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是中原人家的日用家具,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或更早一些,嫁女的陪嫁当中,除了箱子、条几等物件之外,还就是要有一张八仙桌。关于八仙桌,作家项丽敏曾在文章中写道:
在过去八仙桌也是尊贵礼仪的象征。家里来客人了,要将客人引至太师椅上,奉上茶水、点心,若是来的客人多,就将八仙桌抬出来,四面摆上八只椅子或方凳。除了家族中辈分大的老人,桌边的太师椅是不能随意入座的,年轻的妇人和小孩只有在八仙桌下方站着的份。
全家人都可以在八仙桌上入座的日子也是有的——大年三十的团圆饭时间。入座的礼仪很讲究:长辈坐在上首,平辈的两边分坐,辈分小的年轻人和孩子坐下首。就算平常做媳妇的怎样霸道,这时也得规规矩矩地请婆婆在八仙桌的上座入席,自己则依着秩序坐在一侧伺侯着。
村里有了红白喜事,左邻右舍的八仙桌都得借出来,摆在办喜事人家门口的场院里,一同借出来的还有家家户户的长板凳。
在 乡村,一家办喜事就是全村人聚在一起过节的日子——没有比这样的日子更热闹的了。主事的人或是村长,或是有见识会安排的年长者,其余帮忙的也皆是村里比较 能干和热心的人。到了日子,不用办喜事的人家来请,他们主动就上门来了,喝罢茶后主事便分派着各项事务:谁去借桌椅板凳,谁去采买购物,谁管收礼记账,谁 主厨,谁帮厨,谁管迎送接待——没有不听主事安排的。
场院里的八仙桌四面各设一条长板凳,没开席的时候可以任意地坐在上面打牌、嗑瓜子、吃 点心、打麻将,反正办喜事就是要人气——喧闹就是人气,甚至吵起来也没关系,村里人说那叫“吵发”。到了开席的时间,如何安排座席就不能大意了,排资论辈 在这里很重要,来吃酒席的人很看重入座的秩序,在意自己的辈分是否得到重视。
八 仙桌摆在场院里,看起来似乎没有座位的主次之分,其实不然,露天的八仙桌主位与次位是从桌面上的横线(桌缝)来分别的——位置与横线平行,是次位;位置正 对横线且坐北朝南,就是主位。这时负责排座的人一定要清醒,弄清楚来客和办喜事人家的关系,若是排错了座位,那入座的人既便不当场挂脸,也会耿耿于心,仿 佛尊严受了很重的伤害。
项丽敏所写的是安徽南部有关八仙桌的事。在安徽北部则是另一种图景。以我在朱小庄生活的经历看,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保持着许多传统和习惯,随着人口的流动,这种传统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上 个世纪七十年代,家里能有一张八仙桌是难得的,当时我们家族聚住在一个院落时,也只有爷爷家有。平时来了客人,就将桌子搬到这家那家,倘若是尊贵的客人, 桌子就放在爷爷家的堂屋,主客分秩序落座,小孩子或妇女是不允许上桌吃饭。此外,在吃饭时,也极为讲究,第一道上什么菜,然后顺序如何,都有规则,等喝过 了酒,才能上茶(米粥)、馒头等等。在吃饭时,也蛮有规矩,比如吃馒头,大都是只吃一半,留下一半,寓意为下次再来。如此吃饭就极为繁琐,一餐饭下来,常 常是非吃个半天不可。
八 仙桌所体现的大致是待客之道。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八仙桌,也就不稀奇。吃饭的规矩也有所松动。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来临,小孩子也是越来越稀少,以前一家 六七个孩子也是有的,“只生一个好”,但在乡村还是不大流行独生子女的,因之,找找关系,交上一些罚款,也就能取得户口,以后上学、打工也都不存在问题。 尽管如此,孩子的数量减少,也就比以往特殊一些。自然是来了客人,允许坐在旁边吃饭。妇女吃饭,还依然是分开吃饭,不上桌。但来了亲近的客人,也就没那么 多的讲究。再到后来,这样的规矩就更少了。
当然为了坐在八仙桌上吃饭位置发生吵架也是常有的事。谁该做哪个位置早有身份、辈分等因素决定了,乱坐不得。一旦坐上了不该坐的位置,就会惹出麻烦来。这到底是乡村朴素价值观的呈现,有时你不可能拿对错来评价,而是讲究“理”,这就是大家认同的道理、规则。
在《物尽其用》中,作者说,“物尽其用”是我母亲的生活准则,也是中国一代人的写照。在汉语词典中解释“物尽其用”,是:各种东西凡是有可用之处,都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八仙桌大概也是承载着这样的功能,且延续着乡村的传统礼仪。
围绕八仙桌产生的人情世故的变化,我们大致可观察出乡村的民风流变。在今天盛行的圆桌时代,八仙桌虽有使用,却只有老派人才守着以往的规矩不变。前不久,我带着家人回到朱小庄,遇到了这样的事,真是让人觉得还有古风留存着,这一层美好,大概是与都市生活的疏离才有的。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