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可的“养生宝典”出炉 十大养生法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中推荐了十种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让我们跟专家来学习一下。

叩齿法: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有助于牙齿坚固。

中医有个健齿功法叫作叩天钟,也就是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间有谚语形容叩齿的功效:“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每天早晨上下牙齿相互咬叩60~360次,不仅能强健牙齿,对身体其他器官也是很好的锻炼。经常叩齿,能使经络畅通、强肾固精,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减少皱纹,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闭口调息法: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均匀、和缓。

在中医养生中,养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保养元气,二是调畅气机。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

咽津法:用舌头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这里所说的“玉泉”就是指唾液。现代医学发现,唾液中还有一种唾液腺激素,能刺激人体的造血机能,延缓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衰老,预防老年性疾病。

搓面法: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分开,经颊而下,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搓面疗法是一种民间疗法,可防治一些身体疾患。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说:“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可治疗面部色素沉着、黄褐斑、面部神经痛等病症,长期坚持可延缓颜面衰老,推迟老年斑产生。

梳发:双手十指插入发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这套养生功法中医叫作拿五经,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和胆经,共5条经脉。每天梳头3~5次,每次3~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梳一次。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

运目法:转动眼球,然后再闭目休息片刻。可以清肝明目。

这个方法有助于预防眼翳。眼翳又称翳状赘肉,中老年人和户外工作者较常见。运睛除眼翳的具体做法是,闭目转睛,左右各七次,然后忽然睁大眼睛快速查看物体,自觉眼内有热气。转动眼睛时口鼻短暂闭气,睁眼时尽力用口呵出浊气,吸入清气,每日可做4~5次。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运睛除眼翳的本质是眼睛的自我主动按摩,通过眼睛的主动运动,对眼部神经进行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初期翳状赘肉的目的。

凝耳法:两手掩耳,低头、仰头。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以耳养生”的记载,其中“凝耳法”是常用方法之一,指双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耳朵周围穴位众多,掩耳的同时可按摩这些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反复低头仰头,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让人深度放松。

提气法: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再缓缓呼气放下。有利于气的运行。

肛门处于人体经络的督脉处,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经常进行提肛运动,不但可以使中气升提,脏腑强壮,还有助于肛肠保健。提肛运动几乎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法简便,要领是:吸气时收缩肛门,如忍大便状;呼气时缓慢放松肛门,如尿小便状,一提一松即为一次提肛运动。若每日坚持做2~3遍,每次持续5~10分钟,长久必获良效。

摩腹法: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每天下午1~3点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消化的效果最好。因为此时段小肠经经气最旺,按揉肚子可以加速小肠吸收,促进消化。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摩肚腹,能协调脾胃,调和五脏六腑气血运行,促进肚腹血液循环,有提神、补气、添精等作用。具体操作方法是: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稍用力缓缓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结肠部)可稍稍加力。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2次,以腹部温热、舒适感为佳;如治疗食积、腹胀、便秘等,则不拘时间、次数,力量可适当加重,以腹部肠鸣、排气排便为佳。

足心按摩法: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脚心的涌泉穴,经常按摩有补益肾脏、振奋精神、益寿延年的功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