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文立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09日 点击数: 1480
周南,职业生涯启航的母港,我感激你,怀念你!对于我,这段珍贵的经历不是一片云烟;用不着闭上眼睛,许多的人许多的事,都会穿越久远的时空而复现在面前。
- 60年代 ,在南奥度过了充实的苦读春秋和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的严酷锻炼后,我回到一别7载的父母之乡长沙。虽值红 的“文革”岁月,可是我仍觉得有一种极不合时宜的理想火焰在周身燃烧,多么想在“史无前例”的年代,这种志向只能说比梦还要虚幻。负责毕业生分配的省“四个面向办”难以顾及“文革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考虑到我与流行的价值观不太相符的客观条件,要将我派往一个边远地区的乡村。我彷徨而痛苦,迷茫中想到了初中时高我两级的老同学黄更生,他在周南政工组工作,何不求助于他。黄老师热诚地接待了我,非常理解我的志向,同情我的苦衷,安慰我先在周这所重点中学安下身来,一切朝前看,理想要立足现实,一步一步去实现。他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希望。黄老师随即出面,同程安老师一起在市政府和教育局多方奔走交涉,终于办好了将我改派四中的复杂手续。于是,1971年3月,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单位安身立命,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两口装满了外文词典、原著和三 衣服物品的木箱(其中一口是肥皂箱),在周南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教“初三连”学生的英文。同连的任课教师还有周范群、方洪、唐日瑞、陈昭琼、朱碧勋、汤淑芳、张锤和郭曙等,他们都必须把热情的手伸向了我。外文组的蒋镜榕、齐天仇、熊人杰、胡克勤、张 英,周雪璧、周应兰和 西奇等同事 对我十分友善。校领导刘秉芳同志更是非常关心我的生活工作;我与欧阳均、汤崇阶,周巽宜、陈涤新、易松涛、贺志强、周启东、王建江、廖乔甫、关瑞航、关逸珠、常伯炎、韩文斌、谢念武、刘国际、鄢金心、彭妹琴、张世华、陈出亚、马迎建、赵树勤、高 苏、柳淑云等老师接触交谈,也感到很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