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21D导弹为什么能打突然转弯的航母?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长征七号】会逐步替代现有在飞的长征系列火箭。预计到2021年,将承担80%的发射任务,成为我国发射任务的主力。 ·

 

东风21D导弹为什么能打突然转弯的航母

 
 

解放军在对美军过去20多年间所进行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进行认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卫星是美军与其他国家军队拉开技术差距的关键领域。“美军的指挥、控制、导弹预警、通信、导航、侦察、监视等任务都非常依赖卫星,如果没有卫星的支持,那么美军的技术优势将会大大削弱。”有鉴于此,解放军也大力建设自己的卫星网络。中国的太空发展计划,按优先顺序,依次为高分辨率卫星、发射载具、发射基础设施。

目前,中国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和发展相关技术。据美国国防部介绍,卫星隔热屏和行波管技术就是中国从国外搜集的重点。与此同时,中国的卫星发展人员还正在建立一套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现代管理、标准化、质量控制(包括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很大程度上将用在中国军用技术项目中。

前美国海军情报局局长戴维·多塞特中将指出,“在10多年前,解放军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中既没有超地平线雷达,也没有情报、监视和侦察(ISR)卫星。但是现在解放军已经同时拥有了这两类装备。

特别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卫星发射活动非常密集,在轨卫星数量激增,其能力也在快速向信息融合方向发展。”而美国国防部则进一步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卫星入轨,解放军海军对超地平线目标的获取能力已经有了质的提高。利用地基超地平线雷达和空间成像侦察卫星,解放军可对远离中国海岸的目标进行定位,并支持远程武器的精确打击。

美媒称,中国的新型卫星和超地平线雷达在对海洋和海上目标的监控、通信以及数据中继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对各种不同卫星获取的数据进行融合,以及分析处理能力的提高,中国现在可以为远程反舰弹道导弹攻击提供导弹制导所需的各种目标信息。也就是说,卫星和超地平线雷达已经成为解放军探测、跟踪和在最坏情况下攻击敌方大型水面舰艇的ISR体系中的关键。多塞特中将强调,解放军对于反航母作战极为重视,不仅潜心研究反航母战术,而且还专门发展了打击航母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为了有效发挥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武器的威力,中国近年来发射的卫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将重点任务放在了海上侦察和监视方面。除了卫星和超地平线雷达之外,中国的其他ISR能力也可以提供支持运用东风21D导弹的情报,它们包括用于海上侦察、监控和目标指示的飞机、无人机、渔船等等。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6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重要科研成果。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及其同事的合作下,中科大在20公里的光纤线路中实现了量子指纹识别,传输信息量比现有经典技术的极限低84%。这次实验不但是世界上首次突破经典极限的量子指纹识别,也是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经典信道的优越性,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了国际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考虑到有限的光纤线路资源,如何实现更快、更好地在两地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压缩、数据传输,一直是科学与工程界关心的课题。 最近几年,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球首颗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卫星有望在7月发射,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也将于2016年下半年建成。除了可以提供无条件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利用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量子通信的信息通道容量也能实现飞跃,其中一个重要技术就是量子指纹技术。

潘建伟院士是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带头人 在信息技术领域,“指纹术”是一种用于数据压缩的技术。可以将一个较长的原信息压缩成一个较短的消息串,而不会发生任何的信息丢失,而双方进行信息比对时,就要用到指纹识别技术。

 

当这个短消息串是量子比特时,“指纹术”就被称为“量子指纹技术”。由于量子力学的特殊规律,量子指纹技术效率比传统指纹术提高了很多。经典方法所需要传送的最小信息量为√(N)比特,而量子指纹识别技术可以将需要传送的信息量降低为根号√(logN)比特,信道容量以指数级数提高。

 

虽然量子指纹识别的相关理论早在2001年就被学者提出,但受限于各种技术条件,国际上以往的实验都未能突破现有的经典信息系统极限。按照中科大新闻网的报道,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李力等人,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还得到了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的支持。

潘建伟小组搭建的系统模型

 

据悉,潘建伟小组搭建了具有主动相位补偿的20公里长双Sagnac干涉仪,在光纤线路中实现了量子指纹识别,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超导实验室研制的超低噪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最终实现了传输信息量比经典极限低84%的量子指纹识别。这不但是世界上首次突破经典极限的量子指纹识别,也是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经典信道的优越性。

 

潘建伟小组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了国际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人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认可,称赞这一实验“提供了量子密钥分发之外的量子信息的重要应用”;欧洲物理学会下属网站《物理世界》在文章未发表之前就该工作进行了报道,报道援引国际著名量子通信专家Norbert Luetkenhaus的评论:“这项研究将开启其他很多(量子通信)方面的应用。”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高分三号:2016年8月份发射

 

2016/06/17 高分三号, 2016年6月12日,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副局长陈连增一行莅临五院,现场视察高分三号研制进展情况。集团公司吴燕生总经理,五院赵小津书记、庞贺伟总工等相关领导和单位参加了本次活动。在卫星总装厂房现场查看了高分三号卫星,对高分三号出厂前有关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了解。

2016年6月13日下午,召开高分专项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高三卫星的出厂,预计在8月发射。目前,高分三号卫星、运载火箭已按照研制流程,完成了设计、生产、试验及出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性能指标满足研制总要求。其他系统也已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能力。高分三号卫星主用户单位介绍了应用示范系统的准备情况。高分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后,可有效满足海岛海岸带动态监测、海洋权益维护信息服务、建筑物群倒塌信息提取等需要,为我国海洋开发、陆地环境资源监测和应急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016年6月12日,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一行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视察高分三号卫星研制进展情况。目前高分三号卫星研制进展顺利,目前正在组织整星测试。主要应用于海洋环境和资源全天候的监视监测。该卫星将于年内择机发射。高分三号卫星投入运行后,可高分辨、全天候对海洋和海上目标进行观测,将从空间分辨率、观测要素等方面提升海洋卫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我国海洋观测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服务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z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