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代华人移民都是苦力吗?

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美国第一波华人移民潮中也有商人

木愉

第一波成规模的美国华人移民始于19世纪中叶。那时,美国西部正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淘金潮,需要大量劳工,而中国南方又正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鸦片战争,动荡不已,生民涂炭。于是广东就有很多人不再能忍受家乡的贫困,飘洋渡海,来到美国西岸,修建铁路。1877年加州经济开始衰落,当地嫁祸于勤劳吃苦的中国苦力,第一次排华浪潮由此掀起。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一条款规定限制华人到美的人数和年限。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

上面这段对第一波华人移民潮的描述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以为那就是所有第一代华人移民的面貌了。直到有一天,到一个朋友家做客,她展示了丈夫的家族照片,我才惊异地发现,原来在第一代移民中,也有来美国经商的。她的丈夫的祖父就在《北京条约》签订前不久,从香港来到了美国,并在1879年开了一家进出口商店,大名叫Tuck High & Co.。

这个事实就像那只黑天鹅,证伪了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判断。我在诧异中,感叹了好久。这个朋友答应我,等日后她的小姑子从纽约来访,约我见见她,了解这个家族故事的细节。

这个朋友当初来自南美,嫁给了李姓华人。她是药物学家,夫君是心血管专家。可惜夫君英年早逝。前几天,她告知小姑子夫妇要来访问她了,问我是否还有兴趣。我当然有兴趣,今天就前去讨教。

小姑子在纽约市百老汇大街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律师,专理离婚和财产继承之类的案子。兄妹二人,都是学业有专攻的专业人士。我坐下后,她一边翻开一本册子,一边对里面的照片和各类文件进行讲解。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她祖父祖母都来自大户人家,虽然是广东人,但他祖父个头蛮高。眼前的小姑子及其哥哥也遗传了父亲的特质,都身材修长。

不等小姑子讲解完这本家族史册,她先生在旁边和蔼地告诉我,等一会儿他要给我说一下旧金山早期华人的一件轶事。小姑子忙说:“他比我还对我家里的那些故事了解,等会儿就让他来说。”老先生果然就在一个关头,插话进来,介绍李家的故事。

李家祖父在香港有店,在纽约开的这一家算是把大洋两岸联系在了一起,进出口生意就这样嵌合起来。从中国进口什么到美国来呢?原来进口的都是厨房用具,主要供北美南美以及加勒比地区的中餐馆用。可见当时中餐馆在这些地方已经初具规模。这里要穿插一个小故事。

很多年前,小姑子一家去坐游轮,停靠加勒比某岛一个中餐馆,跟店主攀谈之间,店主才发现面前的食客就是供货商。店主也是君子,除了好好招待,还写了一张支票,把欠款一次交清。

李家除了做进出口生意,还做中药材生意,有几张照片上的有一个个小抽屉的大柜子就是中药店里常见的中药柜。那个店面后来没人继承,就捐赠给了纽约州立博物馆。小姑子兴奋地说,她到博物馆去,置身儿时的乐园中,熟悉的气息竟然清晰可闻,那种亲切神奇得让人迷醉。因为要跟其它展品争夺生存空间,博物馆三番五次考虑把这个店面拿下。小姑子及其夫君都建议我跟博物馆联系,表示对这个中国古典的关注,甚至上门参观和做研究,好让博物馆感到这个店面是有存在意义的。

家族史册里还有一封信,小姑子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先情不自禁对毛笔写就的这封信赞赏了一番,说这也是一幅书法作品。的确,小楷行书遒劲有力,构架工整,看去就养眼。信是纯粹的商务书信,说的是一笔生意,采购药材,花销多少之类。即便是这样一封商务书信,也看得出,写信的人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造词遣字,进退得体。所谓儒商,这点儒雅也许是必须吧。

前面说了,李家在香港有公司,在纽约也有公司。现在提到商人们在太平洋两岸驰骋,颇有些拉风,而李家祖父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如此潇洒了。李家祖父后来回到了香港,而他的子嗣却在香港和美国两地繁衍,枝叶繁茂。

而那个当初曾经生意兴隆的Tuck High & Co.只是以物化的形式落脚在纽约州立博物馆一角,供后人们瞻仰和追忆。Tuck High & Co.当然不是破落,而是以华丽转身的姿态,由后人在医疗、法律、教育等等领域谱写更为多姿多彩的篇章。

高枫大叶 发表评论于
一看就是人中精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