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近日向中外媒体阐释了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所涉国际法问题,强调有关仲裁庭不具任何法律效力,对这个案件没有管辖权,无权作出裁决。
几乎同时,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与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在《中国新闻周刊》和美国《国家利益》同步发表关于南海问题的联合署名文章,解释南海问题何以形成问题,文章强调,美国近年动用各类手段制止中国的所谓南海扩张,刺激中方增强捍卫自身利益能力的决心。
美国一向在国际上坚持的是“美国例外”的“原则”,不接受国际规则对自己的约束,却要以此束缚别人,中国自然不会接受这种双重标准。
在南海仲裁案上,作为前提条件的主权排除原则(仲裁法庭不能就主权问题做出裁决)决定了,中国完全有权利拒绝仲裁结果对中国主权可能的干涉。中国也从一开始就没有参加菲、美等国的“仲裁”闹剧,这也是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国家的普遍做法:东南亚国家中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都有海洋争端,双方都是经过长达数十年的谈判后,才提请国际法院进行判定的,并没有提起仲裁的“规矩”,单单对中国这么做,有“量身定制”之嫌。中国拒绝接受,理直气壮。
而且,菲律宾绕开主权矛盾的说法,将其仲裁案进行了精心“包装”,将其乔装打扮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能够管辖的“海洋问题”,试图“以水代陆”,达到与中国争夺岛屿主权的目的。这种做法未免太不光明正大,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国际支持。
不过,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在南海问题上的表态,使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出现了一线转机。不过,问题在于,即使杜特尔特有心“转向”,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美国这个盟友的影响呢?
这一方面要看杜特尔特在菲律宾国内行使总统权威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其与美国互动博弈的情况。菲律宾总统在国内权力很大,但毕竟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牵制。而美国在菲律宾多年经营,在精英阶层中影响很大,而且还与菲律宾签订有军事条约,要让美国的力量退出菲律宾,难度不小。想要改变当前现状,取决于杜特尔特能否从菲律宾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而不是从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出发来处理南海问题。这关乎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能力。
另外,目前离杜特尔特上台还有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南海仲裁案就会出个结果,具有法学背景的杜特尔特可能会以仲裁结果为基础,要求与中国进行谈判。而杜特尔特的“共同开发”等主张,也是建立在菲律宾拥有主权的基础上的,这等于是为双方的谈判人为设置了前提条件,是中国不能接受的。由此可见,对于菲律宾政坛变动对于南海问题带来的影响,中国还需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目前做出任何结论,都还显得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