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军情推荐:萨德是什么?英文缩写“THAAD”,也就是“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的“小名儿”。
“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听起来高大上,说白了,就是在防空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套防空系统。美国国防部多次声称,萨德将专门用于对付大规模弹道导弹袭击。既然如此,把萨德部署到韩国,显然不是防北面导弹技术尚不先进的朝鲜,而是中国和俄罗斯。潜台词是:“我可以防御你的导弹,你能防住我的吗?”
军事爱好者关心中国的东风导弹能否突破萨德的防御。其实,除了声名远播的“东风速递”,中国还有一套秘而不宣的“反导神器”。其中的“门道”,我们从军方今天公布的这位导弹与反导试验专家的故事中,可以略窥一二。
中国具有中段反导能力
其实,中国的反导技术试验早就成功了。只是属于高度机密,先来温习一下:
新华社消息: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境内成功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中国外交部表示,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新华社消息:记者从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获悉,2013年1月27日,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中国官方通讯社的消息依旧滴水不漏。不过据第一军情了解,在中国之前,全世界只有美国进行过此类技术试验。
中段反导是什么?我们来学习一下教科书:弹道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要经历三个飞行阶段:即初始段、中段和末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按照拦截时机不同也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初始段拦截,一般是在导弹发射后、弹头尚未分离前的数分钟内进行拦截,这种拦截方式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就是,这时导弹一般还在别国的领空上飞行。第二种是末段拦截,一般是在导弹飞行最后阶段,即弹头再入大气层后、即将命中目标前进行拦截,这种方式的弊端有二:一是弹头飞行速度快、不易拦截;二是弹头已进入本国领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是核弹头的话损失更大。第三种方式为中段拦截,就是对已脱离导弹弹体、尚未再入大气层、处于太空真空飞行状态的来袭弹头进行拦截。
末段和中段反导有何区别?当然是反得越早越好,中段反导,作用时间长、拦截机会多、次生伤害小,是大国开展导弹与反导竞赛的主要赛场。目前世界上,美国、俄罗斯都具有一定的中段反导能力,此外,还有哪些国家?嘿嘿……第一军情暂时无从查证;关于萨德反的是哪一段呢?美国方面的说法是末段——是不是实话,呃,第一军情依然无从查证。
中国导弹与反导专家陈德明。这位专家牵头完成了中国“反导靶场试验技术”
好。接下来,应该研究中国军方公布的这位专家了。
陈德明,湖南常德人,现年49岁,1990年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入伍。国家863计划某专家组副组长,参与执行数百发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牵头完成“反导靶场试验技术”等10多个重大研究项目。官方的信息有点笼统,不过,“为加快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提升新质作战能力作出突出贡献”这一句,还是传递了重大信息。何为新型作战力量?何为新质作战能力?其实是大有文章的。
专家谈中段反导:在大气层外为中国撑起保护伞
关心军事的人,可能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美国和多国部队的爱国者导弹几乎能够百发百中地拦截伊拉克军队的飞毛腿导弹,使“飞毛腿”的杀伤力降到了最低限度。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的胜利与爱国者导弹的成功是分不开的。
当然,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爱国者”与“飞毛腿”的对抗,只是比较原始的战术级末段反导。但在当时,给28岁的陈德明带来的震撼还是巨大的。
中段反导,则主要针对弹道导弹,特别是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反导成功,可以在大气层外将来袭导弹摧毁,因此被称为“战略防御的坚盾、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陈德明:“反导这个东西,有和没有大不一样!没有反导能力,我们的国土就完全暴露在敌方导弹威胁之下;拥有了反导技术,就相当于在大气层外为国家安全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当年钱学森归国不久,就向中央领导谈到了“反导”问题,并按照毛主席指示开展了相关研究。遗憾的是,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反导项目被迫搁浅。
世纪之初,陈德明捡起了反导的“接力棒”。在国家重启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之前,他已带人进行了扎实的搞好技术的储备。
最终,陈德明提出的“构建一个体系、形成两种能力、突破三项关键技术”的反导靶场建设目标,被最高决策层采纳——中国反导技术研究,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从末段到中段,从地面到太空,从大气层内到大气层外,陈德明和他的战友们构筑起一个无比宏阔的反导试验靶场,擎起战略防御之盾,也把共和国的疆域拓展到天疆。
“关于反导的事情,我只能讲这些了,详细情况你可以去查阅外交部、国防部发布的权威消息。”尽管今天军方公布陈德明故事,但对于反导,陈德明依然不肯多谈,毕竟这算是绝对不便外泄的内容。
举世关注萨德入韩国时,专家却关了手机……
陈德明所在机构——神秘的解放军西北某基地,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发祥地。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地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在这里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世界上唯一一次在本国领土进行的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在这里成功发射,一举结束了中国“有(核)弹无枪(运载工具)”的历史。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这里飞向太平洋。这次成功,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技术达到新水平;而由18 艘舰船组成的海军护航编队,在太平洋成功开展导弹测量、打捞回收和护航任务,意味着中国海军从此走向远海……
中国导弹与反导专家陈德明
第一军情作者在基地找到导弹和反导武器试验专家陈德明时,他正在专心研究着墙上的巨幅中国地图,手机一直无人接听。
陈德明把手机调成了静音——这几天,朋友圈像炸了锅,关于“南海仲裁案”的各类信息不断刷屏。有人问:“老陈,是不是要打仗啦?我要报名去黄岩岛!”
导弹专家陈德明不是“键盘侠”。一位一同入伍的战友说,陈德明平时沉默寡言,只有谈起导弹和反导,他才会两眼放光、滔滔不绝。
然而,这些陈德明钟爱和擅长的东西,却很难找到谈话对象——事关军事机密,规定要求: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脑子里的事,“连帽子也不能知道”。
一辈子就干导弹,这就是初心
陈德明:“上高中时,看过一部电影《飞向太平洋》,讲的是1980年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故事。”
“看完之后热血沸腾,很想去研究导弹。参加高考时,全国只有国防科技大学设有航天动力学与飞行试验专业,我就报考了。”
陈德明毕业后来到西北某基地,一干就是26年。
加班做试验、搞研究,到底在干什么又不能跟家人多说。妻子有一次气呼呼地把洗好的被褥送到他的办公室,撂下一句话就走:“陈德明,我不当你老婆了!你们家陈夫人姓导名弹,以后,你就跟导弹过日子吧!”
罕为人知:多次参与绝密的导弹试验
一次绝密级试验,导弹因故障空中解体,残骸散布在方圆数千平方公里的戈壁大漠。上级严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弹头残骸找回来!
搜索分队在荒漠中连续搜寻两个多月,一无所获。
陈德明临危受命。他带人对光学设备捕捉到的一段导弹飞行视频进行逐帧分析,经过7天7夜建模计算,终于把弹头残骸落点缩小到15平方公里范围内。
“就按这个坐标找,实在不行我自己进沙漠!”
没用着陈德明亲自上阵——几天后,搜索分队传来捷报:“弹头找到了!离陈德明计算的中心点不超过1公里。”
某型“撒手锏”导弹定型试验,陈德明的精确计算再立奇功。
按照惯例,完成这类导弹鉴定定型,至少需要9次标准射程试射。但当时基地只有4枚试验弹,而且导弹发射阵地与效应靶场之间的距离远远小于导弹射程——这就好比让人在手枪射击场考核鉴定狙击步枪的远距离射击精度,再好的枪手也要犯难。
面对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陈德明埋头攻关、大胆创新,终于在最短时间内拿出了导弹精度科学评定指标,确保了导弹按时列装。
10年后,基地新建了满足导弹射程要求的靶场——数十次试验飞行,实测数据与陈德明当年的计算结果完全吻合!
评价萨德:今天的反导技术,拦不住明天的导弹!
第一军情作者:“最后一个问题,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你怎么看?”
“矛和盾的较量总是交替上升发展的。今天的反导技术,拦不住明天的导弹。我们永远在路上。”末了,陈德明又补充了一句——
“要我说,和平总比对抗好。老弟,这句话一定要写上!”
时事碎语:
“矛和盾的较量总是交替上升发展的。今天的反导技术,拦不住明天的导弹。我们永远在路上。”清醒的认识,坚定的自信!
“要我说,和平总比对抗好。”此话从陈德明嘴里说出来,含义就不一样。自信中的提醒,总是意味深长!
|
新闻联播里面只是揭开“反导体系”的冰山一角——靶场测量测控技术,预警系统.火控系统.导弹及弹头技术等等.......还通通处于“迷雾”中,碎片中的型号也只是“中国版萨德”而已,当然,对付美韩部署事件这个程度的曝光味道就够了,也是为杭州G20鸣响了一声礼炮!
中国的传统一贯是根据事态的升级情况来后发制人,本来咱最期待的曝光是“弹道导弹打航母”的南海快递,可惜作战部长和赖斯接踵而至开“和谐号”来搞“消气外交”了——咋就怂了?说好的第一灯塔国呢?这个范例可实在不好哇。
-
-
-
本帖最后由 92军迷 于 2016-7-25 04:47 编辑
视频的右上角特有注明是“光学设备影像”,不是什么“动画”。
反导视频中,反导弹撞击目标前还在喷火,说明这个视频是大气层内(末段)反导,
如果是中段反导的画面,因为弹头已经分离,没有推进火箭了,只有与弹道方向垂直的脉冲火箭会工作。
(中段反导的画面暂时不公开,老美要是不服,再拿出来打脸也不迟。赖斯来了,我们要好好招待她,
这个视频还只是开胃菜,正菜是“太空拥抱”,主食是“东风扫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