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六小龄童,写下“西游神曲”的许镜清也不该被忘记 (zt)

看过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人,对“啾啾啾,噔噔噔噔噔噔噔噔……”《西游记》片头曲和《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天竺少女》对很多经典旋律都能随口吟唱几句。这部曾经名噪一时至今仍在不断播放的经典电视剧的曲作者,就是作曲家许镜清。

 

日前,记者辗转找到了这位传说中的“神曲”作者,他的家仍旧住在一个老旧的居民区。那个下午,在老许的陋室,三个小时的“海聊”,从1983年进《西游记》剧组直到1986年正式播出,许镜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成就了“西游音乐”。说起当年的创作经历,老许有着抖落不完的秘闻轶事。

 

许镜清和六小龄童都有些“猴相”啊。

 

 

一个电话结缘“西游”

 

 

 
 
 

许镜清回忆,1983年开春的一个傍晚,刚吃完晚饭的他在单位传达室翻阅报纸,突然间电话铃响了。当年“农影厂”的配乐大多由中国电影乐团来完成,所以许镜清跟乐团的乐务小尚混得很熟。电话那头小尚说道:“你明天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有好事儿。”

 

第二天,许镜清如约而至。办公室里坐着两个人,一个是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的作曲,另一个是中央电视台的音乐编辑王文华。王文华说,央视马上要开拍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西游记》,现在正在找作曲,小尚推荐了在场的两位作曲家。“那么多作曲家,啥时候轮到我。”许镜清并没有把这事儿放在心上,转眼到了夏天,竟然再度意外接到王文华的电话,让他给一首由晓岭和付林创作的歌词谱曲,那首歌的名字叫《生无名本无姓》。很快,写完音乐他让程琳演唱了小样,没想到一下子引起了剧组的兴趣。“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剧组已经找了彭修文、王立平、石夫等全国有名的六七位作曲家,谁都比我有名气。”许镜清说。

 

 

《敢问路在何方》

 

 

 
 
 

公交车上灵感突现

 

1983年10月,王文华给许镜清一首歌词,是由阎肃作词的《敢问路在何方》。王文华说,主题歌创作已交给了作曲家王立平,这首歌只作为插曲。

 

创作的过程很有趣,许镜清说,他年轻时记性就不好,刚拿到阎肃的这首歌时,只觉得词写得很棒,唯一能记住的就是“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有一天,他坐在332路公交车上途经一个自由市场。“看到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我突然反问自己人一辈子活着是为了啥?突然间,脑海里‘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的旋律就喷涌而出。”

 

这两句如此深刻的旋律,连许镜清自己都被感动了,那一瞬间他想起了母亲,为了让自己读完大学日子好过一些,她在农村含辛茹苦太不容易了。他在心里反复地吟唱着这两句旋律,下了公交车,在路边向一个小学生借了支铅笔,趴在电线杆上将旋律写在了烟盒上。回到办公室,顺着这份情感思路,20分钟就完成了这首后来一直传唱至今的经典。

 

在《西游记》开播之前,央视曾进行过十几集的“试播”,片头的主题歌用的是王立平词曲、吴雁泽演唱的《可叹世间多为难》,片尾是由女中音张暴默演唱的《敢问路在何方》。虽然是试播,但是有很多人会唱这首歌了。

 

 

演唱人选一波三折

 

《西游记》正式播出时,《敢问路在何方》仍旧放在片尾,但已经由插曲“晋升”为主题歌。不过,演唱者人选也堪称一波三折。试播时的张暴默一直期待着正式播出的激动场景。但是确立这首歌成为主题歌之后,杨洁认为还是需要一些“阳刚之气”的力量感,于是决定换男歌者。

 

“事实上,从一开始这就是一首‘男性’音乐,而且几乎是为歌唱家李双江量身定做的。”许镜清回忆,李双江也曾经录制过一个版本,但当时他说自己因为感冒嗓音还不够好,等彻底恢复了之后再录。可是,几个月之后快要正是录制的时候,李双江突然间“消失”了。很久之后,李双江解释,嗓音一直恢复得不好,所以一直没好意思接他的电话。

 

一天,正巧歌唱家蒋大为在录音棚录歌。这也算是天作之合,最终的版本蒋大为将这首歌的主题、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许镜清称“他是这首歌最佳的演唱者”。

 

 
 

 

《西游记》片头

 

 

 
 
 

 

农民工敲饭盒打动他

 

一天,剧组在录音棚录制许镜清为该剧第一集创作的音乐片段,导演杨洁一下子被吸引了,问这是谁写的音乐。王文华回答,这是一位没有名气的作曲家的作品。随后,杨洁说:“我不管有没有名气,只要音乐好我就用。”那一天,许镜清就被杨洁当场“拍板”创作全部《西游记》的音乐。

尽管有着多年电影作曲的经验,但是为《西游记》写主题音乐许镜清还是感到“压力山大”。“下笔之前的那段时间,我好几天睡不着觉,万事开头难。”

 

一天午后,许镜清仍旧没有创作头绪。这时,几位民工拿着饭盒从窗前走过,一边走一边唱着,手里还用筷子有节奏地敲着饭盒。那个敲击的节奏一下子刺激了许镜清的神经,渐渐的一段音乐开始在他的脑子里清晰起来,这就是后来人们听到的《西游记》片头曲的那段轻快有跳跃感的前奏。许镜清迅速抓起笔,从开头一路写到音乐的高潮直至所有的乐器烘托起一种正义的力量。

 

第二天,拿着写好的《西游记》片头曲,许镜清仍旧有些惴惴不安。剧组按照这首片头曲剪辑画面,杨洁一边工作一边对这首作品赞不绝口。此刻,许镜清心头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尝试了超大胆的做法

 

《西游记》片头曲的创作在当时是一种超大胆的想法和做法,许镜清首次尝试着将西洋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电声乐融为一体。特别是金猴出世的电子鼓发出的“啾啾啾……”的声音听上去令人眼前一亮,将孙悟空的筋斗云用音乐的方式惟妙惟肖地描述出来。“那时候,很少有人知道电子鼓这东西。我们当时也在录音棚里录制流行歌曲,有一次一个公司带来一个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很独特美妙,于是我将它编进了音乐的开头。”

 

谈到这首乐曲的创作,许镜清说:“作为神话故事的音乐创作,必须要给听者以一定的想象空间。可再想象、再天马行空,也要感人,因为毕竟‘西游’是给人看的,必须用人的情感来写音乐。”

 

 

 

 

 

 

捡煤核的孩子成就大业

 

 

 

最近有“神人”将《西游记》主题曲和雅尼的音乐会和迈克杰克逊的MV进行了“无缝嫁接”,网友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云宫迅音”。对此,老许觉得很有趣,也让他再度萌生了将其搬上舞台的想法。“我打算制作一台比照着当年西洋乐、民族乐和电声相结合的乐队编制,外加表演、演唱的魔幻情景音乐会,如今导演、乐团等都联系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钱。”

 

说到没钱,老许回忆起了小时的穷生活,从捡煤核儿的穷孩子到红遍大江南北的作曲家,酸甜苦辣全在其中。不过值得他欣慰的是,母亲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了儿子的大成就。

 

捡煤核的穷孩子爱上音乐 

 

 
 
 

 

 

 

“小时候,我们家很穷,仅仅能吃上饭。”祖籍山东的许镜清一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闯关东到了黑龙江省勃利县,五六岁的他就提溜着破筐沿街捡煤核,家里每天取暖基本上就靠这点东西。

 

那时候,他家住在解放军炮兵军营附近。有一天,部队文工团在当地上演了一部歌剧《王秀兰》。坐在台下的许镜清,觉得所有的唱腔都那么美,极其简陋的舞美都让他觉得是那么享受。如果说许镜清的音乐启蒙,应该从这部歌剧开始,那时候他只有七岁。

 

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不识字的青年人被安排到学校来扫盲,当时,班级跳集体舞,十七岁的“大同学”唐学义经常拉着二胡给大家伴奏。经过仔细观察,许镜清发现这乐器自己也能做。回到家里,他找出一只竹笔筒,用烧红的炉钳子在中间烫了个窟窿。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把二胡成型了。没有蛇皮,父亲就买了两条黑鱼,鱼肉吃了鱼皮就蒙在了二胡上。

 

慢慢地,他竟然能依葫芦画瓢拉出五六十首乐曲来。那把二胡,一直到初中他还保留着。初一那年,许镜清又迷上了吹横笛,为此还进了学校的宣传队。他的笛子和二胡进步很迅速,很快就达到了独奏的水平。

 

 

 

凭着幼儿课本考上作曲系

 

 

 
 
 

 

 

 

 

高考前,在音乐老师的建议下,他报考音乐学院作曲系。不过,这个建议对他而言就像天方夜谭,一个穷山沟的孩子,没见过大乐队、不识五线谱、钢琴不会弹,这条件凭什么考?老师把琴房钥匙放在他手里,学校甚至县里唯一的一架立式钢琴归他一个人使用。

 

他去书店买来三本书——少儿入门级的《拜尔钢琴》、《基本乐理》和《和声学》。从来没有摸过钢琴的许镜清开始从最基本的指法练起,很快,他把《拜尔钢琴》100课全部弹下来。许镜清至今记得,东北的冬天,零下二十摄氏度,他一个人在没有炉子而且还坏了两块玻璃的音乐教室里,每天僵着手指练习到晚上10点。睡五六个小时,早晨五点起床,看乐理、做和声习题,“同样没有人教我,我愣是把《基本乐理》和《和声学》两本书也啃下来了。”于是,他报考了哈尔滨艺术学院。

 

那一年,300名报考作曲专业的考生最后只录取三个。这个小县城的小伙子,第一次坐火车出门奔了大城市哈尔滨。第二天早晨他到学校时迟到了20分钟。“我还记得,学校把门的是一位女生,她很好心放我进去了。”

 

第一轮笔试,留下12个人,他是其中之一。理论题剩下六个人,其中有他。最后一关口试加创作,他最后一个进场。“前五个人一般都是不超过七八分钟就出来了,而我足足考了四十分钟。”许镜清回忆,当时考官们从音乐理论问到近现代文学,他都对答如流。弹奏钢琴,他选择了《拜尔钢琴》中的一首少儿曲目以及另外一首同样很简单的作品,那个过程他甚至看到了考官们不屑的神情。正赶上1961年的“瓜菜代”,每天食不果腹,这个面黄肌瘦的小伙子一米七的个子只有90斤,一身被洗得发白的学生蓝衣服,显得很寒酸。但他以实力征服了考官们,终于如愿成为了这座艺术院校的一名大学生。

 

 

 

全校最穷的学生进了京城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许镜清发现其中的课程他之前已经全部读完了。“我是全校最穷的学生,夏天只有一件换洗的单衣,经常穿着半湿半干的衣服就去上课了。一到周末,家在哈尔滨的同学都去跳舞、下馆子,只有我一个人待在琴房里用练琴打发时光。”许镜清说,那时候他每个月靠着微薄的助学金度日,有时候妈妈还寄来省吃俭用的五块钱,“每次寒暑假回家,看到家中的窘况,我都大哭一场。我觉得,我妈妈太不容易了,她这辈子几乎是为了我活着,自己受苦受难都觉得无所谓,但能看到我能有出息能幸福,这是她最大的安慰。没能陪在她身边恪尽孝道,我是天底下最不孝的孩子。但父母也希望孩子们有出息,这一点我做到了。”

 

1965年,哈尔滨艺术学院因故解散,原本五年的学业许镜清只念了四年就毕业了。那一年,他被分配到北京,进入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创作室编辑部。那段时间,他做音乐编辑甚至也做过电影放映员,从进厂直到1983年接到《西游记》的创作任务之前,许镜清为数十部农业电影创作过音乐。他说,那些看似工作性质的创作经历对自己来说都是很好的历练和铺垫。

 

 

 

母亲最后听到了《西游记》

 

 

 
 
 

 

许镜清是一位高产作曲家,曾先后为故事片《丹心谱》、《红象》等100多部影视剧创作了主题曲及音乐。当然,他人生最为辉煌的要数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创作。许镜清记得,当年《敢问路在何方》曾被多家媒体评为十大金曲,只有词作家阎肃去领奖,而主办方竟然不知道作曲是谁。不过,后来奖杯还是寄来了,老许说,是传达室老头向自己颁的奖。

 

好在,让许镜清欣慰的是,母亲在去世前见到了儿子的成就。说这番话时,许镜清一汪老泪噙满眼眶。他说,就在母亲去世之前,电视剧《西游记》播出了,县里很轰动,人们都知道其中的音乐是他写的,母亲脸上也觉得很有光,“那段时间每天见到我妈妈嘴都笑得合不拢,她是打心里开心呀。我觉得,那段时间是她一生最快活的时光。”许镜清说,母亲后来曾经到北京住过一段时间,但是她发现自己人生地不熟,没地儿串门儿没熟人聊天,很孤独,还是坚持回老家跟自己的妹妹住在一起,直到去世。

 

“得知她病重的消息,我心急如焚 地赶回去。就在我见到她的前三分钟,她始终睁着眼睛,就想见我最后一面。”老许觉得,母亲是用生命将自己养大的,她用自己的痛苦给了自己幸福,“没能让母亲享过福,每每想起来就不是个滋味儿。现在想起来,我一生的创作之路,年轻时候吃苦受穷历经坎坷,这些对我来说反而都成了一种财富,它们给了我刺激和灵感。”

 

在《西游记》音乐中,有愤怒苦难痛苦的,也有美的抒情的,他说这些都是自己一生的情感积累。

 

 

 

转自微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