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的诗句:
我生信主已多年,终日繁忙不肯闲。
充满灵恩荷奇爱,去除尘事养心田。
小时侯的生活简单朴实,记得的远足也就是学校组织的春秋游和父母在节假日带去游玩的公园了。有一年儿童节,母亲带我们去市少年宫参加大型游园活动,我们曾是那么激动欢快和惊讶赞叹,仿佛世界突然变大了。最远的足迹就是母亲送我们去市郊乡下外公家度寒暑假了。一路上先坐公交车至码头上轮船,听汽笛鸣响,看船在水上破浪前行,高楼大厦渐渐远去。再坐小火车,感受火车轮在轨道上咔嚓咔嚓,车身轻轻摇晃,望窗外天地越来越宽阔,田野里稻穗迎风舞蹈,耕牛埋头辛勤劳作,鸡鸭鹅羊自由漫步觅食,心情好自在舒畅。近半天的旅程终于到站了,松松坐硬了的双腿便往外公家奔去。外公家是那一马平川上最高的亮点,远远看见那栋两层小楼,就好象看见等候在门口向我们微笑招手的外公外婆了。
在乡间小住,生活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厨房的大灶台上画着鲜艳的风俗图。我们学着往灶膛里添柴,看火焰明亮腾越起来。外公在边上眯眯笑着指点我们,外婆在锅台上忙碌着焖饭炒菜。香味漫漫弥散,引得我们饥肠辘辘。饭后捧吃着铲出的锅巴,更是美好的享受。城里的锅怎么也烧不出那么香脆的锅巴啊。
白天外婆忙里忙外地操持田地家务,陪伴指教我们的就是外公了。外公家好玩的东西可多了,弹子台,五子棋,九连环,七巧板等等,那些动手又动脑的民间游戏令我们兴味盎然,乐此不疲。一旦摆弄成功就会兴奋地向外公报喜,而他赞扬你的成绩后,又会展示一个新的技巧鼓励你继续攀登,再收获一次成功的喜悦。在快乐游戏中,我们练手又练脑,这就是外公的快乐教育法吧,寓教于乐也许是外公的习惯了,常常在不经意间就教你学到了点什么,比如那段沪语英文夹杂的顺口溜‘today又是Saturday,吾想进城去play,摸摸身边没money,侬讲sorry不sorry’,让我们念上口就一辈子忘不了啦。而当你哼唱起‘燕-燕-,燕-燕-,别来又一年,……’,‘长长长,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等外公教唱的儿歌时,眼前总会浮现出外公用沪语轻声吟唱偶而抑扬顿挫的神态,那爱护小生命的柔情,那为祖国美好江山骄傲的情愫,细细播撒进你的胸怀。
乡下老屋后有个安静凉爽的小竹园,竹林茂密葱郁。午后外公常在那儿给我们讲故事。怕虫叮咬我们,他在园子里两根粗竹竿上横搭捆绑一截竹节,把我们抱坐上这半空中的竹凳,自己坐在下面,翻开一本外文故事书给我们念诵讲读故事。那些美丽的童话,令我们遐想翩翩,那些略带惊悚的世俗小故事,听得我们汗毛凛凛,初初体会世间的莫测和险恶。竹林里飞舞的黑边金翅的大蝴蝶十分耀眼,外公说这蝴蝶名叫‘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坐在微微摇晃的竹凳上,看着飞来飞去的大蝴蝶和小粉蝶,伴着风吹竹叶的簌簌声,听着外公娓娓的诵述,渐渐融进故事的一幕幕场景中,化身为其中一员或一个目击者,时空恍惚,心醉神迷。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傍晚,外公会招呼我们搬个小凳坐到田埂上看日落。没有了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天幕是那样的宽大明亮。当晚霞漫漫染红天际,五光十色,绚烂多姿,我们辨分天幕各处色块如何变化转换,惊叹阳光涂染的鬼斧神工。有云的时候就更变幻奇异了,各种姿态的动物人物在天空展现,或奔驰或凝神,或妩媚或狰狞,象孙悟空那样的七十二变,让我们时时惊喊着指认着,甚至相互争论着更象什么。外公常常不多说话,慈祥地看着我们快乐热闹。当我们互不服气请他评判时,他往往不偏不倚,笑着催我们快看下一个情景。随着天渐渐暗下来,挂着小灯的萤火虫登场了,一闪一闪围着我们转。为了更看清楚萤火虫身上小灯的位置,外公会给我们一个广口瓶,捉几个萤火虫放进去,用纸盖住瓶口扎上绳,在纸上扎些孔让空气能流入,透过透明的玻璃叫我们仔细观察。
有时,外公要到镇上去采购些什物或走亲访友。他背上一个大书包,带上我们中的一两个去走街串巷。江南小镇窄窄的石铺街道,沿街紧紧排列着店铺,有卖农具的,卖针头线脑的,也有卖糖果食品的。他会给你买块糕或买颗糖,你拿在手里香甜的咂着,走在外公身后的脚步越发轻快了。新华书店是他每次都要进去看看的,问问熟悉的营业员某某书到了没有。一路上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称他老师或先生。你体会到外公是镇上受人尊重的长者。去朋友家换本书取个物聊个天,他总也正式地介绍着你,你必诺诺地尊呼着长辈。听着不明就里的大人话语,你常常会无聊地坐着东张西望。最开心的是去大舅舅家,那里有一大伙姐妹可以一起热闹玩耍和谈心。
等我们年长一些时,外公就带我们坐车去白龙港海滩边看大海了。第一次知道要去看大海时真兴奋,象是要做一件大事情那样。前一天外婆为我们准备带的干粮,做的是茄子馅歪饺和南瓜塌饼。出发那天外公还是背着他的大书包,当然沉重得多了。白龙港的海水是东海的水,黄黄的,不象书上描绘的那般蔚蓝,我们略有些失望,但它的辽阔望不到边,还是令我们惊喜。特别当我们脱鞋赤脚踏上海滩,踩着泥浆奔跑嬉戏时,就只剩下快乐了。海水一会儿漫上我们的脚面,一会儿拍浪退去,我们看小鱼跳跃蹦达,我们探手泥洞挖出小螃蟹,小螺蛳,我们拾捡海水冲刷带来的五彩螺壳,互相比较着收获物。只觉时光飞转,连吃午饭也是急着狼吞虎咽,好尽快吃完再向海边奔去。这时候外公总是愉悦的,他不随我们下海淘玩,而是静静地看我们玩。有的时候,他就坐在岸边拿一本书看,陪我们一天。当我们指着不认识的东西问他时,他会给我们仔细讲解。一整天的海风吹拂,脸被吹得通红,回来常常要蜕一层皮。但我们绝对是无怨无悔的。尤其那些海边收获的宝贝,是要在开学后向同学炫耀并送要好朋友的礼物。
乡村有一些旧习俗,比如祭祖。过年时在祠堂里供上祖先的牌位,供上果品。做好的年夜饭要先敬放在供桌上请祖宗先品尝。围供桌四周地上撒一圈黄酒,再对祖宗磕头跪拜,这些礼仪结束后,才能开吃年夜饭。我们年长的第三代曾见过一二次祭祖仪式。以后随着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这些旧习俗就都被革命革掉了,所以小一些的都没见到过。外公是个开明的老人,让我们看敬祖宗的礼仪,但不强求我们遵循。我们当时受革命教育,鄙视旧习俗为封建礼仪,不愿磕拜,他也随我们自由。有些习俗他也不拘谨旧规,比如他不赞成熬夜守岁,要大家早点去睡,还美之名曰‘捂米囤’,一样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小时侯就知道外公是信仰耶稣基督的,但在我们那时生活的时代,有宗教信仰是忌讳的事,所以很少和外公谈起。只听母亲说外公很开明,赞成男女平等,女孩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支持她一直读完大学。这在那个年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她从不曾指责过外公的信仰。但自从她参加革命后,就会常提醒外公,不要被国民党政府利用,曾劝阻外公去国民党监狱做劝化的工作。她读中学时,外公曾送她一本圣经读。她读后给外公回信说,里面的故事很动听,但离现实世界太远,她无法信仰这一切。面对她所处的时代,她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在抗战中期加入了中共地下党。但她和外公都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并不强求一致。外公给予子女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既执著于自己的信仰,也倾听子女的心声,不干涉子女的不同信仰,令我们敬重。
文革时期,我曾和外公探讨过他的信仰,在当时的恶劣境遇中,他也曾被批斗,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丝毫不改变自己的信仰。他说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宽容,向往美好自由的世界大同,同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并行不悖的。他坚持做人的准则,保持人的尊严,在我们的心里树起一个榜样:勇于承受苦难,寄望美好未来。如果他能看到我们第三代都没在灾难时期沉沦下去,积极努力奋斗,等待机会改变命运,创造自己的未来,他一定会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了子孙的血脉,得以代代相传而在天国欣然微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