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
虐俘事件[编辑]
- 1950-53年的战争中为了取得飞行员关于进行细菌战的口供而进行拷打,如美国飞行员费席尔就指出他受到此种刑讯逼供。[1]在朝战后美军和英军首次开展了对官兵被俘时遭受长时间折磨的对抗训练。[2]一直到70年代北约的对抗审讯研究还在使用从朝鲜战争中的中国人那学到的技巧。[3]而敌军工作史料第6卷中称美军战俘在碧潼“平均每天死三人”“晚上没有被子盖”[4]而与此同时中国战俘在战俘营里抱怨“我们中国人根本不习惯吃大麦”。[5]中方也承认“西方战俘的猝死原因盖出于极度的营养缺乏”[6]美国资料表明百分之43的美军战俘死于俘营。[7]1953年联大804号决议谴责了朝中方虐待战俘的行为。[8]
- 【6】^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第24节
战俘营中,战俘的死亡事件频频发生。
战俘死得太奇怪了! 有的夜半死在炕上; 静悄悄的,直到天亮才被同伴们发现;有的早晨参加跑步,跑累了,往地上一坐就瘫倒不再起来;有的刚刚还在与伙伴们抽烟谈笑,忽然间低下了头,停止了呼吸。有一名美俘坐在炕上参加学习讨论会,因为思念亲人,掏出妻子与儿女的照片独自欣赏,突然间歪向墙角,也默默地死去了,脸上还留着笑意……
可怕! 在连续二十余天时间中,差不多天天要从战俘营区抬出几具尸体。
除一些明显的病伤死亡者以外,这些死者都具有一些共同的死亡特点: 没有预兆,没有呻吟,没有挣扎,没有痉挛,甚至没有任何疾病的症状。唯一可以告慰于人的是,他们的死亡过程中没有一丝痛苦,不知不觉间离开了人世。
战俘营的战地医院没有病理学专家,没有高级的尸检与化验设备,一时弄不清死亡的原因,更找不出任何传染性的病菌或食物中毒的迹象。更加使人纳闷的是,与西方战俘共同生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俘管工作人员们,个个平安无事。
第25节
告急! 收容外俘的俘管团和俘管大队向俘管处总部告急,俘管处总部向志愿军
总部告急,志愿军总部向解放军总后勤部告急,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告急,向党
中央告急。
如果不想办法立刻制止战俘的死亡,那末,严重的后果将无法向死者家属和国
际舆论界作出合理交待,中国人民军队宽待战俘的一贯政策,在朝鲜战场上将要丧
失信誉,在日后的战争中,将会不利于瓦解敌军和扩张战果。
周恩来总理作出指示: 迅即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战俘的非正常死亡。一支水平
高超的志愿医疗队组织起来了,成员来自全国著名大城市的著名大医院。他们马不
停蹄,日夜兼程赶赴朝鲜战场,首要任务,便是查清西方战俘的死亡原因,保护西
方战俘的健康,防止死亡事故的继续发生。
反复细致的临床检验和背景调查,专家们很快地得出了一致的科学结论: 西方
战俘的猝死,原因盖出于极度的营养缺乏,导致全身各部分器官功能衰竭,由昏迷
而转向快速死亡。
要说营养缺乏,志愿军工作人员的营养更加缺乏,为什么不出现同类死亡现象
呢? 解释是令人信服的: 相对地说,东方人身材比较矮小,热量消耗也少,且东方
人历来吃惯了苦,生理素质比较能够适应艰苦环境; 在同等营养条件下,东方人的
生命力要远远超过西方人。而西方战俘,特别是美国战俘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朝
鲜战争初期侵朝参战的美军部队,大多是来自日本的美国远东占领军,人们称之为
“榻榻米”部队,在二次大战后的和平条件下,过惯了安逸舒适的少爷兵生活,连
饮用水都要从日本运到朝鲜。上了前线,只要不碰上中朝劲敌,日子照样好过,衣
食住行都不用发愁。一盒C 级干粮,只不过是配给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用的三等野
战用餐,只吃一顿,里面就装有饼干、巧克力,还有罐头肉一盒,香烟两支,冬天
还配有凝固酒精加热罐。行军作战,只要有公路可通的地方,餐车随行,热菜面包
和啤酒定时供应。有人作过粗略统计,当时供养一个美国兵所花的钱,足足可以供
养一个加强排的志愿军战士。这样娇宠惯了的占领军官兵,一当打了败仗落难于水
土不服、“四面楚歌”的异国他乡,其窘境便可想而知了。
维护落难少爷兵们的健康,必须立即改善食品供应,增加营养。增加营养,并
不在于营养条件本身。中国不论多么穷,养几千西方战俘总归养得起,问题在于食
物的运输。朝鲜战争前半期,在美军运用制空权进行全面交通封锁的日子里,抢运
到前线的每一袋粮食每一块肉,可以说都沾着志愿军后勤人员与朝鲜支前人民的鲜
血。就地取材没有可能,当“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向南撤退的时候,朝鲜北部城
乡的一切食物和生活用品,几乎都被他们抢掠一空或毁坏殆尽,好不容易藏匿下来
的一小部分,尚不够当地居民们维持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俘们所需的食物和
全部生活用品,都得从鸭绿江对岸的中国运输过来,而“运输”两个字的含义,实
质就是战斗,就是拼命。通过战斗、拼命,冒着冲天的烈火,翻腾的硝烟和呼啸飞
舞的弹片,志愿军后勤人员和朝鲜支前民工还是尽量把必需的食物和日常用品运进
了战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