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大概相当于美国的感恩节,是全家人在一起团圆,庆丰收的日子。可惜在现代社会,家族的概念越来越淡薄,团聚越来越少,中秋节是干什么的,知道的人已不多。但大家都明白,在这个日子,要吃月饼。
在文革中长大,已记不清楚吃过月饼没有。文革初期,“破四旧”没月饼吃, 等到“立四新”时候才有了“丰收饼”。那又硬又甜的“丰收饼”在服务社,是要排队才买得到的。 “丰收饼”当然也是冰馅的,又冷又硬。好不容易等到吃的那天,用力咬开,里面露出来是五颜六色的丝状物和混在一起的亮晶晶冰糖。虽然刻在饼上的”丰收“俩字,看得奇怪,但几个饼子吃下肚,也不在话下。放在现在,肯定会把看见的人吓坏了。如今许多国人怀念老毛,现在知道了吗?他的年代没有月饼吃。那时还有一句话,忠不忠见行动。所以有网友建议成立文革省,里面可专卖“丰收饼”。如果你现在吃了月饼,那就是恶心他。
上辈们告诉我月饼的来历,并说“丰收饼”就是月饼。我第一次听到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元末明初,汉人十家老少养一个蒙古军官,但只能有一把菜刀,由那个军官看管,这大慨是最早的“保甲”制度。汉人虽苦不堪言,但还有吃月饼的权利。做月饼的汉人,将杀鞑子的纸条夹在月饼里。等到八月十五那天,月光通明,大家一起动手,就把那些元朝军官灌醉杀了。当年老百姓就是这样造的反,月饼其实功不可没啊!等上了高中, 翻烂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也找不到这段月饼的历史。前几年播出的《大明王朝》和《成吉思汉》,硬是编出了几十集,也没提到月饼的伟大贡献。后来渐渐明白了,这段花好月圆的历史大慨影响和谐,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无论如何,我相信月饼对中国人的影响远远大过你我在学校里学到的。这个故事在民间已传颂了几百年,信不信由你,反正我已经信了几十年。
话说当年在校读书,许多同学有外号。俺在班上不是什么突出人物,很长时间被疏忽了。1971年,那个中秋节,一位同学大慨家里刚买了月饼,见到我时,眼晴发亮,忽然来了灵感。他想到我老惦记着月饼,似乎不肯接纳毛爷的“丰收饼”,就立马脱口而出:“月饼!”。旁边的同学顺势又在前面加了个“老”字,这样“老月饼”出炉了,加上本来班上已有个“哈密瓜”,中秋的货品全有,同学们能不乐吗?另一个同学, 大慨平时老被我“调侃”, 这回可逮着了。他跳到黑板前,掂起小脚丫,尽力画了个大圆圈。这时上课铃响了起来,老师马上要进来。慌乱中,这位同学又在圆圈中加了几个点点(大慨是芝麻), 窜回坐位。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代课老师, 当时也就是17, 18 岁的光景。她刚上岗,本来见到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就怯场,进来后看到黑板上的“大麻圈”,立刻傻了眼。她不知何意,愣在那里,大慨在心思,这上堂课教的是什么啊? 全班同学,连我在内,看着她的窘样,全忍不住大笑起来。。。。。。这是我在北方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后来去了南方,吃到了苏式月饼。 同“丰收饼“不同, 它们又松又软,中间还有好几层。对了,我想这大慨就是当年用来藏纸条的月饼。吃的时候, 我还特留意, 生怕一不小心咽进了夹在里面的纸片。万一有对老毛动手的条子呢?
等到南下广东,才第一次见识到了广式月饼。第一次买月饼是在粮店里,花了月工资的十分之一。那时候的月饼没有包装,宿舍也没冰箱。买回来后月饼就放在普通的盒子里,准备中秋节和同学们一起联欢。谁知到了八月十五,打开盒子一看,月饼全长了毛。此时冲到街上,已无月饼可买。那个刚到广东过的第一个中秋节,记忆犹新啊!等到第二年的中秋节,才知道广式月饼更软,不似当年的“丰收饼”,可存放很长时间。俺也学会了把月饼切开来吃,一次把整个月饼都吃下肚子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
中秋节又到了。满街的广告说,吃传统月饼太土,要吃就要吃冰皮的。真是风水轮流转,看着广告我心思着,俺们几十年前,就吃过冰馅的,现在这个冰皮的又算个啥?
祝你中秋节愉快!
同步上载论坛《海外原创》:http://bbs.wenxuecity.com/origin/88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