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越南和柬埔寨在边界爆发军事冲突( 后来越南及其扶植的政权统治了柬埔寨)。 当时中国尚未与越南闹翻(中越战争是次年的事), 越柬两国当时都还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于是, 中国的报纸非常罕见地出现了这样一幕: 全文并排刊发了两国外交部门立场尖锐对立的声明, 对错优劣一时难明,非常有意思。
不出一年,中国立场已经很鲜明,美国也和中国的立场协调一致, 共同支持红色高棉(Khmer Rouge,这后一个词有口红的意思)主导的联合政府。 后来美国人民了解到红色高棉血腥统治的残酷, 发声对政府的政策施加了很大压力。 本虾曾有一篇文章提到好莱坞名片《杀戮战场》 当时对民众起到的影响作用。
许多事情需要时间的沉淀, 尖锐对立的双方在时间反应器中终于示优了。时过境迁,现在回头看 ,孰优孰劣,已经了然。 一个政权虽然是外力扶持但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另一个政权已经穷途末路,其领导人波尔布特在众叛亲离中去世, 乔森潘、英萨利也被国际法庭审判。
八十年代初另一件有意思的事发生在电影界。 当年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克芹创作的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分别被两家电影制片厂(八一和北影)几乎同时拍成了电影。 因为电影剧本各不相同、且两片几乎囊括当时最当红的影星, 立刻引起很大注意。《文汇报》曾有文章详细比较了两片的优劣甚至同一角色的两个演员的长短。 这种打擂台的盛事其实是一种好事,有比较才能见长短,兼听则明, 多看则聪。
啰嗦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下,立场对立、 观点尖锐分歧没什么大不了的,让两种思想交锋、 并立直到分辨出高下来,才是最有利于众人的。 最怕的是以多数人的盛气压制不同意见,沾沾自喜, 还不知少了帮忙看盲区的眼睛。
如果自认为是对的,只用嘴不用耳,更谈不上用脑, 那样永远不能进步。有理不在声高人多, 否则现在教科书还是地心说呢。最常见的误区是站在道德高地, 用词不当地指责别人"不行动"、"站干岸"、"不团结"、" 不该说那些话"。难道行动就是对的吗?团结就是好的吗? 文革时的全中国人、二战时纳粹煽动起来的德国人可是极有行动、 万众一心的。那时候如果有人发出一点理智的声音不但会被认为是" 没有建设性的"、"站干岸的",可能还有更糟的待遇。 又有谁有权利说这是该说的,那是不该说的?人家又没违法, 又没人身攻击或涉嫌歧视,怎么就该封口? 你说的话为什么就是应该说的?
我们来到了民主的国家,什么时候学会习惯了"不团结"( 其实是正常的观点分歧)、"站干岸"(其实质疑本身就有建设性) ,我们才是个成熟的、包容的、有修养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