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基础分类的界定

人类文化是由一个个彼此之间相互衬托概念构成的无限高维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的各个概念的意义都是相对的,彼此相互依赖的。相应地,对于文化组成的分类也是相对的,是通过确认不同组分之间相比较下各自的代表性特征来帮助人们更有效和深刻地认识人类的文化。

一.艺术类与大哲学类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地球上任何其它物种的心智活动。我们知道,语言不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媒介而且也是人类进行系统思维的基本工具,因此,对于语言的不同的运用方式可以被用来作为对于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基本的分类。按照语言性思维及非语言性思维,我们可将文化分为哲学与艺术两大类。

这里有必要强调三点:首先,艺术与哲学的分类本身是自然分类。即便是没有任何如本文这样的人为地讨论如何划分艺术与哲学的类别,人们仍然可以在文化中找到比较恰当的艺术类和哲学类的文化活动;

第二,界定文化活动中的不同类别并不排除彼此之间的互补与渗透。所谓界定指的是某一类别的主要特征。就好比作一个人脸素描,高水平的画家几笔就能让人看出对象的逼真的长相,而外行则再多的笔墨也无法把人脸画象了,这是因为高水平的画家善于抓住人脸的要点。同样,界定一门学科的关键在于要抓住该学科的要点。

第三,这里所说的哲学大类是涵盖了我们通常用“哲学”二字来表示的专门学科以及科学,神学,文学,数学等各种需要系统地运用语言的学科,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哲学类以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哲学学科。艺术与这些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虽然也涉及了很多可以用语音来表达的技巧,任何一个创作都无法完全摆脱难以言喻的艺术感所起到的作用,而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艺术才华(包括语言艺术的才华)正是他人难以完全按照文字的说明来实现的境界。所以作为抽象概念的艺术不同于其它具体学科的正是它的非语言性的思维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用非语言性思维来作为艺术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划分标准。

另一方面,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是复杂的复合型活动,不论从传统上自然的划分还是按照对于语言的运用来划分,都不是绝对的如化学元素那样的排他性的划分,而是一种彼此包含的分类。比如,虽然艺术创作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但是艺术学校的存在本身就表明人们仍可将艺术的非语言性的感觉的特征用语言总结出来,从而上升到艺术哲学的层次。类似地,哲学的写作过程不乏对文字的艺术性的运用。

 

二.哲学与科学

前面之所以用大哲学类表示包含了我们通常用哲学二字所表示的专门学科,以及科学,文学,神学,数学等语言性思维学科是因为在传统上相关的学科曾被冠以哲学的头衔或被认为与哲学关系比较密切。而在这大哲学类中,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划分又着特殊的重要性。一方面因为在传统上它们之间的自然界限并非人们常以为的那样明确,而是自古以来都比较模糊,另一方面因为人们对于它们之间的划分及与之相关的各自的功效的认识的模糊在今天已经成为诸多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文化根源。

人们普遍熟悉的关于科学与哲学之关系的一种说法是:哲学孕育了科学,科学来自古代的自然哲学;哲学可以指导科学的发展并对科学的发展进行总结。上面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它的一大缺陷是对哲学与科学这两种基本的文化形式各自在人类文明中的功效或地位的界定比较含糊,这种含糊是导致人们对于科学与哲学的对比的误解的主要原因,而这种误解在哲学被大人物们宣判了死亡之后显得更为突出。

在讨论科学与哲学之对比的时候,人们常常主要着眼于哲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与科学整体之间的对比关系。这恐怕是因为人们感到危机的主要是哲学作为一门专业而存在的必要性,并不是要否认哲学性的思考在生活中的价值。如同前面提到的艺术与大哲学类的划分是一种自然的划分一样,也就是说不需要专门的学术讨论,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指出一些文化活动属于科学而另一些属于哲学。但也如同艺术与大哲学类之间模糊地带的难以确定一样,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能非常合理地界定一项活动属于科学还是哲学。

其实,虽然专业的哲学有其自身固有的存在条件和特点,它对于文明的贡献却是由哲学的思维和方法及其理论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逻辑地位及作用所决定的。人们目前对于哲学与科学关系所表现出的困惑,不论是赞同哲学已死论的人还是认为哲学仍有生命力的人,其根源主要还在于对哲学与科学各自在文明中的地位及作用缺乏清楚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缺乏却是由来已久,只不过是随着文明的发展才显得更为严重。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看待科学与哲学呢?其实,现代化的科技与经济体系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恰当地界定科学与哲学很好的视角:

科学依赖于数据,不论是公式计算出来的数据,还是数值模拟得出的数据,还是生产记录的数据,还是实验室里得出的数据,还是自然观察或采集的数据,还是具有统计意义的数据(例如民意测验问答卷所搜集的结果),总之科学理论的建立,印证,与应用都依赖于数据;而哲学不依赖于数据而只依赖于纯逻辑思辨。

这里所说的逻辑思辨并不单单是狭义的逻辑推理,而是包括了逻辑推理在内的更广义的可以被称为哲学思辨(philosophize)的心智活动。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加以说明。首先,科学需要不需要逻辑思辨呢?太需要了。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如果它的内容除了思辨之外不涉及任何数据或与数据相关的数学公式,那么它就变为哲学而不是科学了。其次,虽然科学与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依赖于数据,科学的结论与知识也常以定性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科学与哲学重叠的情况,其典型的例子是各种不同难度层次的科普文献。另外,在社会领域中,这里所说的数据的涵义并不局限于可以计算的数值,还包括在IT产业中所运用的诸如字符串等其它形式的数据。

这样一种划分可以用来作为科学与哲学的专业领域的划分,相应地也可以用来非常有效地判断一篇文章或一个项目属于是哲学类的还是科学类的。

人们或许会因为科学工作(尤其是前端的理论物理工作)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辨而哲学的理论本身也常引用科学的结论这一点来质疑本文所提出的界定标准甚至分别科学与哲学的必要性。这里需要弄清的一点是专业层次上的分界与具体思维过程中的分类的区别。本文是针对哲学的思辨与科学的思维在文明中逻辑地位的不同而提出界定标准的。在任何一个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排除哲学性的思辨,就好比人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排除哲理的帮助一样。而对于科学的总结本身就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功能,因此被哲学文章所引用的科学的结论本身已经成为哲学的知识。所以,当我们来判断一个项目或工程属于哲学类的还是科学类的时候,不能象分离化学元素那样地严格地把科学项目中的哲学思辨及哲学项目中的科学知识排除掉,而是要根据该项目主要依据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得到的数据还是通过纯逻辑性的思辨得到的结论。这样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用本文提出的界定标准来划分哲学类的专业与科学类的专业。当然,有很多项目本身既包含了科学类的部分也包含了哲学类的部分,同样有些跨专业的学科本也会包含哲学类与科学类。

就学科各自的自然价值来说,上述这样的划分似乎原本没有什么必要。原则上来说,似乎应该是需要用到科学方法的时候,就用科学方法,需要用到哲学思辨的时候,就用哲学思辨,而不必在意如何划分二者。但问题在于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资源的分配问题,而拥有资源分配权的人通常并不懂也不想真懂什么时候需要用科学什么时候需要用哲学,他们在意的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关于科学与哲学的意义和价值的正规说法,然后按照这样的说法来行使他们的资源分配决定权。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由于作为专业的哲学一再被权威性人物宣判了死刑而日渐式微,很多网站包括打着专业学术旗号的网站根本就没有哲学这一类。尽管设置这样一类其实不会需要牵涉到多少额外的资源,可能只是程序员在数据库里多加一个元数据而已,但是作为社会性地贬低哲学价值的后果之一便是人们连哪怕是最小意义上的资源也不愿分配给作为独立类别的哲学。

因此,如果哲学作为一种存在的逻辑类别在人类文明的延续中仍然具有无可取代且极为重要的地位的话,那么就应该以一种正规的方式将其存在的价值说出来,那样才能使得现实社会中拥有资源分配决定权却又不可能亲自理解哲学价值的人不至于武断地取消给哲学应有的资源分配。但是很显然,具有正规地捍卫哲学的权利的专业哲学界的权威人物们并没有能有效地做出足以引起社会广泛承认的哲学价值宣告;而他们之所以没有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正是他们自己对于哲学与科学之间的逻辑界定,也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科学依赖于数据而哲学依赖于单纯的逻辑思辨这一点。

那么缺乏对于本文所提出的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分界的认识对于人类文明有什么危害吗?有的,而且还很大。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今世界的权威性人物们没有认识到的一个严峻的现实。它的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人们常常花了亿万元的资金采用科学的方法,依据所谓的大数据的计算,进行一个个大规模的项目工程,结果导致经济的衰败而不是兴盛,其原因就是轻视了哲学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而过于依赖科学的手段。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从结果看来似乎过于简单的高级错误的原因恰恰是没有认识到哲学与科学的分界在于哲学依赖纯逻辑思辨而科学依赖于数据。在没有经过高水平思辨下得出的错误逻辑的指导下的实践,不论你的数据计算采集力度有多大,精度有多高,结果都会因为方向的错误而失败。而之所以会出现社会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哲学思辨的原因恰恰是社会缺乏具有这样水平的人才,而社会之所以缺乏具有这样水平的人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专业哲学界的失职;2)社会整体对于哲学重要性的忽视。

三.神学与哲学

虽然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有神论与无神论信仰的区别,但是宗教信仰对世界文明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这一点是一个确定的现实,是无神论者也无法否认的存在。与宗教信仰相应的理论体系被称为神学。

按照罗素[1]的说法,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一个领域。我们前面在界定哲学与科学时提到哲学依赖于纯逻辑思辨,这里所说的逻辑思辨不是狭义的逻辑推理,而是所谓的哲学思辨(philosophize)的另一种提法。而哲学思辨不同于狭义的逻辑推理的主要地方是哲学思辨中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al)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启发性和开创性的,并不是仅仅在原有的知识范围之内进行逻辑的演绎而已,而哲学家们在进行启发性或开创性的形而上的思维时在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被普遍称为灵感的顿悟。而神学与其它学科的基本的不同点在于神学的基本依据既不是一般的逻辑思维,也不是数据的分析,而是来自超自然的启示。因此,哲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灵感的依赖与神学所依据的启示非常相似或接近,甚至可以说就个人的实践来说,两者是统一的。另一方面,虽然神学的主要依据是启示,神学的论述却通常大量地运用逻辑的思辨。结合到我们前面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罗素关于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领域的说法是合理的。

四.文学与哲学

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被称作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曾颁发给包括罗素在内的数位哲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哲学上对人类的贡献。很多时候,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从中领悟或读到一些人生的哲理,而好的文学家也通常以写过富有哲理的作品而著名。另一方面,文学与哲学的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因此,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提炼也为哲学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好的工具。

但是,文学与哲学作为学科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文学着重于文字的运用而不在乎逻辑的严格,文学允许虚构;哲学则着重于逻辑的思辨。

五.数学与科学及哲学

数学与科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数学是依赖于数据的科学的一个基本工具。但是,数学与科学之间的界限也是明显的:数学研究的是具有数字意义的关系或可以表达为数字意义的关系,而科学则是需要能提供对于现实的自然与及社会现象的解释。

数学也常被与哲学联系在一起,不但因为如同任何一门其它学科一样,数学本身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更是因为与哲学一样数学高度依赖于逻辑思维。不过,数学与哲学的分界也是简单明了的:数学只关心具有数字意义的关系,而哲学关心存在着的一般的关系。

六.总结

人类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但基本上都可被大致地归为艺术,哲学,科学,神学,文学,及数学这几大类,或者是由这几大类中的某些类综合而成。比如,政治与经济常被归为哲学类及科学类。它们富于逻辑的复杂性因而依赖于高水平的思辨这一点使人们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是哲学的分支,但是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的可靠性,因此人们又很自然地将它们列为科学类。

在所有学科中哲学类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所有其它的学科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本文的讨论都是围绕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而展开的正是反映了哲学这一基本特点。。。

 

 

[1]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Bertrand Russell, 1945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