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寂园叟《陶雅》曰:“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 素三彩以墨地为名贵,为奠祀之礼。施以绿釉,复施黑色釉墨地,复以泛紫深黑勾描禽鸟、花卉,留白则施以黄、紫、绿等色釉,方始一器,工艺繁缛之极,后世殊不敢仿”。清康熙时,素三彩得到很大发展,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品种,素三彩器物除了有黄地、绿地、紫地外,又创烧了墨地、米黄地、藕荷地等色地和状如虎斑纹的“虎皮素三彩” 。其中的“三”代表多数,并不只有三种颜色; 而素三彩中的“素”有“素胎”烧制和色彩中无红彩的双层含义;“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素三彩瓷要二次烧成:第一次是烧素瓷,要在 1250℃以上的高温烧成;第二次是烧彩瓷,即在烧成的素瓷上画彩画,然后再以850℃—950℃的低温烧彩,所以它又是一种釉上低温彩瓷器。
清·寂圆叟《雅陶》一书中还有“五彩以描金为贵,三彩以墨色质地为贵”的说法。黑彩主要着色元素是铁、锰、钴和铜,系用钴土矿和铜花片配制而成,玻璃质感强,光亮,常用于大面积的填色。《明清釉上彩瓷器》中记载:“墨地素三彩为康熙时首创,此均为民窑产品,但传世极稀,属极为名贵品种”。《饮流斋》记载了出口素三彩之金贵:“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以墨地为最贵……西人嗜此,身价极高,一瓶之值,辄以万金,以怪兽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
据《明清瓷器鉴定》记载:“墨地素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名贵的一种,目前康熙墨地素三彩国内少见,有些已于早年流散到欧美一些国家。如法国卢浮宫等处就陈列有我国康熙墨地素三彩大花觚、大棒槌瓶、大观音尊等”,据此论述国内已无整器大器收藏!国外博物馆藏有数件我国康窑墨地素三彩的瓷器,而我们国家自己博物馆反倒付诸阙如。
康熙墨地素三彩器物所用之彩料均为明末所遗矿彩,亦称“古彩”或“硬彩”。 古彩是一种传统瓷器釉上古老的装饰方法,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又称“五彩”、大明五彩”、“康熙五彩”、”,“硬彩”等,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门优秀的传统装饰,由于它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精湛的艺术造诣,丰富的艺术语言表现,历来为国内外陶鉴赏家和收藏家所推崇。“古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釉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釉彩;它的特点是烧制温度高于粉彩,直接以纯料作彩绘填色,其色彩细腻,明净晶莹,器物色彩浑厚堆垛,质洁坚硬,色调对比强烈,有“彩硬”的搪瓷韵味;色彩质地静穆柔和、珠艳明晰,玻璃质感强,有“紧披感”;其绿彩清澈若湖水,黄彩娇艳若向日葵,墨彩坚硬如生漆,光可鉴影。
素三彩瓷大多是官窑器,唯有康熙时期的墨地素三彩瓷是民窑器,但其比官窑素三彩瓷更为珍稀。康熙墨地素三彩最早由于是皇家及王公大臣所用祭祀用品,产品极其珍贵稀少;而雍正即位后对朝纲励精图治,反腐倡廉, 厉行俭约丧事,墨地素三彩名品也就从此绝烧了。尤其是墨地素三彩瓷为祭祀用品,宫廷也不收藏。历经三百余年难入宫廷的墨地素三彩,时至今日稀若晨星而成为陶海遗珍、民族瑰宝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出口瓷中的底款,国内藏家和学者大多研究不深。甚至认为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有底部带“大清康熙年制款”的墨地素三彩瓶也是晚清或者是民国时期仿造的器物,并非康熙时期的真品。不可置否,晚清及民国时期确实仿造了大量素三彩瓷,但这不能完全否认有款素三彩就是“仿品”!其实这种稀有的瓷器,作为康熙出口瓷的一部分在美国人Andrew D. Madsen出版的《CHINESE EXPORT PORCELAINS》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就有写有“大清康熙年制”款的纪录,但这种款识只是当时出口瓷的“商标”而并非防制或真正的官窑而已。这种“五贡”在出口时极少成套,大多是其中的几件。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墨地素三彩仿品与康熙墨地素三彩无论在质、釉、工等所有方面都相去甚远,根本不具可比性!
我收藏的这对康熙墨地素三彩异兽花卉纹花觚,器高43厘米、器口及底足15厘米,买来时是台灯底座。该对儿花觚分三层,上下两层为墨地四季花卉纹饰;中间层为鹅黄地开光异兽纹饰。整个花觚造型古拙、胎体厚重,为先在素胎器上刻花,然后施彩,釉面肥润、光亮坚硬、色调鲜明,纹饰层次清晰、细腻匀润,放大镜观察有康熙彩料历经久远的年代而自然形成的鱼鳞状开片纹和康熙彩瓷所独具的宝光,即“蛤蜊光”。所饰四季花卉与异兽自然流畅、生动朴素,画笔老练。本藏品绿为康熙朝墨地素三彩所用的湖水绿;墨色地釉漆黑光亮、光可鉴人;黄为多含粉质、色浅微青的鹅黄;茄皮紫彩更是色彩明润、施彩均匀。方型玉璧底,中心白釉处“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中心外部为无釉白地,白地子上则有年久形成的自然彩晕。本藏品尽管底部有孔,但仍是极其珍贵的康熙墨地素三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