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 99.9%中国人不知道自己姓氏正确的英文翻译!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近来,网上流传一篇文章《99.9%中国人不知道自己姓氏正确的英文翻译!》,该文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文姓氏一般都有专门的英文翻译”。比如,“从声母上来看,D开头的姓,英文翻译对应的是T,G对应的是K,X对应的是HS,Z、J一般对应的是C,韵母也会有一些细微差别”。对此,该文举例说:比如“刘德华”的英文名是Andy,刘姓对应的英文翻译是Lau,所以全称便是“Andy Lau”。

其实,了解汉字音译标准的人不难看出,该文作者说“中文姓氏一般都有专门的英文翻译”,是想介绍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法(Wade-Giles transliteration system),但该文作者对此一知半解,对于中国姓名的英文音译更是懵懂无知,结果只能东拉西扯、漏洞百出。为了避免广大读者被这样的文章误导,笔者在这里系统地谈一谈何谓“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法”,以及中文名字到底该如何英译,以正视听。

“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法”并非当年中国“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

Thomas Francis Wade

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法始于1867年,系由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编制。威妥玛于1871年任英国驻华公使,1883年回国。1888年起在剑桥大学任教。他以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创立威氏拼音法。此后翟理斯(H. A. Giles)予以修订完善,故合称WG威氏拼音法(Wade-Giles System)。此拼音法与汉语拼音的对照请见文后所列表格。

H. A. Giles

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法问世之后,被广泛应用于汉语人名地名的英译,影响较大。 但另一网文(“威妥玛式拼音法”)说它是“中国清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中国和国际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威氏拼音的应用面要窄得多——只是关于在英文中如何进行汉字音译的一套方法,而并非中国“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中国当年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叫“注音字母”(即“ㄅㄆㄇㄈ,ㄉㄊㄋㄌ……”等)。再说,汉语拼音方案不是“1958年”,而是早在1958年之前两年就已公布。当时汉语拼音所取代的是注音字母,还没有涉及威氏拼音。

汉语拼音公布后历经30余年正式进入国际社会

1979年1月1日,中国开始在所有的外文出版物中推行汉语拼音。《北京周报》宣布了这一变化,并率先将刊名从“Peking Review”改为“Beijing Review”。但是在所有业已切换到汉语拼音的出版物上和场合当中,“北京”的英译仍保留旧式拼法。这种状况又持续了7年,到1986年11月26日,《纽约时报》宣布:“随着中国和西方的广泛接触,‘Beijing’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因此今后不再使用“Peking”的拼法。1987年内,美国所有主流报刊随即都做出了改变。即使在步伐略为迟缓的英国,《卫报》等具备影响力的报刊也在1988年12月之前跟进了这一做法。

这就意味着,汉语拼音自1956年推出,历经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正式进入了国际社会,终于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普遍的认同和采用。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例外:那就是西方的学术界。记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大约30年以后,当我赴美留学时,那里的学术界仍是威氏拼音法的天下,无论是在出版物上还是在课堂上,汉字的音译都是采用威氏拼音法。比如,在我选修的“哲学与宗教”课上,教授魏纳特博士(Dr. Weinert)就大谈“老醋”的“套”,把用威氏拼音法翻译的“老子”(Lao-Tzu)及其“道”(Tao)都念错了。威氏拼音法不仅在口头上导致此类误读,而且在书面上需要加撇号之类附加符号,甚为麻烦。在威妥玛和翟理斯那个时代用笔书写还无所谓,可到了使用打字机乃至电脑的20世纪还得不时改用上键,只为加个撇号,多有不便,因此作为中国同学会会长,我在起草通知等文字时一直坚持使用汉语拼音。当时有台湾留学生说我应该改用威氏拼音。我不能接受,于是反问他:“你们对威氏拼音法就真那么懂?”

答曰:“从小学就用,不精也通。”

我又问:“那你们的首府用威氏拼音法怎么写?”说着把面前的纸和笔推过去。

对方答道:“那还不简单——Taipei”,随即写在纸上。

我说:“那你们怎么念?”

又答曰:“台北。”

于是我说:“那可就不是威氏拼音了。威氏拼音法规定:加撇号的T’=T,不加撇号的T=D;加撇号的P’= P,不加撇号的P=B。Taipei——T和 P都没加撇号,按照威氏拼音法就应该念成‘呆北’。”我半开玩笑地挑明:威氏拼音法的知识产权属于天下人,让他明白“The fact thatyou use the Wade-Giles System does not mean that  you own it”(你们使用威氏拼音法并不等于就拥有它)。

“周恩来(Chou En-lai)”勿念成“绸恩来”,“豆腐(tofu)”勿念成“头腐”

记得汉语拼音方案公布11年以后,1967年有一天我从北京四中的宿舍四斋出来,听见有人叫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高三2班的赵黎明。他说他刚去过向立老师家。向老师其实姓孙,早年从燕京大学奔赴延安,因从事秘密工作的需要才启用化名向立。60年代北京市为加强四中的外语教学把他调入我校。赵黎明那天去看望向老师才回来,和我聊起他和向老师用英语对话时提到“Chou En-lai”,他说:“我这么洋腔洋调的拽‘绸恩来’,说得自己都怪不好意思的。”学长赵黎明和我那时对威氏拼音法也不了解,连向老师这位当时北京市中学唯一的英语特级教师也没给我们系统讲过。其实根据威氏拼音法的规定,“Chou En-lai”和汉语拼音的“Zhou Enlai”发音完全一样。而要真发成“绸恩来”这样的音,则必需加上撇号,写成“Ch’ou En-lai”。

最近,我在电梯上遇见我的几个美国学生,听见他们在议论威氏拼音法。伊恩(其中一个男生)说:“I think the Wade-Giles System is darn stupid.”(我觉得威氏拼音法实在愚蠢)。

利玛窦

我纠正道:“虽然1605 年Matteo Ricci(利玛窦)的《西字奇迹》开风气之先,对中文名称进行音译,后来又有1626年Nicolas Trigault(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但都没有广泛流通,影响极小。直至20 世纪50 年代中国研制出汉语拼音之前,威氏拼音历时一百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威妥玛创立了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标音的系统。此前西人对汉字随意标音,同一个汉字有多种标音,同一个标音用于多个汉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不一致都极易造成混乱。”

我不可能对99.9%的西方人普及威氏拼音法,但至少可以让我教授的美国学生不致念错。我每次都是开学伊始就把汉语拼音—威氏拼音对照表发给他们,要求他们以此为标准读写汉字的标音,但如此长的表他们一时难以记住。我就告诉他们:只要遇到中文姓氏、名字、地名等的英文音译,一定要“Be alert”(小心警惕);先问自己“Wade-Giles or pinyin”(这是威氏拼音还是汉语拼音)?如果是前者,则加撇号的T’=T,不加撇号的T=D;加撇号的P’= P,不加撇号的P=B等。

例如豆腐,美国第一个生产豆腐的公司成立于1878年,在汉语拼音问世之前八十来年。因此tofu一词当属威氏拼音,即“不加撇号的T=D”,应该念成“豆腐”,切勿错念成“头透腐”。

而“dama”(大妈)一词近年来才开始出现在欧美的报章杂志上,2013年《华尔街日报》专门用dama这个用汉语拼音得来的单词为标题撰文,聚焦于中国大妈不容小觑的购买力。此事不禁令人庆幸:多亏21世纪已经不再是威氏拼音法的一统天下,不然老外岂不是要把“大妈”音译成“tama”(他妈),而洋人中的绝大多数又不知威氏拼音法为何物,99.9%的老外岂不是都要念成“他妈”。鲁迅早在1925年就写了《论“他妈的!》,若真那样,老先生在天之灵恐怕会叹息:“国骂”竟因洋人如此无知而进入洋泾矣。

把中国姓氏翻译成西方姓氏不符合威氏拼音法和汉语拼音的规定

那篇文章还认为,“姓氏的英文翻译跟汉语拼音是有一些细微差别的,这主要由中西方人发音的不同特点来决定的”。此语有两重错误:第一,概念并列不当。“汉语拼音”是一个大的概念,而“姓氏的英文翻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你可以用汉语拼音做姓氏的英文翻译、地名的英文翻译、食物(如豆腐)的英文翻译、某一群体(如大妈)的英文翻译等无数种翻译。

第二,语义模糊不清。什么是“姓氏的英文翻译”?音译还是意译?例如,把公孙这个姓音译成“Gongsun”还是意译成“Duke’s Grandson”?显然是由于不谙术语,该文作者在此处用“姓氏的英文翻译”一语泛泛地指威氏拼音法。但是声称威氏拼音法只是跟汉语拼音“有一些细微差别”却与事实不符。威氏拼音法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撇号的使用区分清辅音(即声带不震动的辅音)与浊辅音(即声带震动的辅音),例如:加撇号的T’=T,不加撇号的T=D;加撇号的K’= K,不加撇号的K=G。汉语拼音则无需此类叠床架屋的附加符号,就其简洁便利而言,确实与威氏拼音法有天壤之别。

文中所谓“姓氏的英文翻译”既然是指中国姓氏的英文音译,这种特定的意义上的翻译,无论是采用威氏拼音法还是使用汉语拼音,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威氏拼音法的英文名称Wade-Giles transliteration system从字面上直译就是“威妥玛–翟理斯音译系统”。该文却随意把中国姓氏“安”翻译成西方女性的名字Ann:“安--Ann/An”;把中国姓氏“包/鲍”翻译成西方男性的名字保罗:“包/鲍--Paul/Pao”。把中国姓氏翻译成西方人的名字不可取,把中国姓氏翻译成西方姓氏同样不符合威氏拼音法和汉语拼音的规定。

例如,文中把中国姓氏“黎/郦/利/李”翻译成“Lee/Li/Lai”:“黎/郦/利/李--Lee/Li/Lai”;把“金/靳”译为“Jin/King”:“金/靳--Jin/King”;把“汤/唐”翻译成“Town/Towne/Tang”:“汤/唐-- Town/Towne/Tang”等。

根据美国2000年所做的人口普查,Lee是美国第二十二个最常见的姓氏,这当中只有一少部分属于在威氏拼音问世之前(即尚无规范音译法时)入籍、借用英文固有姓氏Lee的李姓华人。King这个姓氏起源于英国、法国、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其英国源头可以上溯至古英语的cyning(部落首领),其法国源头可以上溯至法国的孤儿院,因为孤儿院的孩子们在名义上由国王抚养,故一律姓Roi,即法语里的“国王”,也就是英语里的King。而Town是Towne的变体,二者都是英语里固有的姓氏。根据威氏拼音法的规定,T’ang才是“汤/唐”的音译,而不是网文作者所写的Tang(那应该是“党”姓)。

“Andy Lau(刘德华)”这样以中国方言发音译音加上另取的英文名字,并不是威氏拼音

该文往往把泛指与特指、一般与具体、广义与狭义的概念混为一谈。文中一方面用“姓氏的英文翻译”一语特指中国姓氏的英文音译,另一方面又在泛泛的意义上使用“翻译”这一概念。为了让读者对此一目了然,我先举一个事例。不久前,我在某酒店偶遇一位北京四中校友隋世之。他递过来名片我一看,上面印的是法国的姓名Francois Lecouvreur(弗朗索瓦·莱科弗勒)。我说:“取个法国名字倒未尝不可,怎么连祖上的姓都给换了?”他答道:“法国姓不是更气派嘛!”但是你能说这是把他原来的姓氏翻译成了Lecouvreur吗?

同样,刘德华的英文名字Andy也是他另取的,而不是其中文名字的英文音译。该文作者说刘德华的“刘姓对应的英文翻译是Lau”,但其实“Lau”根本不是威氏拼音,用威氏拼音和汉语拼音在翻译“刘”这个姓时完全一样,都是Liu。

刘德华的姓氏这样翻译,原因在于刘德华祖籍广东香港,1840年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条款中就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在港英当局治下,刘姓自然需要翻译成英文,而当时距威氏拼音法诞生(1867年)还有25年,只能用粤语发音译成“Lau”。

类似的例子还有宋子文,他的姓名Tse-ven Soong(T. V. Soong)也不是用威氏拼音法翻译的。其父宋嘉树(1864-1918,原名韩教准)由于家境贫寒,12岁时就飘洋过海,到美国找堂舅父谋生。他舅父姓宋,是旅居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经营丝茶生意的侨商。舅父没有儿子,他就被其收为养子,从此改姓宋,名嘉树。宋嘉树到美国是在1886年,虽然已经有了威氏拼音法,但是别忘了:他舅父早在威氏拼音法问世之前多年前就旅居美国了,只能用粤语发音把姓译成“Soong”。同样,孙中山(孙逸仙)的英文姓名Sun Yat-sen也是用粤语发音翻译的。

my name is 常凯申

该文的错误,未免令人联想到“常凯申”的笑话。据另一篇网文披露:“常凯申,为蒋介石之错译名。出自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对Chiang Kai-shek (即蒋介石的威氏拼音写法)的翻译。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于俄罗斯,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于2008年10月出版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中,将蒋介石(采用威氏拼音的原文为Chiang Kai-shek)翻译为‘常凯申’,与当年将孟子翻译成‘门修斯’如出一辙,如此‘历史学家’令国人对中国教育界专家学者研究学术的权威性和文化素养之水准产生巨大疑虑。”

说汉语拼音不适宜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使用,更是大错特错

该网文声称“一般直接用汉语拼音作为姓氏的英文翻译也可以,但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下,最好还是用相应的英文翻译”。正如我当年在美国为汉语拼音正名一样,如此贬低汉语拼音之说必须予以纠正。

事实上,早在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就发出关于用汉语拼音取代威氏拼音的正式通知,要求从即日起,联合国秘书处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拼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1982 年汉语拼音进而通过 ISO 国际标准组织认定,成为中文音译的世界标准。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是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用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也是联合国明文规定用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专用词语的国际标准。早在三十多年前,汉语拼音相对于威氏拼音的优势就已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汉语拼音在中文音译领域的权威地位即已确立。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的正式的场合,都当然而且必须使用汉语拼音进行中国的姓名等专用名词的英文音译。

附:汉语拼音—威氏拼音对照表

Pinyin -- W-G;a -- a;ai – ai;an – an;ang – ang;ao – ao;ba – pa;

bai – pai;ban – pan;bang – pang;bao – pao;bei – pei;ben – pen;

beng – peng;bi – pi;bian -- pien;biao – piao;bie – pieh;bin – pin;

bing – ping;bo – po;bu – pu;ca -- ts"a;cai -- ts"ai;can -- ts"an;

cang -- ts"ang;cao -- ts"ao;ce -- ts"e;cen -- ts"en;ceng -- ts"eng;

cha -- ch"a;chai -- ch"ai;chan -- ch"an;chang -- ch"ang;chao -- ch"ao;

che -- ch"e;chen -- ch"en;cheng -- ch"eng;chi -- ch"ih;

chong -- ch"ung;chou -- ch"ou;chu -- ch"u;chuai -- ch"uai;

chuan -- ch"uan;chuang -- ch"uang;chui -- ch"ui;chun -- ch"un;

chuo -- ch"o;ci -- tz"u;cong -- ts"ung;cou -- ts"ou;cu -- ts"u;

cuan -- ts"uan;cui -- ts"ui;cun -- ts"un;cuo -- ts"o;da – ta;

dai – tai;dan – tan;dang – tang;dao – tao;de – te;deng – teng;di – ti;

dian – tien;diao – tiao;die – tieh;ding – ting;diu – tiu;dong – tung;

dou – tou;du – tu;duan – tuan;dui – tui;dun – tun;duo – to;e – o;

en – en;er – erh;fa – fa;fan – fan;fang – fang;fei – fei;fen – fen;

feng – feng;fo – fo;fou – fou;fu – fu;ga – ka;gai – kai;

gan – kan;gang – kang;gao – kao;ge – ko;gen – ken;geng – keng;

gong – kung;gou – kou;gu – ku;gua – kua;guai – kuai;guan – kuan;

guang – kuang;gui – kuei;gun – kun;guo – kuo;ha – ha;hai – hai;

han – han;hang – hang;hao – hao;he – ho;hei – hei;hen – hen;

heng – heng;hong – hung;hou – hou;hu – hu;hua – hua;huai – huai;

huan – huan;huang – huang;hui – hui;hun – hun;huo – huo;ji – chi;

jia – chia;jian – chien;jiang – chiang;jiao – chiao;jie – chieh;jin – chin;

jing – ching;jiong – chiung;jiu – chiu;ju – chü;juan – chüan;

jue – chüeh;jun – chün;ka -- k"a;kai -- k"ai;kan -- k"an;kang -- k"ang;

kao -- k"ao;ke -- k"o;ken -- k"en;keng -- k"eng;kong -- k"ung;kou -- k"ou;ku -- k"u;kua -- k"ua;kuai -- k"uai;kuan -- k"uan;kuang -- k"uang;

kui -- k"uei;kun -- k"un;kuo -- k"uo;lü – lü;la – la;lai – lai;lan – lan;

lang – lang;lao – lao;le – le;lei – lei;leng – leng;li – li;lian – lien;

liang – liang;liao – liao;lie – lieh;lin – lin;ling – ling;liu – liu;

long – lung;lou – lou;lu – lu;luan – luan;luan – lüan;lue – lüeh;

lun – lun;luo – lo;ma – ma;mai – mai;man – man;

mang – mang;mao – mao;mei – mei;men – men;meng – meng;

mi – mi;mian – mien;miao – miao;mie – mieh;min – min;ming – ming;

miu – miu;mo – mo;mou – mou;mu – mu;nü – nü;na – na;nai – nai;

nan – nan;nang – nang;nao – nao;nei – nei;nen – nen;neng – neng;

ni – ni;nian – nien;niang – niang;niao – niao;nie – nieh;nin – nin;

ning – ning;niu – niu;nong – nung;nou – nou;nu – nu;nuan – nuan;

nue – nüeh;nuo – no;ou – ou;pa -- p"a;pai -- p"ai;pan -- p"an;

pang -- p"ang;pao -- p"ao;pei -- p"ei;pen -- p"en;peng -- p"eng;

pi -- p"i;pian -- p"ien;piao -- p"iao;pie -- p"ieh;pin -- p"in;ping -- p"ing;

po -- p"o;pou -- p"ou;pu -- p"u;qi -- ch"i;qia -- ch"ia;qian -- ch"ien;

qiang -- ch"iang;qiao -- ch"iao;qie -- ch"ieh;qin -- ch"in;

qing -- ch"ing;qiong -- ch"iung;qiu -- ch"iu;qu -- ch"ü;

quan -- ch"üan;que -- ch"üeh;qun -- ch"ün;ran – jan;rang – jang;

rao – jao;re – je;ren – jen;reng – jeng;ri – jih;rong – jung;rou – jou;

ru – ju;ruan – juan;rui – jui;run – jun;ruo – jo;sa – sa;sai – sai;

san – san;sang – sang;sao – sao;se – se;sen – sen;seng – seng;sha – sha;

shai – shai;shan – shan;shang – shang;shao – shao;she – she;shen – shen;sheng – sheng;shi – shih;shou – shou;shu – shu;shua – shua;shuai – shuai;shuan – shuan;shuang – shuang;shui – shui;shun – shun;

shuo – shuo;si – ssu;song – sung;sou – sou;su – su;suan – suan;

sui – sui;sun – sun;suo – so;ta -- t"a;ai -- t"ai;tan -- t"an;ang -- t"ang;tao -- t"ao;te -- t"e;teng -- t"eng;ti -- t"i;tian -- t"ien;tiao -- t"iao;

tie -- t"ieh;ting -- t"ing;ong -- t"ung;tou -- t"ou;tu -- t"u;tuan -- t"uan;

tui -- t"ui;tun -- t"un;tuo -- t"o;wa – wa;wai – wai;wan – wan;

wang – wang;wei – wei;wen – wen;weng – weng;wo – wo;wu – wu;

xi – his;xia – hsia;xian – hsien;xiang – hsiang;xiao – hsiao;xie – hsieh;

xin – hsin;xing – hsing;xiong – hsiung;xiu – hsiu;xu – hsü;

xuan – hsüan;xue – hsüeh;xun – hsün;ya – ya;yai – yai;yan – yen;

yang – yang;yao – yao;ye – yeh;yi – i;yin – yin;ying – ying;yo – yo;

yong – yung;you – yu;yu – yü;yuan – yüan;yue – yüeh;yun – yün;

za – tsa;zai – tsai;zan – tsan;zang – tsang;zao – tsao;ze – tse;

zei – tsei;zen – tsen;zeng – tseng;zha – cha;zhai – chai;zhan – chan;

zhang – chang;zhao – chao;zhe – che;zhen – chen;zheng – cheng;

zhi – chih;zhong – chung;zhou – chou;zhu – chu;zhua – chua;zhuai – chuai;zhuan – chuan;zhuang – chuang;zhui -- chui;zhun – chun;

zi – tzu;zong – tsung;zou – tsou;zu – tsu;zuan – tsuan;zui – tsui;

zun – tsun;zuo – tso;

 

孙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剑龙道 发表评论于
美国人认为大多数中国人都姓chan或chang,就是没用汉语拼音引起的混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