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细读的是人性 - 由少年史学天才的自杀想到的

生活点滴,有感而发。让快乐的心情常在,让美好的记忆永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常言道:“历史不忍细读”。

18岁的史学天才林嘉文因为抑郁而选择了跳楼自杀,遗书里表达了对生活的厌烦而对生命了无眷恋。唯一的亮色,是他对历史老师的暗恋,让天才的生活还有一丝暖意。这让我想起了高一时的历史老师柏乃琪,她刚大学毕业就教我们,其实是有压力的。但她的那份娓娓道来的从容不迫,还有不拘泥于课本的见解,使我第一次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比如,我是首先从她的课堂上听说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而且,那时她的考试,我们可以自由发表见解,不要求与课本相同。只是当时更喜欢理科,也对搞历史的都是“老古董”们的偏见,没有选择文科,但对历史的兴趣却从此留下。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人类的智慧和愚蠢,在史学家的放大镜下纤毫毕现,尤其是愚蠢还不断被重复!黑格尔曾说过:“我们从历史中能学到的就是我们什么也学不到!” 但这正是有趣的地方而不是悲观的理由。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一方面缺少温情,另一方面又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青少年一旦踏上社会,人格分裂就凸显出来。那么多的北大清华才子出家,恰恰说明这个社会缺少一种让人内心安静下来的环境和力量。对感觉“生亦何欢”的人来说,当然就是“死亦何惧”!

儿子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小姑娘因心脏病去世,尽管学校专门请了专家对所有学生作了心理辅导,但回家后还是问我:“既然每个人最终都会死,那你为什么还要生我?” 是啊,为什么?不正是因为会死,活着才有意义吗?况且,每个生命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了延续,有了期盼,才会有创造吗?繁花一世,虽终没于尘土,但今生和来世的灿烂却是不同的存在。

一直以来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电影就是《活着》,历史大潮中的小人物,没有远大的理想,却能坚韧而乐观地活着。余华的那种“苦难泪水中的欢笑”,恰是现代生活中所缺乏的。相信善、相信美好,比善和美好本身更重要。你喜欢谁,谁并不一定喜欢你;但你不喜欢谁,谁就不喜欢你!这大抵是没错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临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再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 所谓通史而达观之人,大概如此。

不忍细读的不是历史,恐怕是人性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