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和加拿大,华裔移民常和印度裔相比,而在各种比较中,华裔大都处于下风。在美国各行各业(特别是科技领域)的高层翘楚之中,华裔更是明显逊色不少。另外还有两组数据更能说明总体的对比情况。2014年的美国人口调查显示,美国的印度裔是所有种族中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中位数达到了91,195美元,远超白人的50,740美元,也超过了华裔的84,300美元。根据2013年美国联邦劳工部的数据显示,25岁以上就业人口中,印度裔76.1%有大学学位,华裔是56.8%。
华裔和印度裔在美国(分别约380万和350万)和加拿大(分别约150万和135万)人数相差不大,那为什么现在双方在美加的影响力有很大的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有不小的差距呢?对此比较分析的文章很多,也难辨对错,我本想最近一两年找时间去印度看看,那时候再好好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因为我总觉得,这应该和各自母国有一定的关联,就像孩子发展得怎样一定和家庭和父母有相应的关联一样。不过,最近有篇文章提到印度裔比华裔有几大优势,分别是:语言有优势、适应能力强、“抱团”意识浓、“扎根”意愿强。这几点我既赞同,也不完全认可,但绝对相信“扎根”问题是我们最大的劣势!
因为没想要真正“扎根”,所以语言总也不能质地提升,其实语言只是工具,如果真是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想必不会英语也要冲上去的;因为没想要真正“扎根”,所以好像适应能力不足,其实谁都知道中国人的适应能力是最强的,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生存的;因为没想要真正“扎根”,所以不够“抱团”,因为根本就不知道要“抱团”干什么?!有人会说,也许是因为语言不好等等,所以才不能“扎根”,显然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哪个更重要哪个是借口,移民者心里都有数,语言不好是很早的事实,如果这是理由干吗要移民呢?!当然,这也说明了,中国人移民与印度人移民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就没想过要扎根到底、永不回头!
华人不想扎根,不愿扎根,这在每一代华人移民和每一位华人移民身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印记。为什么呢?这无疑要归因于我们的移民动机。华人移民大都是被动性的,是某种的逃避,而不是主动性的移民,开创性的移民。这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都是如此。比如,从移民北美的历史看,最早的第一波移民潮,是200年前北美淘金和修太平洋铁路的时候,华人为了逃避中国的兵荒马乱而远走他乡,他们和他们的后裔在海外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唐人街”,算是一种不想扎根又无法归根的选择。第二波发生在最近40年的移民潮,具体由三股潮流构成,一个是留学生移民潮,他们本来是为了出去读书,后来身不由己地留下来了,走一步看一步,期间还有不少选择了回流,或者回来回去;一个是技术移民潮,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是对当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满而离开的,后来也有回流或者就这么无所谓地生活了下来;其中97香港回归前的一大波香港移民也属于这种情况,他们轰轰烈烈地来又成群结队地回流了;另一部分是为了追求新生活有比较明确的目标选择了移民,他们中有不少是想扎根下来,或者至少是这么努力去做的;最后一个是投资移民潮,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显然就不是真的移民,只是想拿一张船票,多一个避风港,多一处休闲地,他们更像是有身份的旅游者。所以,第一代华人移民对母国的关心远胜于对居住国的关心,微信里或者是见面时讨论的话题往往都是中国的问题。
印度人的移民动机和表现则与中国人根本不同。印度裔的家族观念很浓,故土意识反而却没那么强,似乎也很少听说印度人“回流”的情况。印度人一个人移民,整个家族都能被移过来,所以他们不需要建造像“唐人街”般的“印度街”。把上上下下整个家族都搬过来了,那不仅仅是扎根,那等于是把“根”都挖过来了。所以,他们移民到哪里,就把哪里当做家,当做家乡来爱戴、来建设,并以这个家乡为荣,以这个国家为傲!“此心安处,即是故乡”,他们能安心扎根,他们就定能有所作为。在硅谷,印度裔占就业人口的6%,但16%的初创公司都有印度裔参与创办的足迹。愿意离开印度而移民海外的人往往都有冒险精神,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新的追求。据统计,在美国印度人有一半是靠工作拿绿卡的,人数是其他所有国家的3倍,而华人只有五分之一是由工作拿绿卡的。印度人恳于扎根下来,才会展现更好的适应能力,才会更加抱团,才会发现商机,才会积极参政,才愿意投身社区建设,才愿意相互提携,特别是注重提携下一代,从而让本族裔跻身主流社会,真正成为新家园的主人!
【以上四人分别是谷歌现任CEO桑达尔•皮查伊(印度裔)、微软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印度裔)和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华裔)及美国前商务部长骆家辉(华裔)。】
有人说,第一代移民,我们肯定比不过印度移民啦,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第1.5代移民或第2代、第3代等等。这种观点显然更没有任何依据,只是一种幻想和慰藉而已。第一,最早的第一波移民,已经有了很多代的后裔,总体来说也没出现我们希望看到的景象;第二,第二波移民的后代(第1.5代和第2代)已有不少开始走向社会,他们中很多人也像父辈一样纷纷选择回流,留下来的会怎样还有待于时间来检验。总之,扎根、发展、成功,不会是自然来临的,必须是一代代的奋斗才能取得的!父辈在新的家园不想扎根、不想工作、不想创业,而希望下一代来做这样的事情,那是完全不现实的!事实正在证明这一点。如果留心身边的朋友和朋友的孩子,你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形。我前两天去修车时,有个小伙子送我回家,路上我和他聊天,他说他是高中期间随家人移民过来的(母亲在这里,父亲在国内打拼,这是不少投资移民的范式),大学读BCIT学飞机修理专业,今年毕业后找不到修飞机的工作就开始学习修车了。他说他很想回中国,因为他的同学们(基本和他一样的情况)都回去了,但是他的父母不让他回去,他只好这么先干着。小伙子看上去很不错,我也鼓励他留下来,将来争取自己干点事。类似的情况很多,我每次遇到这样的年轻人,也都能听到差不多的心声和做法。为他们遗憾,也想能为他们提供一点有用的帮助!
所以,华人如不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移民后的“客居心态”,不脚踏实地扎根下来,华人族裔在北美新家园的前景不容乐观!我们渴望成为主流,展翅高飞,但如果没有扎根深耕,靠什么长成参天大树并且开花结果,我们最后都成了上不了天、入不了土而飘在空中的“芦絮”,别说经不起暴风骤雨,就是有点风吹草动,最受伤的也一定是我们。
在北美大地上,华裔和印度裔可以有所比较,但彼此之间不是竞争的关系。同为“亚裔”,我们之间的共性远大于我们的差异性,我们有共同的优势,也有相近的不足。对于华裔来说,我们对印度裔更不应该是“羡慕嫉妒恨”,我们需要的是欣赏、学习和合作。像印度裔那样扎根下来,我们华裔一定会同样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句话,作为新老移民,我们需要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扎根扎根再扎根!
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幸福家庭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