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修路篇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些地方十多年前的提法,没想到早在好几十年前的山东,韩复榘一上任就这样办开了(韩主席不是穿越回去的吧?要是不行等这本书写完了,俺穿回去跟着韩主席混一混,就咱这儿死脑筋说不定会看上咱。千万不敢贪污啊,要是敢和韩主席玩儿这个,那是铁定穿不回来的!)
统计表明,1935年公路建设发展最快,仅前9个月公路就增长了598公里。其次是1931年,公路增长457公里。1933年增长最慢,全年增长16公里。7年下来,平均每年公路增长237公里。除新修公路外,还修复了一些损坏的旧公路。1930年到1934年新修和修复公路总长为2779公里,其中修筑桥梁105座,涵洞252座。以上仅是省道。
至于各县所修道路,到1934年,县道已修10625公里,镇道16642公里,村道24782公里,桥梁539座,涵洞548个。
这个数据不是统计局发布的,大家应该要相信,“1933年增长最慢,全年增长16公里。”16公里都写上了,说明有这么回事,也说明修路也不是简单的事儿。只修了16公里,主要原因是山东当年受水灾了。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名胜古迹颇多。孙桐萱带着第20师的两个旅驻扎兖州。兖州离曲阜很近,又有火车站,不少中外人士常由兖州下车再到曲阜游览。兖州、曲阜之间没有公路,交通甚为不便。为此,1933年冬孙桐萱命令士兵从兖州火车站、经文口坝至曲阜,修筑了一条公路,命名“孔道”。路面平坦宽阔,路两旁整整齐齐地栽种了杨树、柳树,还树立了许多石围,上刻:“爱惜树木”、“保护道路”、《孔子家语》中的语句及路程里数等文字。修路后,为供游人途中休息、观瞻,又在公路两旁自西向东修理了一坊五亭。
到了抗战前期,山东公路已是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