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活轨迹是19世纪到20世纪,而莎土比亚是1616年去世的,这两位其实没有交集。如果说非要找出两者共同点,就是他们的文章都多次在国内和加拿大课本上出现。鲁迅,我们这代人应该都非常熟悉。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基本每年的语文课本都有鲁迅的文章,而且属于精读的范围,老师每段每句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要讲解,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做好笔记,甚至某个段落还要求背诵,不然考试肯定失分。同样,莎士比亚的作品选段也多次出现在加拿大高中英语的课本上,因为其晦涩难懂的语言常常让我们这些中国留学生们,甚至本国的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
凡是来过加拿大的中国游客,特别是前几年的政府访问团都要去看看我们的国际友人白求恩故居,因为去的人多了,我们干脆称他住的小镇格雷文赫斯特(Gravenhurst)为白求恩镇。而加拿大本国人、英国的游客、欧洲的游客都喜欢去一个叫做stratford 的小镇。去这里原因很简单,莎士比亚故居就在这个小镇上。当然这是英国后裔在加拿大土地上复制出来的,就像寺院、教堂和清真寺一样,对17世纪来到北美大陆的英格兰人来说,莎翁是他们文学上的骄傲,对他有某种宗教般的虔诚。这也许是他们在异国他乡复制这么一个小镇的缘由。
前两天,应孩子要求,我们也去了这个地方。小镇游客还真不少,由于是星期天,许多饭店、商场、礼品店、咖啡店都早早关门了,甚至孩子想看的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也失之交臂。这和我们国家一些历史古镇每天从早闹腾到晚完全不同。小镇景色自不必说,蓝天、白云、花草、小河、野鸭、古建筑以及毫无目的漫步在大街上的游客,小镇给人一种从容、安逸、时光缓慢流逝的味道,这个味道和距它180公里的瀑布镇感觉完全不一样。
现在国内语文课本删掉了许多鲁迅的文章,据说有以下几个原因:(1)晦涩难懂;(2)教条式讲解;(3)文不文白不白;(4)学生没兴趣;(5)过时了。当然,该不该删除在国内曾经引起了很大争议。按照以上几个原因,加拿大英语课程中的莎士比亚作品似乎也符合这个删除的标准,可直到现在,没听说他们有任何要改变的迹象。中国的教科书说改就改,体现了中国速度。加拿大未来会不会也因为以上几个原因而改变课本呢?按照莎翁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有没有必要改?保留传统还是适应现在?这估计还真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