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出来得早吧,记忆中过中国新年都是“大人们”张罗的事,我们只管吃喝玩乐窜门就是。印象最深的是一到年前家里的年货就堆得如小山似的,“大人们”总会很仔细地将他们分门别类,归入各人名下,一过初一就将它们一一送出。然后过了几天,家里的年货又再一次堆积如山,是亲戚朋友们回送过来的。之后整整一两个月,都在年货的慢慢消耗中度过…….这就是我对中国新年的记忆。
出国后好多年都没有过过春节了,反正春节在这也不是假,再加上没什么亲戚朋友,正好落个清净。对中国年的印象,也渐渐模糊。但是这一两年里,发现过年前家里的年货突然多了起来,感觉象是半个超市给搬了回来,问老公为什么买这么多,他说都是朋友送来的。很好奇,我们啥时有这么多朋友?他一一数来:谁谁谁是我的老同学;谁谁谁一起旅游过的;谁谁十年前刚移民时在我们家住过几天;谁谁谁的女儿在我们家寄养过几天……来由千奇百怪让我忍俊不禁。自问并不是一个喜欢走家窜巷的人,对于用传统方式维持来往也不大熟稔,有些只是匆匆数面,以为只是生活中的过客,从没有刻意联络,没想到也在这样的节日送来问候或礼品。看来“人情”躲不过,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情,有情就不会被这样的日子遗忘。原来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也积累了一些“人情”。不敢怠慢,赶紧也去超市买来一堆年货,准备一一回送。当自己在家里将这些礼品分门别类并写好名字时,突然发现自己正在做着当年“大人们”做的同样的事情!那时候极不明白同样的东西送来送去有什么意思,现在才知道“东西”不是重要,“送”的过程才是。如果说圣诞节对于洋人,是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间表达互爱的节日,那么春节对于中国人,就是家庭与家庭之间表达互相牵挂的一个节日。中国人相对还是含蓄,不会把“爱”呀,“想”呀这些词挂在嘴巴,只能在这一年一次的“走家窜门”中,将关怀想念在一份份的礼品中送出去。不过在这遥远异乡,更多了一份同胞间的感激感恩和感存。
好吧,是债躲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觉得自己在刻意传承着一种礼仪,只是心甘情愿地,“左右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喜气洋洋地加入走家窜巷的拜年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