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姐姐有孩子啦!----六年级的社会科学课》

有心的日子有滋有味,有爱的生活有声有色;用普通的文字书写平凡和特别的日子,以朴实的语调讲述平静与心跳的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比老大大三岁的表姐,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要到家里来做客。她提前一天打电话,说要带她的孩子过来。我们家两个小姑娘都兴奋不已, 毕竟这跟以前是大不一样了,她们都等待着看姐姐的孩子。我也很兴奋,那小家伙该管我叫什么呢?孩子的表姐叫我舅妈,那她的孩子该叫我舅婆,天啊,我一下子就长了一辈,怎么感觉老了呢。

    第二天,姐姐手里提着一个经过美术装饰的漂亮的小纸袋,跟在她妈妈的后面就进屋了。我们马上围过去看她的宝宝。在那个漂亮的小纸袋里,放着软绵绵的一些类似海绵之类的软质东西,因为也是色彩斑斓的所以看不真切到底是什么物质。我们对这些东西也不感兴趣,都盯着这些物质中间躺着的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家伙----一个鸡蛋!

    对,一个鸡蛋,这就是姐姐的可爱宝宝!一个按辈分管我叫舅婆的“孩子”是个鸡蛋!我倒是从没想过会是个人类,但是也没有想到会是个鸡蛋呀。

    姐姐为什么要带着这个鸡蛋宝宝呢?原来这是姐姐学校的社会科学课的作业。六年级按照所谓的教学大纲应该教会学生有关生理卫生的相关知识。和我们家老大学校六年级的这个主题的作业不同,姐姐班上的老师是这样设计这门课程的。

    首先,老师让班上的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人,结为“夫妻”。如果有同学实在不愿意自己选择的,老师会替他们配对。这个年纪的女生男生们都非常兴奋和好奇,有喜欢人的就大大方方地说出来。于是,到老师点将之前已经有了好几对。姐姐没有“自由恋爱”,所以就由老师“包办了婚姻”。据说,在班上宣布自己喜欢谁的时候,有些学生腼腆脸红,不知道怎么面对大家。那情景想想都好玩!

    接下来,有了家庭,自然就会生孩子。老师就安排每一对“夫妻”照顾一个孩子,就是一个鸡蛋。于是,夫妻就升级为爸爸妈妈啦。因为那个鸡蛋被赋予了“孩子”这个柔弱而神圣的生命,所以,做爸爸妈妈的必须好好的照顾孩子。这个照顾不仅包括 “孩子”的吃饭睡觉,还要带“孩子”多见见世面。这就是姐姐带着她的宝宝来我们家玩的原因,是个鸡蛋也要带出去溜的呀!不过,就我们对鸡蛋宝宝的好奇目光,看起来,见世面的好像是我们喔。

    由于每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宝宝(难道他们也提倡独生子女?),所以鸡蛋宝宝轮流被做爸爸和妈妈的两个学生轮流带回家照顾(这有点离婚的感觉嘛!)。那一周是轮到姐姐照顾“孩子”的,于是姐姐的妈妈就好奇地看着女儿这么照顾“外孙”的啦。姐姐在家怎么照顾她的鸡蛋宝宝的呢?鸡蛋宝宝的卧室在冰箱里一个特定的位置,为了避免和做菜用的鸡蛋混在一起被错误地投下油锅,鸡蛋宝宝的床是特别的美丽的,让人一眼就可以注意到与其他鸡蛋的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姐姐对她的宝宝是很用心很宝贝的。而姐姐在家时不时要打开冰箱门看看鸡蛋宝宝,更看出姐姐对宝宝的在意和时时刻刻的关心。

    这个作业是要打分的,而能够得到成绩的第一点就是:鸡蛋不能破。所以,我们也就明白了做妈妈的姐姐对鸡蛋那么紧张的缘故。我问姐姐有没有同学的鸡蛋打破了的,她说有两对同学的鸡蛋不小心破了,其中有一个是爸爸妈妈带着鸡蛋宝宝在学校操场上晒太阳的时候,不小心鸡蛋掉在了地上。可怜的鸡蛋宝宝,晒个太阳就挂了!按照动画片的情节,鸡蛋受热应该从蛋壳里走出来一只毛茸茸的可爱小鸡才对呀?鸡蛋破了不能再复原,作为惩罚,那两对没有照顾好“宝宝”的“爸爸妈妈”,这个课就只能挂红灯了。

    这个课程其实和其他学习是不矛盾的,每天带“宝宝”上学放学,课间带“宝宝”在外面玩,中午带“宝宝”一起吃中餐。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大人带孩子一样。这样每天带娃的日子终于到课程的最后一天,学生们要把宝宝带去学校“聚会”。其实这个亮相就是检查宝宝是不是还安全地“活着”。你说,这么个易碎 的娃娃,能够在历经折腾之后依然安然无恙,容易吗?!

    而就是这个不容易,可以让学生有一个非常直接而亲身的体验;这个不容易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身体成熟的男女可以生孩子,但是那只是自然规律。真的如果有了一个孩子,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个孩子需要费心费力费时,是思想还没有成熟,心理还比较幼稚的爸爸妈妈们还没有能力去面对的困难。比起老师啰啰嗦嗦地对学生说你们不要过早的有孩子,那样是不负责任的等等大道理,这样的一种方式,是不是让孩子更容易明白对于怀孕生孩子这件事必须非常慎重。这个课程,有些学生说不定一生都会记得。

    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有意思,这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的很有趣味的学习过程。后来有一天,我对一个移民前在国内做老师的中国家长说起,对方一听说12岁做妈妈就大呼“不得了啦,他们学校的学习风气怎么这么差!”我无语了,还没等我说完后面的就要开始评判了。看看这个国内老师的反应,可以预想,这样的课程设计,要在中国的学校里出现,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按照学生的心理成长,采用符合学生年龄,唤起学生兴趣的方式去设计课程,是值得中国的学校好好借鉴和学习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