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六国之旅(4)--- 柏林 (上)

   柏林,德国的首都,是一座写满历史的名城。它带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浓浓硝烟走进我们的记忆,又凭着东西方冷战,柏林墙的修建,倒塌,以及德国的最终统一不断地吸引着我们的视线,勾起许多好奇和向往。

   531日下午5时游轮从哥本哈根启航,经过一夜功夫,于61日清晨730分到达德国瓦麦蒙德(Warnemunde)港。从海港到柏林还很远,需乘3小时的火车,来回就得要6小时,可是没办法,谁叫我们非看柏林不可,而且还贪心地什么都想看。那天可真够忙,6点钟起床,匆匆洗脸吃早饭,7点钟集合乘车赶赴火车站。按计划应在午饭前观光柏林市容和名闻全球的柏林墙。午饭后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以及普鲁士王国的宫殿群。

   瞧瞧车站上这熙熙攘攘的人流,全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地而聚集在一起的。

   德国的火车均分隔成小间,类似国内的软卧车厢,门外是过道。每节车厢均设有厕所,使人感到方便舒服。年轻的德国男列车员很热情,来回程均送一瓶水和点心。列车行驶途中,可尽情欣赏德国美丽的田园风光:成片的绿茵,高大的树林,还有整洁的农舍点缀在田野的尽头。偶尔有白色草料包跃入眼帘,以及慵懒的黄牛,倒卧在草地上。

   11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柏林火车站。随即便被导游带上一个大巴,开始我们紧锣密鼓的柏林之行。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标志,也是德国最为著名的地标,它在人们的心中犹如巴黎的凯旋门。1788年,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兴建,于1791年建成。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城门为蓝本,是坚固的砂岩建筑,由12根 (前后各六根)古希腊风格的石柱,构成五个通道,其中中间的通道最宽,是国王专用;其余两边的四个通道供平民使用。该门雕刻精美,气势恢宏,是唯一仅存的柏林城门。门顶上是张开翅膀的胜利女神,她驾驶着一辆飞奔而来的四轮马车。女神手中的权杖上,有橡树花环、铁十字勋章和展翅的鹰鹫,犹如一面胜利的大旗,高高扬起。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正面朝东,连接着宽阔的菩提树大街,该大街可一直通达柏林以东老城的核心区。该门背面的大路通向勃兰登堡直辖市,普鲁士王朝的核心。二百余年以来,勃兰登堡门见证了德国历史的起起伏伏,荣辱兴衰。特别是东西德分裂时期,柏林墙即竖立在勃兰登堡门的西面。可怜这座雄伟的城门,几十年中孤苦伶仃,无人通过。

1987年12 月6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说,呼吁推倒阻碍和平自由的柏林墙。其中最为著名的语句是:“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如果你期盼和平,期盼苏联和东欧的繁荣,期盼释放自由,那來到這道門前。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道门,推倒这堵墙!”(General Secretary Gorbachev, if you seek peace, if you seek prosperity for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if you seek liberalization, come here to this gate. 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1989年11月,随着柏林墙被推倒,勃兰登堡门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成为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12月22日,勃兰登堡门重新开放,十万民众从东西柏林赶来,共襄盛举。

   如今的勃兰登堡门游人如织,到处是欢声笑语,一片繁荣景象。

 

柏林墙,当之无愧是柏林的又一地标。虽然它只存在了短短二十九年,但是作为德国分裂,东西方对立的标志,它记载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成为人们心中不能忘却的历史。

   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被分为东西两半,东柏林由东德管辖,西柏林归属西德由盟军管辖。柏林墙(Berlin wall)是东西柏林的界墙,它将西柏林团团包围了起来。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墙高3.5米,水泥板结构,上部为水泥管。至1979年5月止,在西柏林周围共筑了水泥板墙104.5公里,水泥墙10公里,铁丝网55公里,另外还有一触即发出信号的铁栅栏、自动射击系统和巡逻道各123.5公里。柏林墙最壮观地段有2处:最严密的一处在波茨坦广场,这里有两道墙,两墙之间有一大片开阔地,地上重重叠叠地摆着防坦克用的白色三角铁架。另一处是勃兰登堡门一带,整个门在东柏林界内,往西走几步就是柏林墙外墙。

为什么要修这堵墙呢?东德政府宣称是“为了防止西方间谍的渗透”,因此这堵墙被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然而更多人认为柏林墙是东德政府为了防止人民向西柏林逃离的工具。在柏林墙修建之前,约350万东德人离开东德,其中大多是拥有专业技能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流失,给东德的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在柏林墙修建之后,这一数字降到了5000,但其中有100 – 200 人在偷越柏林墙时被东德守军打死,再也没有看到希望和明天。

柏林墙让我不由得联想起余秋雨先生《中国之旅》中的一个故事。话说康熙年间,古北口总兵蔡元向报告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没料想康熙帝不仅驳回了请求,还洋洋洒洒地训斥道:“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围墙挡不住大军入侵,也挡不住民心所向。世间真正能固疆守土,长治久安的唯有众志成城,国富民强。只可惜不是每一个政治家都具有康熙帝的智慧。

1989年世界格局悄然变化。11月9日,东德政府宣布开放边界。消息一经传出,欣喜若狂的柏林人奔走相告,登墙庆祝;更有甚者,自带工具,开始自发地拆墙运动,以便打开新的通道,这些人被戏称为“围墙啄木鸟”。几个月下来,原本固若金汤的柏林墙竟也千疮百孔了。1990年 6 月,东德政府正式开始拆除围墙,长期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柏林墙,终于被彻底推倒。3个月后两德重新统一,东西冷战宣告结束。

今天所见到的柏林墙已经只是1990年推倒后残存的部份墙壁,共有三处,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招揽游客的杀手锏。我们参观的这部分是三段中最长的,长1.3公里,共收集了105 幅艺术作品,被称为“东边画廊”。色彩绚丽的图画,令过去冰冷苍白的肃杀之气荡然无存。

 

   查理检查哨(Checkpoint Charlie,又称为C检查哨,或查理检查站),位于柏林市中心的腓特烈大街上,是冷战时期柏林围墙边的一个检查点。哨卡前竖着一块高高的标语牌,面向东柏林的一边是一位美军士兵的照片(如上图所示),而另一边则是苏联士兵。

   现如今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查理检查哨也由军事重地变成了旅游胜地。每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从上面的照片你可以看出,哨卡的左边是查理检查哨博物馆;右边是闻名于世的美国美食麦当劳。很难想象,1961年柏林危机时,它居然是这样的一幅场景(见下图)

   我们今天熟视无睹的自由生活,曾经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即的梦想。(上图来自维基百科)

      中午时分,导游带领我们来到一家装潢考究的德国餐馆就餐。刚坐下,漂亮的女店员便给每人送来一大杯冒着气泡的德国啤酒,清冽甘甜,把头脑中的历史和政治一扫而空,开始认真琢磨我们的午餐:“早听闻德国猪蹄的美名,今天会是这道菜吗?”待到餐盘端上来一看,每人的盘中放了三根结结实实的德国香肠。面面相觑之后,大家开始埋头苦干。大多数人只有干掉一根的战斗力,能把三根都咽下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更令我们跌掉眼镜的是老爸居然是这凤毛麟角之一,不仅吃掉了三根香肠,而且连配菜也一扫而空。他老人家看着我们仍旧堆满食物的碟子被侍者收走,不由得连连摇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经历了困难年代的人们,才知道食物的价值。”

   饭后走出店门,吓了一跳,一堆德国警察荷枪实弹沿街而立,戒备森严。原来是俄国总统普京正在柏林访问,故此加强安全保障。导游开玩笑地说:“幸运的话,我们可能撞到普京。”一听这话,本来昏昏欲睡的大家,立即来了精神。于是,我们跨上大巴,开始了走马观花,车游柏林的行程。

柏林德国歌剧院,建造于1743年。 1843年毁于大火,后又按原样修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剧院再次被毁,1951—1955年又重建。

德国柏林旧博物馆建造于1823年至1830年间,是一座新古典主义的建筑,主要展出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品。

德国国会大厦,建成于189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是国家议会所在地。二战的炮火把它几乎摧毁,德国的分裂又让它饱受冷落。两德统一后,此处重新启用,经历了大规模的修建重整,于1999年起正式成为德国联邦议会的会址。这栋建筑最引人瞩目的是位于正中的玻璃穹顶,直径38米,高23.5 米,玻璃总面积为 3000平方米,是一个可以俯视柏林的观景台,对游人开放。天气晴好时,玻璃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令整栋建筑熠熠生辉。

胜利纪念柱(Siegessaule纪念碑),是为纪念普鲁士军队的胜利而建。柱高67米,用战争中缴获的大炮炮筒加以装饰,碑顶是金光闪闪,展开双翅的胜利女神像。她朝着巴黎方向挥动着桂冠,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尽管是有些无礼,胜利纪念柱却仍然是柏林人的至爱,因为它是德国强盛和统一的标志。在1864年及1866年,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但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诸邦,阻碍德国统一。1870年9月1日至2日,普法两军于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即色当会战。法军大败,连皇帝也被俘。这场战争后,德国归于统一。

德国总统府,肃穆庄严,一条红毯格外醒目,可惜只能匆匆一瞥,别说总统普京,就连一个人影也没看见,还差点栽倒在车里。然而,我还不是最惨。一位仁兄刚从睡梦中惊醒,看见人头攒动,相机卡卡直响,以为普京出现了,急得大叫“哪里,在哪里?”在一阵哄笑声中,我们的车逐渐驶出市区,向着郊外的波茨坦飞奔而去。

 

 

 

笑薇. 发表评论于
西柏林在东柏林里面,这样的安排是二战后东西方分利益时的产物。三十年中西方通过西柏林渗透到东德间谍也是事实。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