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爱陶渊明,多半是羡慕他描述的田园生活。他写的《桃花源记》,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殊不知,在写《桃花源记》前,他还写过一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诗人把辞官归田的原因,旅途上的焦急,以及回到家中的畅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他一定是归心似箭,星夜兼乘,这才有恨晨光微弱迷离,不辩归路,故问路前行。
回到家乡,有亲人相迎,欣喜若狂;房屋虽陋,庭路荒芜,但园有松菊妆扮;旅途疲惫,口干舌燥,但家有薄酒解渴。望家园喜出望外,倚窗寄傲世情怀,居陋室而心安,踱园庭而自乐;园门一关,独我天地。拄杖闲游,随遇而安;抬头远望,云烟自然。倦鸟知还,日落西山,而他竟流连忘返。这是多么悠闲的田园生活呀!
断绝市俗交游,与亲人倾心交谈。读书弹琴,解闷消愁。春来进山耘田,或泛舟,或驾车,或爬山。森林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奔流。叹万物喜逢天时,而吾生行将休矣! 纵然如此,何不放下心来面对生死?为何还要遑遑不安而胡思?富贵非我愿,仙境不可期。只盼良辰独往,或田边除草,或登高长啸,或临水吟诗。这真是天随人愿,自然归尽,乐天安命岂容怀疑!
入世,和归隐向来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处世哲学。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
现代人已经难谈归隐,就连近年倡导的慢生活,也很难实现。其实,表面看,是世界变化太快,慢不下来,其实是人们放不下物欲也。然而放下物欲,放下计较,放下功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呦!
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归去来兮?我也在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