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不叫,狗不咬,半夜三更吃年夜饭。我的家乡风俗很奇怪,年夜饭是在大年三十的大清早,不对,可以说是凌晨。大年三十的这一天,等零点的钟声敲响,就可以祭祖了。祭祖完毕,辞旧迎新,一般从两三点钟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从我记事起,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一定要赶早的,不过也确实还算是年夜饭,一般吃饭的时候才四五点,冬天的南方,天依然是漆黑的。记得小时候要被父母从被窝里拽起来,吃完饭都还是迷迷糊糊的。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如此反人道的传统,一辈辈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自从出国以后,这团圆饭和过年的各种传统就只能在回忆里体会了。记得出国以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一我挨个打电话给亲友们拜年。给父母,外婆,舅舅逐一拜年们,等到姨妈的时候实在是忍不住了大哭了一场。听着亲友描绘的各种热闹和相聚的趣事,而自己孤身一人,实在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好几年过去,已经逐渐习惯。乡愁是一个广阔的太平洋,我在这头,家在那头。
随着手机,微信的普及,家里过年的热闹也可以随时分享了。微信群里红包飞个不停。一大早弟弟就给我发来了妈妈准备的年夜饭,让我不能饱口福,也能饱饱眼福。
不一会儿表弟也发来了家里的年夜饭。好热闹!看着一桌桌熟悉的家乡味,真是眼馋啊。
于是我也邀请了几个朋友到家里团聚。从小看爸妈张罗年夜饭,如今我也可以捣鼓出一桌子佳肴了。虽然不是地道的家乡美食,而是夹杂南北学贯东西的海外华人风味,但还是温暖了我们的中国胃。
有美食,有朋友,度过一段开心的时光,虽然不能与家乡亲人团聚,但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很注重饮食文化。一桌年夜饭,吃的是美食,满足的不仅是口腹,而更加珍重的是那些有家人朋友陪伴和分享的温情时刻。
第一次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时,很感动,尽管那时并未体会过背井离乡的滋味。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如今一桌年夜饭也让我想起这首诗来。如我而言,乡愁像一桌年夜饭,在那头,是鞭炮齐鸣,言笑晏晏却环顾四周少一人;在这头,是葡萄美酒,觥筹交错却更思故乡味故乡人。
All rights reserved @ 月泉晓澈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