰都要朝廷确定样式,工匠必须按样生产。
三、永乐、洪熙(1403—1425年):款识始现 中西合璧
永乐时期,国力强盛,景德镇御瓷生产蓬勃发展,烧制了甜白、青花、红釉等极具时代特色的瓷 器。甜白瓷深受永乐皇帝喜爱,工艺精湛,堪为"一代绝品";青花瓷使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装饰风格别开生面;高温铜红釉及其他单色釉瓷,是永乐时期工 匠大胆探索与尝试的杰作;同时该时期广泛与外国交流,吸收和借鉴了西亚、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金属器、陶器和玻璃器造型。永乐御瓷还开启了官窑瓷器书写帝王 年号款的先河,后世尊为定制。
四、宣德时期(1426—1435年):御窑鼎盛 开一代未有之奇
宣德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也是明代御瓷生产的鼎盛时代。考古发现证明,宣德时期 新建了大量的御窑窑炉,瓷器产量剧增,仅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就下达了443500件的烧造任务。宣德御瓷以古朴典雅的造型,莹润艳丽的釉色,丰 富多彩的纹饰闻名于世。宣德皇帝似乎更亲睐青花瓷器,因此该时期青花瓷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纹饰以进口青料绘制,呈色浓艳。此外,宣德时期还创制了很多新 器形和新纹样,瓷器写款制度亦渐趋成熟,为后世所遵循。清代朱琰在《陶说》中评价宣德御窑:"明窑之极盛期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五、正统至天顺时期(1436—1464年):神秘的"空白期"
因战乱频繁,宫廷争权,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加之皇帝兴趣爱好的转移,正统、景泰、天顺三朝 瓷器烧造严重萎缩,是御瓷生产的低迷期,也被称作明代陶瓷烧造的"空白期"。据传景泰皇帝特别钟爱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下令将宫廷陈设均改用景泰蓝制 品,至今尚未发现有明确纪年款识的官窑器制品。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掘出土的"空白期"瓷器残片,亦造型优美,制作精细,工艺娴熟,说明"空白期"不空白。
六、成化时期(1465--1487年):淡妆清巧 斗彩天工
成化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瓷器生产在经历前三朝的低迷期后,开始走向中兴之路。在明各 代御窑中,成化御瓷别具一格,创功至伟。成化青花主要由国产青料加工而成,发色清新淡雅,一别永宣御窑之深沉浓艳,反映了御窑风格的转变。成化又将宣德斗 彩工艺发挥到极致,创新出独特的造型及纹饰,如斗彩杯上绘子母鸡、高士、秋花蛱蝶、葡萄;天字罐上绘海兽、麒麟、天马等,精细工整,别意清新。同时,成化 继承前代继续烧造多种多样的颜色釉瓷。该时期器形多以杯、盘、碟、盏、罐居多,小巧玲珑,有"成化无大器"之说。
七、弘治、正德时期(1488—1521年):异样的中晚期瓷器
弘治、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前承成化之余绪,后启嘉靖之风貌,展现出明代中晚期交替阶段的特 征。弘治时一再减烧御瓷,正德朝又开始大量烧造,因此在瓷器的品种和数量上,正德较弘治更为丰富。正德皇帝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所以阿拉伯文在正德御瓷上 大量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湖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