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铜锣湾书店老板失踪?一场自导自演的阴谋营销

    据《环球时报》消息,香港铜锣湾书店股东李波于去年12月30日 神秘“失踪”,其家人对媒体说他最后一个电话是从深圳打来,称自己“正协助调查”,而香港方面并没有他的出境记录,他的回乡证也在家中。这件事在香港被热 炒,猜测这是被内地执法人员“越境”带走的说法最热,一些人还迫不及待地给此事做“违反一国两制”的定性。此外,个别反对派组织更是借题发挥,欲于本周举 行示威游行,还宣称要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投诉。

    太 污了!这是很多人看到这条消息的第一个反映,相信该事件在部分港媒的恶意炒作下,又能在港灿那掀起又一波仇视大陆的情绪。因为,这个局太明显了,虽然所有 佐证都是“只言片语”,但傻子也能猜的出,这肯定是“大陆仔”干的“馊事”。一个连回乡证都没随身携带的香港公民,怎会神秘“飞”出境,还用深圳电话给家 里报平安,而且更有内涵的是“正协助调查”这句话很符合内地的政治语言习惯嘛!于是这口黑锅,那必然是背定了!

   既然背了,那也要背个明明白白,这个哑巴亏咱也不能白吃。个别港媒声称大陆执法人员不顾《基本法》要求,悍然溜到“境外”执法,那想必这个执法对象也不是等 闲之辈,敢让内地冒天下之如此大不韪。据网上消息,此人只是铜锣湾书店的一个股东而已,请注意书店不是你想象的三联、商务书局什么。所以,一个书店的商 人,要挺险“越境”执法,犯得着吗?的确,一般书摊的老板肯定没有这个影响力,但人家这个书店可是专卖禁书,而且还不是《金瓶梅》那一类的茶余饭后,是极 其敏感的政治类禁书,说白了,就是咱们内地看不到的那些个所谓的“劲爆”内幕消息。

     说实话,虽然此前鄙人也去过几次香港,但谈不上真正地了解,不过,对于香港禁书这个 东西还是多多少少有些看法的。大约二十年前,第一次去香港的时候,除了满街的俊男靓女和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最让我们这些大陆客感兴趣的莫过于各式各样 的禁书,原因你懂的,那个年代能看到不一样的声音实属不易,而且人家这还说的有鼻子有眼,个别描写更是香艳十足,成为大陆客返乡必带、炫耀又便宜之上品, 尤其是送给领导,会显得特别有水平、有见识。

    但时过境迁,记得最近一次,跟公司里的一个小年轻去香港出差的时候,正好遇上SOGO打折,于是淘换了几件便宜行头,心满意足的出店后,遇上了这间所谓的“铜锣湾”书店,作为半个读书人,我和小王饶有兴致的逛了逛这家号称“政治书最全”的书店,但随便翻了基本标题醒目的政治书后,就失了兴趣,还是觉得香港最有阅读价值的原创刊物就是《龙虎豹》(开个玩笑)......。事后,我问小王,为啥不买一本回去给兄弟们长见识呢?小王不屑的答道,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而且就算是胡扯,都比不上内地的微博和论坛来的尺度大。

    是啊,香港这些年还保留这看报纸的习惯,而反观内地,在互联网的强势挤压下,很多传统媒体都不得不面临着转型生存的严重问题,微博、论坛、贴吧、微信、APP、QQ等各类信息集散、传输平台跨越发展,早已在互联网世界将还保留着良好“读报”习惯的港民抛掷脑后。说实话,不是你们的禁书在回归后越办越温柔,而是在互联网的熏陶下,我们大陆人的口味是越来越重了,对你那点小清新已完全提不起兴趣,特别是“互联网+”下的内地人民智已开,也没那么好忽悠了!

    显然,禁书的唯一市场是大陆人,因为在香港不禁,欧美人也看不懂汉字,所以,面对大陆人的不买账,此书店的生存状态也就可想而知了,要知道铜锣湾的店租可不便宜,要知道印刷书籍是要花费大量成本的。所以,一场自导自演的“失踪”阴谋就卑劣地上演了。

    其实,挽救书店的方式无非就两种,一种是制造话题,提高销量;另一种是获取其他利益集团的资助和捐赠,显然,这两点他都做到了,倒也不枉费该书店往日里捏造那么阴谋论调。不过,戳穿这个阴谋倒也并非多么了得的本事,抓住动机和细节便可一目了然。

    首先,内地“越境”执法动机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即便你天天说内地政府的坏话,传领导人道听途说的野史,但毕竟这么多年都放任、不管,又何必在你行将毁灭之时,又突然跳出来做一件很愚蠢的“越境”执法,来给你制造炒作复活的话题,相信我们内地人还没有蠢到这个地步。

    其次,新书即将出版之际,事件演变太“顺理成章”。据悉该书店在几周前曾高调宣布将会出版关于某某的野史秘闻,但没两天就被抓了,于是这个阴谋就马上变得合 理,但正因为如此“合情合理”才最有问题。假如该人被“放了后”,那么此书的发行便会披上一层神秘、真实色彩,大热大卖、上畅销榜,估计也不难想象。

    再者,深圳打来的电话细节值得玩味。既然内地已不惜“越境”撕破脸来执法,那怎么还会让你给你机会打电话报平安,而且还告诉家人地址,或使用深圳的电话打,这不符合逻辑啊。

   还有,该书店刚被收购就开始玩起“失踪”。显然,一个经营很好的企业是舍不得随便转 让的,但正因为前文分析,该书店其实已经门可罗雀,而且从一楼搬上了二楼,但自从被一个姓桂的华裔瑞典人收购后,该店便频频上演了失踪事件,而且都不约而 同的上了新闻,不约而同的家里收到报平安电话,不约而同的主动去香港警察局销案,这不免让人怀疑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营销方案。

   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一连串“失踪”事件,该书店迅速成为香港反对派的“香饽饽”,又让他们亢奋的找到了可以兴风作浪的好借口,想必,此时美民主基金会等一干金主也会对该书店慷慨解囊吧,助其迅速避过“经济危机”,成为据港反华的又一“王牌”暗堡。

   唉,还真是防不胜防.......

不妨迷糊 发表评论于
相信的人自然相信,不信的人自然不信。
李道子 发表评论于
土共再用心良苦。但是手法拙劣,哪经得起精英一通程序正确的攻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