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文物的回归历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国宝文物的回归历程

早在1951年,周恩来指示文保部门以48万港元的价格从境外购回了晋代著名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库空虚,又面临经济封锁和战争压力,周恩来此举曾引起不少争论。

2000 年5月,由北京市文物公司以20,944,750港币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拍得一件“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清乾隆款) ,瓶高40.6厘米。此瓶原为圆明园中乾隆皇帝的观赏瓷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由督窑管唐英亲自画样监制后进献给乾隆的创新之作。由于六方瓶不能上 圆拉坯,成型困难,镂空要求极高,镂空后的瓷胎由于应力改变,烧造中极易变形,成品率极低,故极为罕见,它代表了当时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该瓶于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洛克爵士掠得,原为一对,此为其中之一,现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另一只现藏于台北鸿禧美术馆。同期在香港的拍卖会上,保利 集团还拍得圆明园牛首、猴首、虎首铜像。

2000年6月,美籍犹太人、收藏家安思远将一块彩绘武士石雕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浮雕 高约113cm,武士身着戎装,顶盔贯甲,怒目圆睁立于牛身之上,肩和头顶部卧一凤凰,武士手握宝剑,剑尖指向牛口中荷花。整个雕像浮雕手法,表面施以 红、赭等颜色加强主题的质感、烘托气氛,流畅的雕刻刀法、准确的造型及艺术色彩的运用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件浮雕为中国古代雕刻史和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弥 足珍贵的材料,甚至填补了北方地区五代史考古和雕刻史的空白。

国宝文物的回归历程

2001 年11月12日,从上世纪1990年代起到这一天,旅日华侨朱福元捐赠给故乡昆山的散失海外珍贵书画达到300余幅。这些捐赠的书画当中,有唐画《加里加 尊者像轴》 ,这幅画在全世界只有三幅,第二幅在敦煌,第三幅在法国;还有五代徐熙的 《牡丹图轴》 、宋朝的 《货郎图轴》、《草虫图轴》 、元朝的 《三狮图轴》 等书画作品都堪称是中国书画界的稀世艺术珍品。

2002年11月,中国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启动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 专项经费",《研山铭》 是启用这一专项经费回归的第一件文物。2002年11月,流落在海外达三百年之久的宋代书法家米芾仅有的三幅大字作品之一的《研山铭》 ,被国内买家以 2990万元的天价购得,被文物收藏界认为是中国文物回流的里程碑。

同年,北京首都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分别以800万元购得 《孔子弟子像》 (手绘善本)和以创历年古籍拍卖价格最高记录的990万元购得 《钱竟塘藏历代名人书札》。

2002 年5月,香港实业家张永珍以4150万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春季拍卖会上拍得了一件雍正官窑粉彩蝠桃橄榄瓶。2004年2月15日,张永珍将之正式捐赠 给上海博物馆,这件文物受到了国宝级待遇。此前,这件瓷瓶在前任主人家里一直被用作台灯灯座,为了保证“灯座”稳定,瓶里还被灌入了大量的泥沙。张永珍表 示,当初拍下这件花瓶就是觉得“中国的好东西不能再在外面漂泊了”,而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是因为“国家是最大的’家’”。

国宝文物的回归历程

2002 年6月5日,旅英华人陈俊先生在伦敦将一件明代绿色琉璃瓦制品捐赠给中国政府。这件文物一百年前被八国联军之一的英国侵略军从北京皇宫里掠夺走,后以拍卖 方式流入民间。当古董商准备再次拍卖时,陈俊先生抢先将其买下并捐赠中国政府。陈俊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既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也是一件国耻纪念物,我 希望国内年轻人都能看到它。我们要教育中华民族的下一代,国家一定要富强,人民一定要齐心协力,读书的要把书读好,为我们的国家效力。我作为一个海外华 人,把这件文物买回来,只是一点心意,送给我们的祖国,我感到非常欣慰。”

2003年4月,2003年4月份,上海博物馆斥450万美元巨 资,从美籍犹太人、收藏家安思远(前文提到)手中购得《淳化阁帖》 祖刻本的第四、六、七、八卷,在国内引起轰动。而450万美元的价格,使得 《淳化阁帖》 成为目前中国最贵的书画作品。《淳化阁帖》被誉为"丛帖之祖",是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侍书学士王著,将秘藏在宫中"淳化阁" 的108位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家的墨迹420帖,分作十卷镌刻在枣木板上,然后用名贵的歙墨和澄心堂纸拓印,可谓是“魏晋至唐法书的原始留影”。

2003年7月,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将一批流失海外多年珍贵佛造像运作回国,并举办“中华遗珍重现北京”展览。2005年国家文物局下属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出资使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头、火顶洞观世音菩萨头像等2批共7件龙门石窟文物最终回归龙门。

2003年9月,澳门爱国企业家何鸿博士向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款近700万元,购回流失海外140多年的圆明园猪首铜像。

2005 年7月23日,在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流失国外105年的天津塘沽大沽古钟回归大沽口炮台。大沽古钟铸造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曾被悬挂在大沽 口北炮台(俗称“石头缝炮台”)。1900年6月17日凌晨,八国联军攻打大沽口炮台,英军占领北炮台后,把铁钟作为战利品掠回英国。1902年这口铁钟 被存放在朴次茅斯市的维多利亚公园。转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