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院风荷】五绝 平水七阳韵 西湖十景之二
© 2016 杭州湖墅STL 吕杰
July 22,2016
曲院風荷立
徐徐送暗香
迷人人欲醉
麯散宋莲塘
注:“麯” 为 把麥子或白米蒸過,使它發酵後再曬乾,用来酿酒。此地为宋代宫廷酒坊。那晒麯的时候所散发出来的香味,混与莲香,真是醉人不用酒了。
原本“荷風”强调的是混和着荷花香与酒麯香的醉人之”風”,而康熙所改的“風荷”强调的是“荷”;这一改,意境就差了好多:世上处处有飘荡着荷花香的的荷塘花园,而荷香借着酒麯香醉人的,若不是唯一,也该是世上并不多见的。
麯院風荷(原字作「麯」,簡化字混作「曲」)是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此处都是荷花,又在此酿酒,因而称为“麯院荷風”。清朝康熙年间,在苏堤跨虹桥畔的岳湖种荷花,并建亭立碑,康熙题为“曲院風荷”。“麯”错为“曲”,又改“荷風”为“風荷”。
(以下资料摘自【百度百科】)
曲院原名麯院,位于金沙涧(西湖最大天然水源)流入西湖处,南宋这里辟有宫廷酒坊,湖面种养荷花。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曲院风荷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曲院风荷 与 错别字
西湖天下名胜,自古骚人墨客蜂聚、诗词题刻如云。清帝康熙则题写了“曲院风荷”,立碑在曲院亭中。可惜的是这位“千古一帝”写了个别字“曲”,害得300多年的游客苦苦寻求这个“院”到底“曲”在哪里。当然,他刚刚写出时,杭州人心知肚明是皇帝老倌写了个大别字,不敢指出而已,因为从宋朝(或晚至明朝)起,当地人已把此地叫为“麯院”。明朝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说:“麯院,宋时取金沙涧之水造麯以酿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称‘麯院荷风’是也”。而这个“麯”当时没有对应的简化字,是不可以写成“曲”的,写“曲”就是别字。一定要写,就得找出个什么“曲院”来。
曲院风荷
到了康熙的孙子坐天下时,这个“曲院”仍然没着落。别字赫然摆在那里,乾隆觉得连自己的颜面都一并不好看,于是在碑的背面刻诗说:“莫惊误笔传新榜,恶旨崇情大禹同。”“榜”就是题字。“恶旨”则是“绝旨酒”。《战国策》说大禹“绝旨酒”并断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乾隆诗的意思是,康熙哪里是笔误,是因为厌恶旨酒,就连造酒的“麯”都不愿意写了。这样一来,爷爷不但没有写别字,还借改“麯”为“曲”倡导“恶旨”,长保国运,用心何其良苦。乾隆真是端的了得,隐恶扬善挖空心思。天子至尊,口含天宪,张嘴就是法律,叫臣子三更死,臣子就活不到五更天。说“曲”不是别字就绝不是别字,天下何人敢说半个“不”。正因为这样强势,康熙还毫无顾忌地写错字,“把避暑山庄”的“避”字右上角“辛”下两横写成三横,搞得“辛”不“辛”、“羊”不“羊”的;把“花港观鱼”的“鱼”下面4点写成3点。
---------------------------------------------------------------------------------------------------------------------
西湖十景,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是南宋文人祝穆所著的《方舆胜览》一书:“近者画家称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苏堤春晓、麯院荷风、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落照、两峰插云、南屏晚钟、西湖三塔。” 祝穆系南宋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说当较为可靠。但他所说的“画家”,而且又是“近者”——即与他生活在同时代的画家,究竟指的是谁呢?
对此,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南宋画院画师马远、陈清波等人。因十景之名,源于南宋画院画家所画的山水题名,如马远画的柳浪闻莺、两峰插云、平湖秋月,陈清波画的断桥残雪、三塔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等。另一说由世居杭州的钟毓龙(1880—1970年)提出。他在所著的《说杭州》一书中介绍说:“十景之名,始于南宋之马远。远在画院,慨宋室之偏安,故其画西湖,往往仅画一角,以示剩水残山之意,而十景之名,遂由以起。” 钟毓龙是晚清光绪年代的举人,生前曾担任过浙江省通志馆副总编辑一职,所说当可采信。
上述两说,虽有些不同,但细观双方行文“脉络”,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西湖十景之名最早始于马远的山水画,然后才衍生到其他画师的画作题名。
马远,字遥文,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他的生卒和详细经历,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查。根据现存的史料,只知道他自曾祖父起,到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一连五代数人都是当朝画院的画师。而马远自己则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的侍诏。由于他自幼继承家学并师法诸家,因而功底深厚,风格独特。他工人物、花鸟,尤长于山水,与李唐、刘松年、夏圭一起被称为南宋画院四大家。马远约卒于理宗初年。
值得指出的是,马远的一生受国事的影响很大,因为他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之一。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钦二帝北去,于是历经九帝共167年的北宋便宣告灭亡。此时,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即帝位于河南商丘,他不但不接受李纲、宗泽的抗金意见,去收复失地,反而听取了黄潜善、汪伯彦的逃跑主张,先退至扬州,继而渡江南奔,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期间,马远的父辈,因不愿受亡国之辱,也随着赵构的南逃足迹一路颠沛流离地来到了临安安家落户。
当时的临安,由于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其中以官僚、富户为多),因此城市的人口和财力急剧增长,工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宫殿衙门、府第豪宅到处兴建且不计其数,另一方面,茶坊酒肆、戏院书场又遍布全市各处。大街小巷更是店铺林立,临安一时出现了少有的繁荣。田汝成在《西湖浏览志》中“南渡后,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所形容的就是当时的景象 。此时,西湖开始有“销金锅”之称。于是,甘心于偏安的南宋君臣就沉迷享受,耽乐湖山,早将抗金大业抛弃于脑后。与此相反的,倒是出生于南渡后的马远,却没有忘掉北方的祖籍老家。他看到朝庭官员不思抗金,“赏玩殆无虚日”,不禁痛心疾首。他从父辈口中得知,徽、钦二帝的被俘,使国家失去了大片土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让他痛苦不堪。作为一名画家,他面对国家的山河破碎,决心通过自己的画笔一抒心中的愤懑,并唤起民众的觉醒!
马远用绘画创作实践了自己的心愿。这从后人对他的品评中可以得到印证。那么,马远(或和其他画家一起)画的西湖十景具体是指西湖的哪些地方?现据钟毓龙的考证,以宋时之十景为据,概述如下:
柳浪闻莺 宋时自清波门至钱塘门,沿湖五里,皆植柳树,有柳洲之名。柳浪闻莺之最,在清波门外。其他有港有桥,皆以柳浪名。每当春时,柳丝随风摇曳,如翠浪翻飞,黄鸟啼鸣其间,与画舫笙歌相应答,此为春景也。宋时,地在聚景园中。宋亡,园废。
苏堤春晓 苏堤两旁,悉栽桃柳。杭人有“一枝杨柳一枝桃”之谚。每当春日,桃柳竞芳,红绿相间,远望近观,均堪娱目。而破晓之际,晨光乍启,宿雾未消,落英蘸波,锦屏垂绣,实为湖中之最胜处。此为春景,亦兼为晓景。
麯院荷风 宋时,九里松行春桥之地,有酿官酒之所。其旁湖中,悉植芰荷。每当风过,香沁心脾,故以夏为景。宋亡,院废。
平湖秋月 亦作秋水。宋代此景,本无一定之地。至清时,才以实地称之,故略。
三塔印月 湖中三塔,各高丈余,形如壶瓶,而空其中。每塔各有三孔,以通其外。秋月映之,塔下各有三影,故名。后改“三潭印月”。
断桥残雪 雪后至孤山探梅,登此桥一望,则葛岭一带,楼台高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不啻玉山上行。此为冬景。如在平时,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亦为夜景,而非真雪。
雷峰夕照 宋时,塔上重檐飞栋,窗户洞开,夕阳返照,金壁耀目。
南屏晚钟 南屏山多空穴,传声独远。故为晚景。杜诗有“山钟摇暮天”之句。
两峰插云 欲雨未雨之时,四山云幂。而南北两峰,独露其巅,故有此名。本为湖中遥望之景。
花港观鱼 花港之水,出花家山。南宋时,内侍卢允升筑园于此,景物奇秀。引港水建池,水冽而深,异鱼种集,士民群往游观,故有此名。宋亡,园废。
关于这十景,据史料记载,宋以后“元人仿之,遂有钱塘十景。清人又扩之为杭州十八景等”。但不管怎样仿之,怎样扩之,其景点始终逃不出宋时的范围,也始终没有西湖十景出名。但令人惋惜的是,马远的许多绘画作品由于岁月的流逝都已散佚不见。这其中也包括他创作的西湖山水画小品。要不然,我们就能一睹他当年的“斧劈”力作,看一看这些西湖山水“一角”,体会体会其中所隐含的时代警讯,那该是多大的幸事啊!
至于现在的西湖十景,是在清朝以后才大致定名的。康熙南巡到杭州时,重修十景,并一一题字,刻石建碑,并流传至今。在题字过程中,康熙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就将“麯院荷风”改为“曲院风荷”,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又将“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说:“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但人们对他的这一改名并不完全买帐,仍旧将它叫为“南屏晚钟”。他又将“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杭人也不认同,后来都仍旧叫它为“雷峰夕照”。今天的西湖十景,除雷峰塔因1924年倾圮而重建外,其他景点也都在建国后经过新建、扩建而面目一新。当然,这些已经是马远不可能知道的事了。---------- 摘自郭志平《马远与西湖十景》原载杂志《科学24小诗》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