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2)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雪庐居士编述

慧律法师整理资料

 

                                           唯识简介

 

唯识简介第一表

唯识简介

(甲)定义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2)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诸位!现在请翻开《唯识简介》第一讲表(第一页)——《唯识简介》。

《唯识简介》(第一页)这个“甲”是“定义”,那个“甲子”是“性识之别”。

翻过来第2页,这个(第一个表)是“法性如是”,就是我们的本性,就世间人来讲它是怎么说。

        

第二表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2)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第2页中间,有一个第二个讲表,就开始讲第八意识跟第七意识,前五识的分法。

好!翻开第4页。第4页这个是第三讲表,万法分作三分:体、相、用,识跟境起这个作用有四分。

五、识所能缘的量它有三——现量、比量还有非量。

识所缘的这个境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

第6页第四个讲表就是唯识的修观法——三性的观性,叫做五法三性,那么念过唯识的人都知道“五法三性”的重要性,五法就是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那么再来就是五重唯识观,换句话说要修唯识的人要一层、一层的深入,那就是遣虚存实、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遣相证性。然后到最后转八识为四智。这个就是整个四个讲表。

 

第三表

 (甲丑)万法概况及部分(释万法唯识)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2)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第四表

(甲寅)唯识修观

(寅一)三性观法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2)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那么为什么要先打在前面呢?让大家一览无遗。

好!现在请翻开第9页——“唯识学的起源”。

 

                                                                    唯识学的起源

 《南海寄归传》(唐义净法师)云:西土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一为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咸遵圣教(大正五四?二O五下)、并契佛心。】这个《南海寄归传》,整部的名称叫做《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大小的大,唐朝的唐,《南海寄归内法传》,内外的内,法,法律的法,《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是整部书的名,简称《南海寄归传》,那么这一本书,这本传是唐朝的义净三藏法师(撰写的),义净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义,净就是清净的净,义净三藏法师在西元671年,也就是咸亨二年,咸就是咸丰的咸,咸亨,元亨寺的亨,咸亨二年,也就是西元671年,(义净三藏法师)从广州到印度留学,学成归国,他在途中,在南海有一个叫做尸利佛逝国,在这个地方停留,就撰写本书,撰写《南海寄归传》,并录《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录这个《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以及《杂经论》等十卷,那么写完以后就委托一个叫做大律禅师,大小的大,我这个律,慧律的律,那么就是托这个大律禅师送回国家来,送回这个中国来,所以这个《南海寄归传》就是因此流通到今天。那么本书《南海寄归传》就是研究印度、南海的诸国、跟佛教的一些教团的组织,还有研究一些结夏安居的戒律,做什么羯磨等等,那么这是《南海寄归传》的一些贵重的资料。

好!诸位!看第9页。《南海寄归传》那么大致上已经有一个idea:

西土大乘就是印度的大乘佛法,不会超过两种,一个是《中观》,《中观》就是讲空;一个是瑜伽,那是讲有。那么《中观》,我们常常听到的八不“(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就是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么就是这一些八不,像我们讲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那么这个都是一种中观的思想,所以这个“中观”的思想,有四个字就是:单破不立。只有破一切相,却不立本性上的东西,我们唯识学里面还有讲一个圆成实性,《楞严经》里面还有讲一个如来藏心,我们禅宗里面讲清净的自性,这个“中观”什么都没有,色法来破除色法,心法来破除心法,心所法破除心所法,无为法破除无为法,单破不立,只有破除一切相,却不立自性上的东西,他认为自性也是名相,也必须要舍,到最后自然显出本性上的清净,意思就是说本性上的清净他都没有谈到,不用任何的语言,他是用破除的、破除的。当你烦恼除掉的时候,清净的本性自然显露,根本不必讲,简单讲“拨云就会见月”,拨云就会见月,那么自自然然的,“拨云”就是你只要破除这个虚妄的相,你自然了解自性清净心是什么,这个是中观的思想。“中观”的思想如同一个大火炉,碰到什么东西烧掉,什么东西都立不起来,碰到什么东西破除什么观念,到最后讲毕竟空,毕竟空,这是中观,是渊源于般若的思想,般若的思想。

再来瑜伽:“瑜伽则外无内有。”瑜伽是外无内有,《瑜伽师地论》总共有660个法,这个瑜伽翻译成中文叫做相应法,与心地上相应的东西。简单讲我们心有660个法,那么后来人觉得这个太繁了,就把它整理起来,就变成《百法明门论》,换句话说《百法明门论》的渊源就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因为讲的法很多,那么后来的人觉得这个很繁琐,这个不是凡夫的心力、时间、精力有办法研究的,那么因此就把六百多个法删减掉成百法,这个就叫做瑜伽,就是相应法;那么这个叫做外无内有,外就是境界是没有的,只有意识的作用,内有,只有意识的作用;众生都认为这个境界是实在的,那么在唯识学来讲的话,这个也是心所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则是中观,一为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为什么讲“中观”是“俗有”呢?世间人认为有来有去,有增有减,有一个实体,在中观来讲没有这样子,缘起自性本空,哪有什么来跟去?无常也是自性本空,你所谓的来去那是一种妄想、妄动的执著,本不来、本不去,自性本空,所以它就这个缘起空性里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中观不研究也不容易开大智慧,研究了中观,那就辩论就所向无敌。“体虚如幻”,你就悟到这个人生、这个宇宙如虚的不实在,如幻化的继续……如幻化出来的一样。瑜伽则外无内有,外无就是没有外境,外面的境界是没有,内有就是里面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一些意识的作用变化。“事皆唯识咸遵圣教”,事就是万物,天地万物都是从我们意识变现出来的,咸遵圣教,并契佛心,统统遵守佛陀的教化,并且符合佛的心。

【本学派分别诸法性相,以其明万法唯识的宗旨,故名法相学,亦名唯识学,】本学派就是唯识学,是分别,它建立六根、六尘、六识、五法、三性等等这一些,是分别种种的法性、法相,来说明万法统统是唯识所变的宗旨,所以名叫做法相学,又叫做唯识学,【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之请,说《瑜伽师地论》。无著菩萨又造《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阿毘达磨》、《广集论》。】无著菩萨【其弟世亲菩萨】有的人是翻译成天亲菩萨,天亲菩萨就是世亲菩萨,世亲菩萨就是天亲菩萨,同一个人,天是天地的天,那么无著是哥哥,世亲是弟弟,那么这个兄弟是不得了的,哥哥造了这么多论,弟弟看不过去,我也来【造】一本【《二十唯识论》等。是本学说的起源。】

【按照一般藏史记载,佛灭后四百余年,龙树菩萨(八宗共主)曾】经【根据般若】就是智慧,般若的【义】理【,阐扬真空学说,以缘起即空义,】以缘起当体即空的道理,来让这个众生【悟入诸法实相,广大悲愿,行六度、修十地,而达于佛果的目的。此法经其弟子阿梨耶提婆、徒孙马鸣】菩萨【、觉护】菩萨【、月护】菩萨【……等等大德大力弘扬,倡导后慢慢在中观学方面中产生偏差。】为什么产生偏差呢?因为【站在悟空最高见地,】他一切都空嘛!虽是修六度,其实没有六度可修;虽然修十地,却没有十地可修。慢慢地偏,而且曲解了这个般若的实义,那么因此【否定了行六度、】不必修嘛!一切缘起嘛!一切性空嘛!也不必修六度,就否认了事相,只重视理体。【修十地】也不必修了,就否定了六度、十地【的重要性,以为修行不过是人为的伪功。】这个都是如虚嘛!如幻嘛!修什么呢?就偏了。【佛灭后八百五十年至九百五十年间,弥勒菩萨出,】出世了,弥勒菩萨出世了,【有鉴于中观学者的理论与实践,未免矛盾不足之嫌,】弥勒菩萨出世以后,就发现学中观的人,这个理论跟实践互相矛盾,理论是很好,可是就不实践,【既缺组织又乏系统之说明,动辄】就是往往,往往容【易使人走入歧途,】误入歧途,【因此根据因缘所生之原理,特以唯识之论组织万有成立之顺序,以说明成佛必须播种------菩提种子,而助其成长则必须修习六度、十地行的理由,著书立说,大弘唯识学说,】弥勒菩萨弘扬以后,【经无著、世亲二大士之宏扬,始建立起此一学说的基础。】所以有一个好的师父,还是必须有好的徒弟来接棒,弥勒菩萨如果没有无著跟世亲也接不下去的。好!第10页,

【综观唯识学的起源,固然经由弥勒、无著、世亲等诸大菩萨阐扬,始成一大宗派。不过探求它的思想根源,可是远溯自原始佛教】原始佛教,那么就是佛当时在世,以及佛灭度以后一、二百年,原始佛教的思想,那么是小乘的思想,就是原始佛教的思想,最显著的那当然就是《四阿含》,【的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就是三法印,【等,以及部派佛教——】佛灭度以后一、二百年到六百年中间,那么这个开始分裂。为什么开始分裂?因为见地不一样,这个叫做部派佛教,原始佛教那当然是由从佛陀的角度,从佛陀的生活、教法来讲,那么部派佛教,佛灭度以后意见不一样了,开始分裂,慢慢就产生了小乘的思想,最后就产生了这个大乘的思想,最后就产生了密宗的思想,所以说原始佛教思想、部派佛教就是小乘的思想,那么再来就是大乘的思想,再来就是密宗的思想,那么这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特别是犊子部的“非即蕴我,非离蕴我”的思想。化地部的“九无为说”、“穷生死蕴”、“种子相续说”;经量部的“种子薰习说”、“细意识说”,都可看做其思想的具体关系,】也就是它的代表,

那么这个稍微解释一下:部派佛教特别……部派佛教又分成好几部,当时候分成十几部,有分成十一部的,那么犊子部的“非即蕴我”,这普通看这个字不好懂,“非即蕴我”意思就是说:不能说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我,我们平常这个色、受、想、行、识就认为是自己。那么“非离蕴我”意思是也不能说离开五蕴外面还有一个我。再讲一遍:“非即蕴我”,蕴就是五蕴,也不能说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我,那么色、受、想、行、识就是我的话,那就变成五个我了,因为“非即蕴我”,五蕴不是我。“非离蕴我”,离开五蕴你也找不到一个“我”,这叫做不即不离嘛!这种思想是犊子部的思想。

化地部是把无为法开展成九种无为法:九无为说,穷生死蕴,就是深入地研究第八意识,种子相续,一直不断地叫种子相续,生死不断嘛!就是种子相续嘛!

经量部的种子薰习说,种子可以薰习,种子起现行,现行又薰出了种子,所以这个叫做种子薰习说。

再来,细意识说,“细意识”就是微细意识。什么叫做微细意识呢?比如说当我坐的时候,唉!不知不觉妄想就跑出来了,当我晚上睡觉以后,不知不觉头发就长了,指甲就长了,我们因为有意识的存在,所以这个物理跟化学的变化,这个DNA跟RNA的造作就不会停止,遗传的因子就不可能会停止,那么这个就是你没有办法觉知得到的,万法唯心啊!比如说外面的臭水的水沟,我们晚上也不在看那个水沟,隔了一个月、二个月,这个水沟就变臭了,既然是唯心所造,为什么我不去注意它,它也会发臭呢?因为我们第八意识实在太微细了,第七意识实在太微细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照顾无量无边的宇宙。好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无量无边外面的星河,无量无边的银河系,超星群系呢?那个就是我们第八意识的依报,但是是一种疏的因缘。我们今天的福报就只能住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地球,他方世界虽然是我第八意识所幻化出来的,可是对我并没有任何的作用。简单讲第八意识这个依报跟正报有亲疏之别,亲疏之别。什么叫亲疏之别呢?比如说你就跟台湾特有缘,美国就跟你没有缘,我们就跟地球有缘,就跟别的星球没有缘。虽然别的星球也是你第八意识幻化出来的,可是对你并没有任何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无明太多了,我们的无明太多了,无明没有断,我们见不到一真法界,那么所有的法界就化作无明暗淡无光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太阳?因为我们还留有一点聪明,所以这个太阳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没有办法发挥出来而产生的一种热,变现出来的一种热,人有小聪明,我们须要光线,其实太阳也是我们自性幻化出来的东西。

讲起来很玄,可是并不玄,要不然你告诉我那个田地里面的菜为什么会生?我现在随便问你一个问题:田地里面的菜为什么会自然会生?有土啊!有水啊!那么把水跟土,把它全部分析开来,那又为什么那个会继续成长?那个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在支持着那个地方,我们意识有生灭,那个叫做共业所感,我们人的频率一直影响那个地方,影响那个地方,因缘具足了就会成长出来。如果人的心愈来愈坏,我们的收成,农药就会用得愈来愈重,人的心愈来愈善,你不必用农药,你自然会有收成,你相不相信这个道理,内在那种强有力的力量会影响到外界的。你不晓得,两个人在谈恋爱,这个女朋友远在他方,可是她知道男朋友在关心她的时候,她那个生命就会活得很快乐,她的频率内在里面有感受到他那种关心的力量,她有幸福的感觉:我太知足了,我今生今世没有什么缺陷。所以你看那个谈恋爱的人那个皮肤就会很漂亮,你不相信吗?那种心力是不可思议的力量的,所以,诸位去谈恋爱吧!但是遭受到挫折就相反了,你知道吗?你不受他的宠爱,不受他的关照,就会很痛苦地挣扎,一个人内心里面得不到频率那种关照的幸福感,失落了,所以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就是永恒的快乐,那就是彻悟本性的人:他也不须要人家关心,他就活得很愉快。你回去,你要离开,那就你去死吧!你跟我扯不上关系,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一个人心地不受影响的,那就不得了,这就真的功夫,那么你就是世界上最解脱的人。

你说研究这个唯识不重要吗?很重要的。所以有的人常常想要换环境,你为什么不换心呢?这个环境不好,你换换环境,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心换一换呢?所以我告诉诸位!唯识两个钟头那会让你悟到很多的道理的,没有在唯识上下过功夫的,那么我说他一生一世的佛法只剩下一半的功力而已,一半的功力而已。研究过唯识以后,噢!那个智慧跟辩才那就不一样了,那个所向无敌,没有人有办法跟你辩论的,你就是心理学家来,他也没有办法,心理学家只有研究到潜意识而已,你说潜意识的东西是什么?潜意识就是我们微细的第六意识,什么叫第七意识,什么叫第八意识?他根本搞不清楚,他根本搞不清楚。所以潜意识在研究你的梦,梦,那么就是世间人所谓的我已经是博士了,心理学家研究的博士,这个在我们唯识学看来,那简单是小儿科,还不是内科、也不是外科,还只是个小儿科而已。底下这个就是微细意识说,都可以看做他的思想的具体代表。【由此可知大乘佛学思想渊源于小乘佛学思想,这是不可否认的史事实。】再来,

 

                           唯识的师资传承及在中国的发展

 

【唯识学在中国有二种师资传承的不同,兹将西藏与汉地所传承的列表如下:】

 

唯识学的传承表

地域

藏传承:

弥勒

无著

世亲

安慧

大苦沙利

小苦沙利

金岛尊者法称

庙田阿地沙

地域

 

汉传承:

弥勒

无著

世亲

陈那

护法

戒贤

玄奘

窥基

圆测、慧绍、智周

【⑴藏传唯识学的传承:初祖弥勒——二祖无着——三祖世亲】这个都是一样。汉就是中国(汉地,主要指汉族人居住的地区,或汉文化体系所在的地区。),藏:西藏。初祖、二祖、三祖都是一样,【四祖】藏传的是【安慧——五祖大苦沙利——六祖小苦沙利——七祖金岛尊者法称——八祖庙田阿地沙。】这个都是因为一种翻译的音而已,所以我们听起来会有一点怪怪的。

那么我们来听:

【⑵汉传唯识学的传承:】那听起来就很顺了:【初祖弥勒菩萨——二祖无著——三祖世亲——四祖陈那——五祖护法——六祖戒贤——】再来就是【七祖玄奘——】大师【八祖窥基——】大师——玄奘的徒弟,窥基大师的徒弟,【圆测、慧绍、智周。】传承下来了,那么在这里有……,诸位看第四祖的安慧,第四祖的陈那,在安慧的旁边就写一个:无相唯识。在陈那的旁边写一个:有相唯识。唯识分这个无相跟有相,虽然是唯识,藏传的那是无相唯识;无相唯识,就否认一切是无相唯识,无相唯识大部分是比较接近这个空宗的,比较接近讲空的,那么有相唯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

【附:近代唯识学者——】我们也应该认识一下唯识的泰斗,【——清末民初欧阳竟无、韩清净、太虚大师等。】其中以欧阳竟无的境界最高,【唯识传入中国以后,就形成三派系:】传入中国就形成三大派系:

【⑴北魏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传入地论宗,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五O八)508年,由中印度勒那摩提与北印度菩提流支等,在洛阳译出世亲菩萨《十地经论》而建立的。】那是翻译《十地经论》,在洛阳译出世亲菩萨的《十地经论》,把这本书翻译过来,就是印度文翻译成中文。【后来因为译者意见不同,逐分成继承勒那摩提说的慧光派,和高唱菩提流支道宠派。】又分裂下来了,又分下来。这是北魏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传入的地论宗。(《十地经论》所说:“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故主张净心缘起说。)

【⑵陈真谛】三藏法师。陈是朝代。你不要陈真谛,笑死人了。外行的人念:陈真谛。陈是朝代,真谛是三藏法师,【所传的摄论宗,】就是《摄大乘论》,《摄论》就是《摄大乘论》。【陈文帝天嘉四年】西元【(五六三)真谛译出无著的《摄大乘论》与世亲的《摄大乘论释》成为唯识学第二度传到中国,由此而导致摄论宗的盛行。它是主张唯识无境说,然后说到万有从如来藏缘起,便与法相宗大异其趣。】我在这边要解释一下:法相宗是讲赖耶缘起,那么这个是讲如来藏缘起,什么是如来藏缘起呢?就是有一个从这个……生灭法是从不生不灭法的这个本性而起来的,那么这跟法相宗就完全不一样。法相宗就是阿赖耶识是染净和合,它那边是说从本性。我再讲一遍:诸位!你看我的手,看我的手,我这个(右手)圆圈圈画的叫做第八意识,如来藏缘起就是这第八意识的后面还有一个什么?清净的真如,知道吗?清净的真如,这个圆圈圈是第八意识,就是我们所讲的仓库,那么这个就是清净的真如,那么这个如来藏缘起就是我们有一个真如,没了又变成第八意识,那么(这个在法相宗,不,)就阿赖耶本身有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看法不太相同,所以这个如来藏缘起,还有一个叫做阿赖耶缘起,不太一样。

【⑶唐玄奘所传的法相宗,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玄奘大师自印度回到长安,大量译出他所宗的】他所宗的,他所自己研究的,【唯识学的论典,成立法相宗。】所以玄奘大师是中国唯识宗的第一代祖师,那么一直到戒贤,这个都是印度人,弥勒、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等等,这个都不是中国人,从玄奘开始,这个就是中国第一代祖师,窥基大师是第二代的祖师。【这是唯识学第三度传到中国,主张万有现象从有情各自染分】你看!各自染分,【赖耶】就是阿赖耶的污染程度不一样,所以转识也不一样。再讲一遍:从有情各自染分赖耶,【而开发的。】染分就是你这个造恶造得太重,你的阿赖耶识这个坏的种子太重了,那么你这个就要下地狱了,你这个业比较轻就生天、做人等等,【故云:“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再来,

 

                                                唯识学的所依经论

 那么就是六经十一论,【唯识学说】唯识的学说它【所依经论有六经十一论。】经,这个是佛说的,论是后来祖师大德所造的。

【六经计有:】

⑴《华严经》,⑵《解深密经》,⑶《如来出现功德华严经》,⑷《阿毘达摩经》,⑸《楞伽经》,⑹《厚严经》。这是唯识学的渊源的根据的经典。

十一论计有:

⑴《瑜伽师地论》,⑵《显扬圣教论》,⑶《大乘庄严论》,⑷《集量论》,⑸《摄大乘论》,⑹《十地经论》,⑺《分别瑜伽论》,⑻《观所缘缘论》,⑼《二十唯识论》,⑽《辨中边论》,⑾《集论》,简单讲就是唯识的学说就是根据六经十一论,然后集合起来再继续讨论,发展出来一个非常严密组织的系统,然后很有系统地来去修行,那么就是唯识学的所依的经论。

好!诸位!我们看《华严经》,六经:

【⑴《华严经》: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六十华严。唐实叉难陀】一个马再一个犬,就是阿弥陀佛的陀,这个音是一样的,叫做佛驮跋陀罗【译的六十华严。】我们有一本《地藏经》,也是唐朝的实叉难陀翻译的,所以这个实叉难陀的翻译的《地藏经》才是正确的,其他翻译的《地藏经》,尽量不要看、不要诵,因为里面有增减,知道吗?《地藏经》,有什么法灯,什么实叉难陀,是不是?那么有两种翻译的,那么这个实叉难陀翻译的就是比较正,那么看《地藏经》、诵《地藏经》,尽量用这一本的,【译的八十华严。】再来,【唐般若】法师,般若三藏【译的四十华严。】所以《华严经》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六十卷的《华严经》、八十卷的《华严经》、四十卷的《华严经》。为什么有六十、八十或四十的不同呢?因为这个版本来到中国的有多有少,所以《八十华严》的内容比较丰富,普通大部分都是用《八十华严》的,也有用《六十华严》的。

第【⑵】叫做【《解深密经》:】什么叫做《解深密经》?简单讲就是阿赖耶识很深、很奥秘,不为凡夫所知,所以这一部经专门来解说阿赖耶识的太深秘微细的东西,所以这个叫做《解深密经》,【唐玄奘译,共有五卷(《解说阿赖耶识之深密》)。】

第【⑶《如来出现功德华严经》:未译来中国。】

第【⑷《阿毘达摩经》:未译来中国。】

第【⑸《楞伽经》:刘宋求那跋难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他们这个名字都是译音的,所以念起来是很艰涩,没有像慧律这个念起来很顺,那么这个翻译的,没有办法,【叫做四卷楞伽。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有十卷,】那么这个《楞伽经》根据针对……大慧菩萨【称十卷楞伽。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有七卷,名七卷楞伽。】

第【⑹《厚严经》,亦名《密严经》,亦名《大乘密严经》,前后有两种译本:唐之地婆诃罗译,及唐代不空译,同为三卷。论如来不生灭义及演如来藏阿赖耶识等法相大乘教义。】意思就是唯识学就是根据这一些所开展出来的道理。

【十一论计有:】

【⑴《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玄奘大师译成百卷。主要论三乘人所依所行的境界,】所依所行的境界,【有十七地。】平常讲十地,它这里讲十七地。

【⑵《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无著造,玄奘译,取瑜伽论之枢要者。】枢要(即中心、核心、关键、纲领的意思。)就是简单的,《显扬圣教论》,简单讲《瑜伽师地论》太繁了,那么我们就把它讲少一点。

【⑶《大乘庄严论》(现观庄严论)有二部,无著造,波罗颇迦罗密多罗译】噢!这很长,波罗颇迦罗密多罗译【之《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再来,

【⑷《集量论》未译(辩乃因明学,宗、因、喻,科学化)。】

【⑸《摄大乘论》无著造,有三种译本不同(,建立阿赖耶识思想)】《摄大乘论》有三种翻译,【:后魏佛陀扇多译,三卷,名《摄大乘论》(认为第六意识没有办法解决受喜阿赖耶识)。陈真谛译,三卷,亦名《摄大乘论》。唐玄奘译,三卷,名《摄大乘论本》。】要加一个“本”字。

【⑹《十地经论》:十二卷,世亲著,】那是无著的弟弟,【后魏菩提流支等译。(华严十地品才成立)】

【⑺《分别瑜伽论》:未译中土。】

【⑻《观所缘缘论》:一卷,陈那著,唐玄奘译,用因明】因明就是【三支(宗·因·喻)法】宗、因、喻。宗就是立一个宗;因就是讲出一个原因出来,到最后合起来用比喻来讲,宗、因、喻三支法,【来说明心外之所缘非有,心内之所缘缘非无者。】

【⑼《二十唯识论》一卷,世亲造,】世亲菩萨造的,【唐玄奘译,总有二十一颂。后魏菩提流支译。《唯识论》或《楞伽经唯识论》,陈真谛译,题曰:《大乘唯识论》】

【⑽《辨中边论》又名《离僻》、】离僻就是偏,离开这个偏,我们不是偏空就是偏有嘛!离僻那么就是偏,离开这个偏,那当然就是中间,【《彰中论》,】显出这个中道的思想,【弥勒造,玄奘译,一卷,对有为法之说明。】

【⑾《集论》具名《阿毘达磨集论》,无著造,玄奘译,有七卷。】14页,

 

                                              唯识典籍研究之重要性

 

【在佛教教义的了解上,以知识系统来说,唯识典籍的研究,可以说是更重要、更基本的入门之课。因为许多术语】术语就是specialnoun,就是专有名词。因为许多术语,那是专有名词,譬如说“有覆有记”、“有覆无记”,那么这些术语没有人讲解也比较困难,【和修学程序,乃至断证方法等,唯识典籍较任何论典,都来得详尽条理分明,】这个那当然是当之无愧,这句话是绝对真实的,从我们所看过的教义、教理,这些这么多的经典,那还是唯识是最详细的,这是一点都没有错,【如不对此一门典籍作较深入地研究,通达其奥义则对整个佛法的认识上,都要大打折扣的。我们来举例《摄大乘论》的组织系统,证明唯识典籍研究之重要性。】那么我们就编在15页,那么15页这个地方,看下表,只供参考而已。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唯识典籍,并不是说要讲这个《摄大乘论》,所以我们就把15页这个表格——《摄大乘论》的这个……把它的段落、序分、本论、结论等等把它列出来,所以提供参考,有兴趣的人自己可以去阅读《摄大乘论》。

【古德说:“乃宗乘之究竟,教海之渊源之,不明百法规矩,难穷妙谛。”】是什么意思呢?“乃宗乘之究竟”,宗乘就是要研究这个教义、教理的,那么唯识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究竟是微细的地方,唯识都谈得很清楚,乃宗乘之究竟,如果你想要研究这个大乘的经典,那么谈得最详尽的那就是唯识。“教诲之渊源”,那么是他这个经典的根据,这种教导我们的这个义理,那是有相当来路的,如果你不明白百法规矩,百法就是心王、心所、色法、心不相应行法、还有一种叫做无为法,加起来有这个百法,

(本讲座第一集到此结束,视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3704.html

那么百法我们……这学期可能讲不到,要明年了,我们先把这唯识基础打稳,再讲到这个百法。“难穷妙谛”,很难。穷就是推究,深奥的真理出来。【唯识专谈名相,其目的欲人识破妄相之非真,】研究唯识简单讲就是要你透视,你有透视的能力了,噢!知道这是虚妄的,这个是分别、这个是执著,那你就放得下。【会归于究竟一心的宗旨。故指示万法唯识,是以不生灭心与生灭心和合而成阿赖耶识,】所以我告诉你们,就是阿赖耶缘起嘛!赖耶缘起,我们前面讲了不是有一个真如缘起吗?现在我们讲的是赖耶缘起嘛!真如缘起就是承认生灭法里面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赖耶缘起就是生灭当下就是和合的不生灭,不生灭就是和合的生灭,也就是在清净的时候就是这个我们的本性,那么不清净就是阿赖耶识,不一也不异,【变起根身器界,】什么叫做根身器界?就是我们现在的根,五根身:眼、耳、鼻、舌、身,器界就是这个宇宙山河大地、星球,统统是阿赖耶识成熟的因缘所爆发出来的一个段落。为什么讲一个段落?因为你现在是人嘛!这个段落这个根身、器界,那是你的福德所变现的,那么如果你现在死了以后,如果你变现的是一只蚂蚁,那蚂蚁要明了人就不太可能了,蚂蚁有蚂蚁的环境,如果说你变现的是一只大白鲨,那你就必须跑到深海里面去住,是不是?如果说你这个人做的都是狠毒的事情,随队狡诈,来世变成一个鬼,那鬼住在一个暗的地方,在鬼界里面没有太阳,鬼的这个世界里面,就像我们早上五点太阳刚出来,然后你到深山里面去,那个满山都是雾,那一种境界你观想看看,那个四、五点,只有一点点阳光,然后整个山区都是雾,那个就是鬼界住的地方,所以你不必做鬼,我告诉你,你就可以想像得出来,那个地方有什么好住的,但是没办法,你造业,你做的都是阴暗的事情,你暗地里让人家死,暗地里攻击人家,对不对?不光明、不磊落,那你当然就是投胎那个地方嘛!那地狱就更不用讲了,就万死万生,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那就没有话讲了,杀人放火这个什么都来,那当然就是下地狱了。所以这个变起的根身器界,就是随着个人的福德、个人的因缘变什么出来,我们今天,是不是?个人、个人福德因缘不一样,有的人一出生那么就……咦!一生出来,他家就开轿车,他爸爸就是开宾士车的,上、下课都是用宾士车载来载去的,对不对?有的人一出生,噢!穷得要死,三餐不济,他妈妈提着篮子,提这篮子,他在后面帮忙捡菜,我就是啊!也不晓得怎么跑、跑……跑到那个地方去,不过我今天学佛,我得到一句铭言:说穷苦的孩子比上娇生惯养的孩子,成功的机会来得大、大……咦!在哲学家里面有一句话,说:世间的伟人大半都来自于穷贫的家庭。看到这一句就很安慰,你会体会人家的苦嘛!你知道这个世间的苦,你会体谅人家嘛!你会尊重人家嘛!贫穷不可耻,不可耻,是不是?无志才是可耻,没有志气的人才是可耻。

(本讲座第二集开始)好了!所以说这个变起的根身器界,那么就【指出迷悟心源,使学者一览便知。目睹当前世界,人类思想泛滥,影响人心甚大,这是对于现实世界真相,未能彻底的认识,】这个只是心的作用而已,【导致悲观者、醉生梦死者、相信命运者、乞怜神权者,】乞求神来保护,【以及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就是这个世界只有物质现象,只有享受才是人生,所有的精神代表都必须透过物质,所以这个世间只有斗争,那么就【阶段斗争者,】否认了精神的领域跟超越的思想,这个就是唯物思想,【形形色色的邪学邪论,更增加人类社会行为的失调,造成许多罪恶和痛苦。吾辈】就是我们,【身为佛教修学者,岂可不发广大心愿、深究唯识典籍,发扬唯识道理,以正现代思潮之所偏,导向人心归正,完成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服务众生,造福众生,成就无上菩提,如此这样去实践,则众生幸甚!佛教幸甚!】

《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2) - 兰草 - 万境自如如     兰草何不如

   好!翻开16页。

 

                            唯识渊源的介绍——玄奘大师

 

唉!看到玄奘大师使我们感动落泪,我们看到这个玄奘大师的这个传记,噢!我感动得掉眼泪,感动得掉眼泪,他在这个沙漠当中昏过去好几次,已经在绝望当中,这菩萨……好像有一次他昏倒了在沙漠当中,他想一想:自己已经死了,自己死了,结果自己:咦……啊!好像清醒过来,他看到他自己的身体,噢!站在这个海的上面,飘过去那个地方,有一座金山,放光的金山。噢!结果一醒过来:噢!这个前面就有一个绿洲,水啊!那这当然是菩萨,菩萨。一个人那种愿力,坚持到底的时候,那个佛的力量,菩萨加被的力量,不得了。所以,过去有人说,就是说一个人修学佛法而不变志节的,就是他坚持到底的,亲近善知识啦!生死一定要了的,那种发大誓愿的,佛菩萨就在他的左右。你听过一首歌吗?我在你左右……我若听到这个,我就想到那一句:我在你左右。你发大誓愿,你再多辛苦,忍耐一下,佛菩萨就在你的身旁,佛菩萨不曾经耽误过任何一个众生的。所以我们看看玄奘大师,他这个只是很简单地描述,我看这个简介,这不会落泪(掉泪),噢!你去看看他那种意志力,这个不是平常人有办法做到的,所以自古以来到西藏(印度)取经的大部分都是十个死九个,剩下一个玄奘大师真的归国。第一个是法显,法显大师,那么再来就玄奘大师,取经的,就是比较有名,那么以玄奘大师的翻译的,那就最多,最多,噢!我们来看看,这个伟人,当我们的模范生。

【玄奘大师,俗姓陈,】噢!这陈,姓陈的人,出了这个也是不简单。玄奘大师,俗称陈【名祎(ㄏㄨㄟ),】那个(祎)念huī,这个不是念wěi,我有查过辞典,huī,【河南洛洲(州)人,】洛洲(州)就是洛阳县,河南洛阳,【生于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六O二年)父名慧,】那么就是陈慧,父亲的名字叫做陈慧,【曾作江陵县令,】县令就是县老爷,县老爷,他老爸最大的,我们现在讲县长,县长、县令,【大师为其第四子。】这个代表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也是第四个儿子,第四个儿子的人都很了不起,很了不起。

【炀帝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玄奘大【师十二岁时,】你看,才十二岁,就知道要出家哦!【适逢洛阳度僧,】因为以前出家人,要做出家人,要先考试,【考试官郑善果,】很厉害的,命这个名字也不错,郑善果,这个考试官就给这个玄奘大师通过,他七代的老祖宗都超度,这有时候不能太严,今天要是说十二岁一定不通过,那就没有玄奘大师,佛法也没有今天。做什么事情不要太懒散,但是也不要太刻薄,真的哦!有一个人他家里都没有整理,都没有整理,她的先生就很生气了,说:你当我的老婆,我这个家你就不整理。他这个老婆就听她先生的话,她怕她先生,噢!就开始有整理了,后来她的先生就变本加厉,她稍微有一点不整理就骂她,他老婆就怕了。有一次他把一件破旧的衣服、裤子换起来的时候,他老婆怕他生气,噢!就收起来把它丢掉,怕他生气,把它丢掉。(后来回来这个……)她先生回来了,找不到那一张银票,那一百两的银票,他藏在这个地下室,藏在床铺底下,他觉得不安全就去换一张一百两的银票,银票一百两,又怕人家抢,就放在最烂的衣服的地方。糟糕了!因为他太清洁了,他老婆把它拿去丢掉了。这下惨了!一百两就全部完了,是不是?我说有时候要宽恕人家的缺点,今天她的这个老公,如果不要这样苛刻地严格跟那么清洁,这钱也不会到这种地步,没有了。以前不像今天的这个银行,如果那一张是支票呢?那就麻烦大了,所以有时候话讲回来,人不可以太刻薄,但是也不能太放浪。你不要这个师父一讲,回去房间都随便放。慧律法师讲,我这里面万一清扫到支票那怎么办呢?放着给它烂,这个就是……。所以事情没有所谓的绝对性的东西,严格好还是太慈悲好:你慈悲,太慈悲,他变成很烂,他不听你的;太严格他会叛逆。什么事情都不要太绝,讲实在话,话不要讲得太绝,事不要做得太尽,尽,你懂吗?事情做得太绝(对的好)就对了,话不要讲得太绝,这个事情,坏事不要做尽,坏事做尽了,你这个恶报就到了,恶报就到了。郑善果【感其】,感念他,说:你有什么大志?这个郑善果就问这个玄奘大师,说:喂!陈祎!那时候十二岁,弟弟嘛!陈小弟!你为什么要出家?玄奘大师就讲这八个字,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噢!这个郑善果一听:好!OK!就八个字就通过了。什么叫“远绍如来”?就是继承如来的家业,“近光遗法”,近就是马上,我出家以后我有能力,我就要发扬佛所遗留下来的教法。这种愿力那还得了,十二岁,法师们!在家菩萨们!你看看!那才十二岁的孩子会发这种愿,你惭愧、不惭愧?活了已经生三、四个了,还不准备剃度;人家十二岁就懂得这样的大的愿力,他【的志趣,破格录取,准其出家,以后跟随二兄】他第二个哥哥也是出家,叫做【长捷法师住锡】就是安住在【洛阳净土寺,】住锡就是安住在洛阳的净土寺,【亲近时贤】有两个大德就是景跟来,【景严二大德】两个大德,【听讲《涅槃经》及《摄大乘论》。因他】这个玄奘大师,【慧解超人】所以这个也是菩萨来的,【记性特强,深得师友赞许器重。

隋朝末年之乱,逃入四川避乱,顺此机会,寻师访道,】是访道哦!不是游山玩水哦!访道哦!不是跑去那里玩,【又亲近宝暹(暹xiān:太阳升起。)、光基法师等】这两个,宝暹、先基两个法师。【(,究习《摄大乘论》和阿毘昙小乘论典)。数年后已对佛法有了相当高深的造诣了。

唐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大师年甫二十岁,依佛制,受具足戒于成都。】在四川。【此时正是隋亡唐立,】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叫做隋亡唐立,【天下太平。玄奘大师由四川东下,经三峡历游】参学了,【湖南、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寻师参学,随缘弘法。

大师因见前人所译经论,多数采用意译法,】什么叫“意译法”呢?把笔拿起来,就是意思到了就好,符不符合不管它。意译法就是意思一样就可以了,【未忠于原意者甚多,】未忠于就是不符合,本来佛陀意思的很多,【而古人解释经意,义分多歧,】看法不同,【各执所见,法义难明,遂发愿西行求法,探取梵本原典,】那么印度用的是巴利文还有梵文,【以明真意。誓愿已决,于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二次上表陈情】向皇上陈情,朝廷陈情,【西行的志向,未蒙朝廷特许。】所以这个朝廷,如果唐太宗也知道这个是几千年后的那么伟大的人,我看半夜都送他出去了。这朝廷也不晓得为什么不允许。再来,【为着求法,断然不顾一切,偷度(渡)出关。】佛教有一条戒律:违法就是违戒,违背法令就是违背国,违背国家的法律就是违背戒律,但是对菩萨来讲宁可犯戒也要救度更多的众生,他会折衷,什么是小事,什么是大事,大象不走小道,菩萨的心胸他哪里是区区的一个这个观念。有一个在家居士来,太太来,在那边掉眼泪,她来:师父啊!我受过五戒啊!我先生不给我吃素。我说:吃!回去你先生叫你吃什么你就吃,你能吃素就吃,不能吃素,那就吃荤。旁边那个听了:咦!师父怎么叫人家这样子?我说:难道你叫她离婚?你精神病啊!是她先生,不是你先生。咦!不是讲……师父!你说要守戒嘛!我说:戒是这样子的?守到婚姻破裂离婚,那守什么戒?是这样守的?有这样子的教法?你要看时间、要看空间,菩萨以救人为主,哪里像你这样子的,死执在这个律学里面的?我说:回去吃,你有因果我跟你负责,但是家庭一定要圆满,慢慢地把你先生度过来。咦!不出所料,她先生隔了不久就一起来皈依了,真的,回去就吃,就是这样子,佛法,这个叫做佛法你懂吗?所以说不要看在小的地方,要着眼在大处的地方。偷度出关是犯法,可是要度多少的众生你不得不这样子,当他有成就了,那就没话讲,是不是?【从长安经秦州、兰州、凉州,穿过甘肃走廊、瓜州(今敦煌),出玉门关,才艰苦逃过官方的追捕,】你看!这也是有病,他要去取经还追捕呢!真是要命,你看这个,还让人家追捕,他冒着生命去取经,人家还追捕,所以有时候菩萨是很难做的,【随后又遇到八百里长的莫贺延碛(莫贺延碛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现称“哈顺戈壁”,唐时此处以西皆称“域西”,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西域”的起点。《新疆都市报》载:莫贺延碛,又称八百里瀚海,也就是位于今天哈密与安西之间著名的噶顺戈壁。是新疆东部和河西走廊西端连接带上戈壁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复杂的地方。)大沙漠,】这个因为没有写莫贺延碛大沙漠,我认为这个可能是戈壁大沙漠,我认为在这里也没有写,也没有解释,我去查那个辞汇,也查不到什么叫做莫贺延碛大沙漠,也查不到,那个这个戈壁大沙漠,东到兴安岭西麓,西到天山东麓,这个麓就是一个林,底下一个鹿,长颈鹿的鹿,麓就是山边,兴安岭的西麓,就兴安岭西部的山边,这东到兴安岭,西到天山东麓,那么意思就是这个沙漠非常地大,大概有八百里,是不是?八百里,【受尽风沙之苦,】我们不要说八百里,你明天鞋子脱下来,从这里直到台南就好了,还不要走沙漠,走公路就好,明天就不能走了,后天再叫你走一趟从台南回来,不干了,不干了!那一种意志,那真是过人、超人,是不是?那时候也没有飞机,【始抵达伊吾国境,】才到达伊吾国境,【经高昌国,】以前的国家都是一点点的小国,一点点的小国,那国家很多,以前没有统一嘛!以前,我随便占领一个高雄市,然后把高雄市的城墙门围起来,我就是一个国家了,以前的国家像以太阳……不是以太阳,以台湾这一块土地那就建立几十个国家了,一点点就一个国家嘛!一点点就一个国家嘛!就是这样子嘛!那不是像中国的秦始皇,所以欧洲的历史学家,欧洲的历史学家感慨、感慨,我们说秦始皇是霸道,结果欧洲一个历史学家,讲的就是:我们欧洲就是少了一个秦始皇。咦!这很有意思哦!秦始皇并吞六国,对不对?焚书坑儒这罪很重,没有错,但是全国的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谁的功劳?秦始皇的功劳!不得了!他今天能够把整个大陆统一,国家又这么大,就是秦始皇,他是不得了的人,这个人功有功,过是有过,所以人家欧洲的历史学家,后面就批一个:我们欧洲就是少一个秦始皇,要是我们欧洲有一个秦始皇这样子并吞六国,那整个欧洲就统一了,整个欧洲就统一了,就不会分裂了。你看!要不然我们中国大陆那个土地,中国大陆的土地除以台湾,心算得到317.5,因为我以前有除过嘛!大陆的面积是台湾的317.5倍,这个有多大,你看,对不对?惊人啊!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秦始皇,秦始皇。还有一个……蒙古的那个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底下,【获得麹文泰的协助,派遣使臣通知沿途诸国,】以前小小的为一国,【保护照料而能通过神秘高原,在沿新疆省的天山南路,越过俄、土耳其、斯坦,经阿富汗翻越冰天雪地的崇山峻岭,到达了印度西北的迦湿弥罗国(即现在的克什米尔),】总共花了三年半的时间,飞机,六个钟头,今天坐飞机是六个钟头,以前竟然花了三年多的时间,高僧就是高僧,一点都假不了的,要不然怎么会流芳千古,所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点也不虚假,【在此地暂时亲近小乘佛教大德学习《俱舍》、《婆沙》、《六足阿毘昙》等圣典,又从印度婆罗门教学者,研究吠陀哲学。】吠陀又分作四吠陀,就是外道的经典,这个四种吠陀经典就是讲一些宗教的仪式,也讲一些宗教的分类,这仪式的法器,他的作的仪式,那么这个宗教的阶位,那么高、低分法,吠陀,简单讲,吠陀完全是宗教的书籍,研究他们的哲学。

 【玄奘大师再由北印度往中印度进发,沿着恒河东下,直抵达中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求法,】那烂陀寺,当时候的留学生总共加起来,加印度的那边,总共一万多人,是一个大学校,是一个大学校!【从戒贤论师,专攻法相唯识】,这个戒贤论师在玄奘大师还没有来的时候,他这个腰部烂掉,那个时候戒贤论师已经九十几岁了,这个年龄已经很大、很大了,那么这个戒贤论师他……那烂陀寺就是他负责的,他痛苦得受不了了,他本来要自杀,本来要自杀,死了好几次,都被普贤菩萨把他救起来、观世音菩萨把他救起来。为什么救起来?他说:你不能死,中国有一个玄奘大师,他再经过两年多他就会来,你怎么可以死,你死了那么震旦中国的佛法怎么办?你就不能死。他就偏要死,因为这个烂掉,这个脓烂太痛苦了,受不了。那么据说戒贤论师前世是国王,那么国王就鱼肉人民,霸道横行,结果就感得这个烂,很痛苦的。虽然当一个高僧大德,可是那个病还是没有办法,所以在这里我必须重复地交代一下,说:如果你看一个高僧大德平常很有修行,那么临命终痛苦,那不见得说他没有修行,知道吗?那是无始劫以来的业力,那是现前没有办法,死得很痛苦的有几个?第一个,比如说目犍连尊者,玄奘大师要死的时候也是很痛苦,玄奘大师要死的时候也是很痛苦,玄奘大师在无量亿劫以前也是国王,也是鱼肉人民,税课得重,税课得太重,结果玄奘大师要死的时候也很痛苦,他就怀疑自己的经典是不是这个翻译得错误了,咦!菩萨就现身,说:你放心、放心,你翻译的经典是对的,那是因为你这个国王太坏了,那么你现在的报虽然痛苦一点,这个报应完了,这一条帐就解除了,这一条帐就解除了。所以说苦也是有代价的,所以你不要以后看那个高僧大德,噢!那个人怎么那么有修行,死的时候还是颠倒、还是那么痛苦,不……不……不能这样看的,不能这样看的!有的时候……前世造什么业不知道啊!不知道啊!对不对?今生今世我们是很认真修行,前世你不知道,你没看到啊!无量亿劫来的报,苦,招架不住的。这是附带说明的,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念佛,希望临命终不要有所障碍。那么从这个戒贤论师,【专攻法相唯识学六个年头。】六年,【有一年他奉师之命,】命令,就是戒贤论师,【讲授《摄大乘论》及《唯识抉择论》,】六年哦!还要学习印度文,【并著《会宗论》,说明空有争论的看法,身受师尊及其他学者的称许。

戒日王闻】玄奘大【师声名,】出名的人就是有这个好处,连国王都吓到,出名也有好处,连国王都吓一跳,【礼请与小乘佛教学者论辩,写成一部一千六百颂的《破恶见论》,】《破恶见论》就是这些有的拥有恶见的要破他,破恶见,【驳斥小乘学者的《破大乘论》,】小乘就专门诽谤大乘,那么他现在要破这些小乘的,【发挥大乘精义殊胜,使小乘学者无以反击,更赢得戒日王的激赏与赞佩,】那么戒日【王再度请师驾临首都——曲女城,】噢!这个最有名的,【举行无遮辩论大会,】无遮是什么意思?不管你哪一方的,这个就是打舞台(打擂台),不管你是谁,有办法的你站起来,辩输的,玄奘大师头要给他,玄奘大师如果辩论输了,他头给你,【全印度学者都参加,】叫做无遮大会嘛!【以玄奘大师为论主,】就是以他当主角,【并立真唯识量义,如有人能驳斥其中一字,】难倒他一个字的,【愿以头相谢,】他要用他的头陪着他,噢!是何等的伟大啊!这实在……看到这个你能够不向他老人家磕头吗?他说输人家一个字,他就要……就是他立的这个论,你能够把它改一个字,他就要把他的头割起来给你,【经过十八天,无人敢语难,】没有一个人敢跟他作对,十八天,整个印度没有一个论师敢站出来跟他辩论,我有一天也必须要这样子,这个头马上被人收走,【戒日王礼为国师,成为全印度宗教哲学的最高权威。】你看!这个中国人到印度留学,竟然没有一个人有办法跟中国的留学生辩论,你想想看!这个高超到什么地步,伟大,伟大到什么地步。第18页,我们今天把这个讲完,

【玄奘大师于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取经归来,备受长安朝野的欢迎,】你看!成功了,噢!就开始欢迎了,出去的时候要追捕,回来用迎接的,我们人总是很现实,所以我们也不要向人家说:人很现实。大部分都是这样子的,【唐太宗】你看!不一样了,【特地在洛阳接见,并要他将西行求法的经过,沿途所见所闻,撰述一书呈阅,此书就是中外闻名的─—《大唐西域记》,乃当今研究印度历史的珍贵文献。】我们研究过印度当时候的人、事、物、地,因为《大唐西域记》都写得很清楚,那么对我们历史上的研究也很有帮忙。

【唐太宗下诏有司,】有司是一个官名,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部,等同现在的教育部,专门在掌握这个经典的,行司这个教育的,【迎奘公住锡】就是安住在【「弘福寺」翻译经典,「大慈恩寺」完竣,】然后大慈恩寺建完的时候,【文迁此寺】文就是经典,经典就搬到这个地方,【继续译经事业,】继续翻译这个经典,【而奘工翻译经典,有一特色,就是采直译法,】就是你印度……印度那边的这个梵文是什么,我这边就直接翻译出来,所以就比较繁琐,不相信你看看这个《大般若经》六百卷,那个都是重复的字,《大般若经》六百卷,那东方是什么,南方是什么,西方是什么,北方是什么,《般若经》里面离不开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就是这样子,你二百六十个字懂了,那《般若经》就懂了,就懂了。这个叫做直译法,就是一个字不漏掉的翻译,你多少……不是只有翻译意思哦,统统翻译出来,它有几个字我全部翻译出来,叫做直译法,【其优点可以跟原文相对照,】优点就跟原文对照,梵文写什么,那我就写什么,【而又不失原文的意义,此一创举,后人称为“新译”,以前的译经谓之“旧译”。

奘公于贞观十九年返国,在「弘福寺」开始译经,直到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正月绝笔,】绝笔就是倒了,走了,【计其十九年中总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约数千万言,】不得了了,比一个大作家超出十几倍,几百倍的这个……我们一部书一百万言的话那就不得了,数千万言,【卷帙(ㄓˋ)之多,实为中国译经史上的最高记录。麟德元年,二月积劳圆寂,】你看!这些高僧大德都是累死的,现在的法师也已经快被信徒累死了,你一个法师会讲经,比如说我在高雄,我,慧律,稍微有一点点小名气,你看!是什么很多的地方他就会一直找到这个地方,你知道吗?很多地方他就一直找到这个地方,他就不去找别的法师哦!很奇怪哦!国中的,高中的,教官的,医院的,他就一直要找你,一直要找你,我也是迟早积劳圆寂,我也是有一天会走这条路,会被累死,会被这些信徒累死,我不骗你,真的,若电话叫我接不停,光是被电话就累死,什么小事情都要请教师父,有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他家的儿子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他老婆的事情,有的她老公的事情,有时候要问师父的金光明沙、要问往生被,这个需要我来回答吗?对不对?有的人很奇怪,打电话:有急事。我们那边接电话的小姐,就:你有什么事啊?我转达师父。不行,这是私事,我们一定要跟法师见面,请法师直接回答。结果我的电话就接来,我说:你有什么贵干?你有什么贵干?台语就是这样,他就说:没有啦!我想听师父的声音。你精神病,我的声音随便讲给电话里听的哦!唉!所以从此以后,我说:你问不清楚,他不讲名字,他不讲什么原因,他不留下电话,对不起!所以有的人批评我,狂妄,是什么不慈悲,你要我累死,还是要我这样,当然就是要挡住嘛!所以我看到这个,我感触良多,感触良多。【享年六十三岁,】你看!太早了,六十三岁而已,我今天三十八了,若要照顾师父,照顾师父,要让我们多活几年,那个电话要挡住,还有不要随随便便……他一定要见师父,你就带他来见,你就问他:你什么事情?师父要准备《唯识学》,对不对?要不然我怎么教你们,那唯识很难呢!像我昨天到今天都在看唯识,因为我程度差啊!要看一点唯识,要不然怎么教你们,所以要懂得保护师父,知道吗?【朝野如丧考妣,送葬者十万余人,】我往生以后可能也不只十万,【备极哀荣。】噢!备极哀荣。

【玄奘大师的思想,表现于《成唯识论》中,又因他第三度传入法相学,(于中国的功劳,世称他为中国法相宗的初祖,)经其一生伟大处,在冒险犯难,不畏苦,不退却,勇往直前的牺牲殉道的精神,并完成了中印文化宗教交流的艰巨任务,其高尚风范,永为后世留学生的楷模。】赞叹,我们是五体投地的佩服、佩服,玄奘大师!

 

 

 

(注:【《唯识简介》慧律法师讲】全部由莲友sjmnfdz 提供,在此末学表示感恩感谢!阿弥陀佛!兰草2011年8月23日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