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极乐或上天堂的第一步是知足-道德经Ch44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俗话说:知足常乐。但是,大家都不会知道老子在2700年前就说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后人只是将这句话更加宗教化而已。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教义,和不同的教导他们的信徒的方法,佛教要信徒守戒律、不贪求与静坐,基督教要求信徒祈祷、感恩和守十诫,其他宗教也大致如此。总之,要他们的生活清静,其必要条件是先自己知足,才不会说谎与作恶,笔者认为这些要求都是进入极乐世界和上天堂的第一步。现代年轻人都以“非神论”(agnosticism)为自己对宗教的看法,假如因此而找不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大家不妨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为出发点,人生之路也会因此光明了,有如今生就住在天堂或极乐世界了。


老子教我们要知足,如此才可以有平静与安逸的生活,生命才有含义。下面的故事可以让我们领会“知足”在我们人生中的重要性:有一位在加州硅谷高科技公司的总经理,月入数十万美元高薪,因工作过分勞累,而去墨西哥的一个漁村渡假,住了一星期后,就发现那里的渔民非常快乐,收入也不高,仅夠温饱,在捕鱼时歌唱,回家时也歌唱,这位高科技公司的总经理非常羡慕,就决定辞职而搬到渔村久住了,由此故事可以看出知足的重要性。在中国,与此故事非常相似的有:宋朝的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中,有一句“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描述渔民知道滿足,只是要求可以吃饱与可以得暖即可,要求不高,但很快乐。


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大家也和现代人一样,都在拼命地追求名利。而不顧有伤害自己的身体的可能。老子有览于此,劝人一定要将自己的身体放在第一位,並且要把自己的名誉和財富看得轻淡,将名誉看得太重的话,一定会得不偿失。譬如现在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候选人往往到处奔波,假如没有健康的身体的话,一定会精疲力尽,导致大病。老子也劝大家不要屯积太多财富,屯积财富太多,一定招人忌炉,遭人检举揭发,往往损失惨重。现在的贪官与奸商,最后都是倾家荡産,身败名裂。所以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先将道德经Ch44的原文和白话文登出,再讨论:


〖道德经Ch44原文〗

1、名与身孰亲?2、身与货孰多?3、得与亡孰病?4、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Ch44白话文〗

1、名声和自己的生命,那一个亲切呢?[注:身=生命。]

2、生命和财货,那一个重要呢?[注:多=重要。]

3、得到名声财货,和失去生命,那一个对我有害呢?[注:亡=失去生命。病=有害。]

4、所以过分爱好名声,損耗的一定很多。藏了财货愈多,亡失的一定会很重。[注:費=损耗。厚=很重。亡=亡失。]

5、知道满足才不会受到污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这样,生命就可以长久。


〖讨论〗


1、老子是我国在二千七百年前的伟大的哲学家,他是一位无神论者,他不是一位宗教家,但是他看见当时的大众为了名声或财产而不珍惜自己的身体,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劝说大众要以自己的身体为第一要务。于是他用宗教家的语气劝人要看空与放下名利,因为名与利都是身外之物,用所有的精力追求名利,而不照顧自己的身体的话,是本末倒置了。

2、老子在道德经中阐明大道是依循着“自然而然”的道理[Ch25],並在Ch16中强调我们要用“致虚极、宁静笃”修心,而且在Ch19要以“見素抱朴、少思寡欲”的方式去在社会立足,更在Ch33用“知足者富”的心态去使天下安定,又在Ch43教导守道的人要维持柔软态度。在此章中,老子顺着这几章的思惟,告戒世人,我们不要仅仅爭求名利而忘记保护自己的身体。由此可见,道德经是前后贯通的,虽然有八十一章之多,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

3、人的好名与贪财,也许是大多数的人的本性,是一种生存之道,所以老子也不希望世人完全不好名与贪财,老子仅仅劝我们不要太过注重名与财。过分注重自己的声名的话,往往在历史上,只留一个臭名。譬如近代史的蒋介石和毛泽东,在历史上,太注重他们的功绩,而使得他们对国家的破坏都超过他们的功勞,所以老子用“甚爱必大费”来形容。而对财宝贪求无厌者,往往不得好死。譬如清朝的何珅,滿屋珠宝,最后換一个新皇帝登位之后,就被抄家了,所以老子说:“多藏必厚亡”。

4、最后,老子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作为此章的结论。由于以上的原因,老子劝我们假如知道满足的话,就不会貪求无厌,就可以不受到侮辱。假如知道适可而止的话,就可以避免危险了。知道滿足是比较容易的事,但是知道何时应该适可而止呢?倒不是一件容易确定的事。近代历史中,有许多不知道适可而止例子,譬如袁世凯虽然被選为临时大总统,但是他不知道适可而止,不顧他的亲生兒子反对,竟然自己宣布成为新皇帝,导致全国各地反对,终于放弃称帝,历史上留下一个臭名。

5、“可以长久”也就是我们的生命会天长地久,也就是宗教家所谓的进入极乐世界或者上天堂。由此可见,笔者认为此章的宗教意义很重。

6、中国文人中,知足者,到处可见。最有名的,应该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他的结尾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盡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见在苏东坡的眼中,清风和明月,就已经滿足他了。可见他真的已经知足常乐,已经与造物者同遊于天堂之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