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谁还敢念文科?看看这些不公平就知道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台湾《中时电子报》近日刊登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周祝瑛的文章称,台湾大学指考即将发榜,许多学生与家长都很关切究竟要选填哪些志愿。有鉴于台湾高等教育政策过于偏重理工科系的发展,导致人文与社会科学整体式微,他建议,除非孩子有明显的兴趣,最好还是不要选择人文及社会科学。

美国大学生就读人文与社会领域者大多来自中上阶级,主要是基于这些领域需要有良好的语文沟通素养,与广泛的人文历史等社会学科的广博知识,需要拥有逻辑批判等思辨能力较具优势者就读。

反观台湾,近年来不仅人文社会学科整体毕业生在薪资排行上经常敬陪末座,连人文社会与理工、医农大学教授的工作条件与待遇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全台大学校长以理工专长者居绝大多数,连政府各部门的顾问都向理工背景专业倾斜;在高教与研究经费的补助上,人文社会领域也捉襟见肘。

以台湾研究龙头“中研院”2015年155亿元(新台币,下同)的预算为例,其中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及生技研究园区的总预算,就占将近80亿的额度,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仅有9亿预算。新当选的院士中也以理工科占绝大多数。

至于“科技部”杰出研究奖,在2014年度72个得奖者中,仅有13位为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2015年度74位得奖者中,更减至12人,且将近半数来自“中研院”的研究员。连续2年由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获奖者皆不到2成,而且几乎都以计量或具科学背景者优先。

以上案例与统计显示,台湾的大学在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越来越屈居弱势。面对上述的种种不公,究其原因在于行政部门处处以管理主义、绩效责任与量化指标挂帅,导致台湾人文社会学术的工作同仁,在研究资源分配极度艰难下长期忍受不公待遇。

相对于其他动辄需索数百万、千万元仪器与设备的自然科学等领域,与不用负担教学及参与各种海内外评鉴的“中研院”,台湾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者所能获得的资源与地位大不如从前,究竟谁是始作俑者?

面对如此的不公平待遇,谁还会鼓励年轻人念人文社会科系呢? 

歡顏展卷林中坐 发表评论于
台灣的人文與社會科學要培養出對社會認可其貢獻的人才,薪資才可能提高。
資本主義社會是按照個人產生的價值來決定收入。

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生除了專業,最好要有對社會更全面的認識與建構願景與執行的能力,因為建構願景才是他們的專長,而不能寄望別人依照你的願景執行,自己只是配合拿薪水。
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畢業生不同於理工科的畢業生。理工科就業相對簡單,學以致用的問題不大。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的更多是綜合能力,畢業後要繼續學習相關知識才能學以致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