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见之辨正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自心现量,但第八识在哪里?似乎是明点,又好像是明体,又可能在肉团心支打内“都帝”,或是种子字,一点把握也没有。先不说第八识,就连第七识末那在哪里也不知道,只知道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藏密的典籍开示大都不提第七识、第八识,甚至否定唯识,否定第七识、第八识(详密宗月称论师之《入中论》、宗喀巴之《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不知 佛于《入楞伽经》开示:“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从经文可知: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而与七转识共俱,虚妄的二取分别(能取之意根意识自我,所取之六尘我所)俱由第八识出生,众生坚执我与我所而生我见我执,不得解脱;求证三乘菩提之智者,知我、我所非真,故能远离。密宗应成派中观不信 佛的开示:万法以第八识为因才有缘生。只崇信无第八识为因(无因论)的缘起性空,使得世间十八界,以缺第七识意根故,岂不只剩下十七界有为法?违背《阿含经》:“眼色为缘,而生于眼识,……乃至意〔意根第七识〕法〔法尘〕为缘,而生意识”及“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所生”之第七识意根开示。

  若无第八识,阿罗汉灰身泯智,灭尽名色、五蕴、十八界,入无余依涅槃时,岂不是落于断灭空?第八识无生本有,不落于无边断见,种子生灭无常,不落于有边常见,不落空有两边的中道佛法;藏密祖师由于不如理作意,执无第八识为因故,堕入断见;执“意识细心不灭,能去至来世”,堕入常见,成为堕入断常见的戏论。

  复次,为什么禅宗的公案被错悟、未悟者捧来读之,每则公案都似无头公案无法理解?其实大部分公案只是别教七住位菩萨开悟明心的记录,依《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判:【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可知般若正观现在前即是明心七住位,七住位在佛菩提道五十二阶位中,只走了十七级,往上还有十住中的三住,以及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三十五阶位,大乘别教七住位之无生忍般若慧已是难以测度。何况是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道种智,更是胜妙不可思议。

  外道二字的定义:“心外求法,也就是离开第八识如来藏求法。”凡是言不及义,无法触及佛法的根本核心──第八识如来藏──就是离开第一义谛中的戏论,属外道法摄,共外道法故。纵使在六度上如何努力,都是外门修学六波罗密。终究无法进入内门修学六波罗密,进修一切种智,因不解第八识中一切种子运作故。除非生起善法欲,想探求法界的根源,才能与“无始不相应之根本无明”相应,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云:“其四住地〔一念无明之见、思惑烦恼〕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再依禅宗参禅知见,起疑情寻觅众生本有之第八识如来藏,找出与“见闻觉知心”同时同处运作之“离见闻觉知心”,才是开悟明心,才能现观自己及其它有情,其第八识真心与七转识妄心之和合运作,了知第八识真心,由此进入内门修学六波罗密,进修一切种智,渐断尘沙惑(所知障)现行随眠。

  有鉴于此,实在有必要放下对密宗传承上师、法教的深厚情执,遵照本师 释迦牟尼佛的四依开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对平时所修的仪轨、所读的密宗著作、上师法王的开示,依据 佛开示的三乘经典,深入的求证,哪些部分是了义法(探求第八识如来藏的体性)?哪些是不了义法(与意识相应之十八界法)?经过比对经典,如果具足无错谬的了义法,则继续修学密宗,内心就笃定踏实;否则早日改弦易辙回归显教禅净法门,才不会浪费有限的时光在外道邪知邪见中,以免悔恨莫及,徒叹入宝山空手而回。

第二节 密宗以“无执”的空乐明觉知心为空性心

  谨从金刚乘学会丛书、仪轨、季刊中节录有关密宗空性心的开示(第1则除外),拈提数则,略加辨正,证明藏密祖师法王,都错执生灭的空、乐、明觉知心或一念不生的离念灵知心,为不生灭的空性心,都落入意识心中,故都未断我见,愿能唤醒密宗门下的有智者加以深思。

  1.莲华生“大士”“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6 现在为你开示本觉。要点有三: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若仅仅纯粹的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此觉空明无染,非由他生,他真实无杂,明空无二。它既非永恒,亦非受造,然而它绝非虚无,因它光明遍在……如此方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8 谛听这殊胜的开示,你顿见自己当下的本觉原是如此,本来空明,纤毫未染,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你的修持本无所执,亦无所求,你怎能说,你修持不佳﹖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你怎能说,你寻不著自己的心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你只需随任此念生灭,不修不整,你为何还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既然你只需顺其自然,无为无作,你为何还说,你对它们一筹莫展?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你怎能说,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诺那华藏精舍金刚赠经会出版)

  辨正:《维摩诘经》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释义:“本觉第八识体性‘恒而不审’,从无始劫以来,从来不见光明、不见虚空、不闻声尘、不觉照诸法、不观照自我、不了别六尘境,如 世尊开示的涅槃妙心,是实相无相,面对六尘境,祂可说如盲如痴,没有六尘中的分别性,祂无法觉知光明与虚空之境,当下从不觉照自己﹔唯有第六识才能见闻觉知外六尘境,因为第六识体性‘审而不恒’。……当找到不了知六尘境的第八识、开悟明心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时,验证祂确实不于六尘境具有分别性;但第八识的了别性不在六尘境上,祂了知前七识的心行,前七识想什么,都瞒不了祂。”这段经文的开示,若不能心领神会,契合无二,就不是禅宗的开悟明心,应重新再参。

  只有第八识对六尘外的了别性才是真觉,这个真觉本来就在,不必等到睡醒了才有。不只如此,在闷绝位、正死位、初入胎位、处胎位的前期、无想定位、无想天中、灭尽定位,意识等六识都断灭了,没有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了,第八识的真觉也一直都不曾暂断;这种不必等到醒来才有的真觉,才是本觉,才是真觉;因为不必醒来才有,任何时地都有,所以是本来就有的真觉,称为本觉。莲花生说的见闻知觉性,都是出生了六识以后或出生了意识以后才有的知觉性,都属于六识心的心所有法;六识心尚且是因缘和合才出生的,也是夜夜暂时断灭的,何况六识心拥有的见闻知觉性?都是妄觉。想要真的悟入真觉、本觉,应该要亲自证悟如来藏,才能懂得本觉的真意。但莲花生是以六识心的夜夜断灭的妄觉作为证悟的内容,他应该重新再参究。

  西藏密宗共奉为“第二佛”的莲华生“大士”开示,将意识妄心经过止观功夫,修成不取外六境、自身不修不整、作意不寻(觉)不思(观),转为(无思无念)离念灵知心,认为就是不生灭的真心,就是证得本来面目。圣 马鸣菩萨于《大乘起信论》开示却说:【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再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实叉难陀译本)。密宗教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虽能保持一念不生,但是这个“觉迟”的觉,仍然不是真心;因为前念起念是妄心,而提起后念调伏使一念不生,这也是妄心,因此仍是“不觉”。因为莲华生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的一念心,刹那生灭, 佛于《仁王护国般若经》中开示:“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这一念心具八万一千生灭,生灭迁流极为迅速,非意识心所能觉察,这一念意识心是意根(第七识)触法尘为缘,由第八识流注“意识种子”所生。于定境中,虽能澄澄净净,寂而常照,似无分别,然能了别定境法尘境,非是无分别心;推寻这一念心,祂的第一刹那其实是率尔初心,仍非无分别心,仍是生灭法,能变异为寻求心、决定心故。如 世亲菩萨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造《唯识三十论(颂)》云:“依止根本识……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其义:“意识所待缘少,只需意根作意缘法尘,故常得现起,但是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熟睡、昏迷、死亡等五种情况下,意识就断灭。”密宗却认为澄澄净净,寂而常照,似无分别的离念灵知意识心,能通三世,常住不灭,是实相心。这正是导致众生六趣轮转不息的根源──我见。我见不断,解脱道的须陀洹初果,都不可能证得,佛菩提道七住位的开悟因缘也不可能成熟。莲华生以常见外道法开示心性法门,可证明其我见未断,于二乘的须陀洹果及大乘别教七住位,都没有证量;西藏密宗从学者高推其为“第二佛”,认为:莲华生“大士”功德与 佛平等,但恩德比 佛超过更大。其实莲花生只是未断我见的凡夫而已。

  2.藏密宁玛巴敦珠“法王”于《觉悟之道──生与死的禅法》说:【一切法的根源只是意。倘如你能够克服你的意,即是解脱的法门。……意不可感受到,亦不能接触抚及,然而一切经验皆由意投射而生。举一个例:当你松弛下来并观察自己的意时,假如念及有人比你高,你会起妒忌心;假如念及有人比你卑,你会起鄙视心;假如念及有人跟你平等,你会起竞争心。实际上你并无肉体上的行为,但一切情绪皆生于意。是故应知──观察意的依然是意。……由于不同业力的经历与境况,都由意而生,由意识而生,……若能了知苦乐的不同只随意念而生,则意无非只是意识。……意识先入母胎,然后才长成根器,这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佛家认为,轮回的有情分六道。当意识离开根身,便成为‘中有’(一译‘中阴’),意与微细的气,微妙地结合在一起。意识到处浮游,找寻六道中的一种生趣,也可以说是找寻由业力牵引的他生父母。由是识即进入母胎,而根身亦逐渐成长。】

  辨正: 佛于《阿含经》开示:“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广说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当意根欲了别五尘境,先作意五根接触外五尘,令第八识如镜现内相分及法尘;意根触法尘,第八识再流注前六识种子,才能出现前五识作粗略了别,同时出生意识作精细了别。由此可知,意识是以第八识为因,六根六尘为缘才能出生(定中独头意识或梦中独头意识,只需意根、法尘为缘即可现起),因此意识是生灭有为的所生法,心性不恒、常断,怎是一切法的根源?又怎能入母胎去至来世?意识有证自证分,可以反观意识自证分,怎不可感受到意识自身﹖微细的气是色法,意识是心法,意识不是根色法,不具第八识之大种性自性,又怎能与微细气之色法结合?

  复次,意识若是一切法的根源,则意识应是实相,意识所依之意根亦应是实相,意识意根功能差别应与第八识相同,则法界的根源至少有三个,就会落入“八、九识共存的无量过失”。依敦珠“法王”的说法,意识于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熟睡、昏迷、死亡等五种情况下,意识应该仍不断灭;然现见世人熟睡、昏迷时,意识则暂断而不现起,并不存在。意识若是一切法的根源,意识亦应能入胎去至来世,就该在处胎期中有意识永离胎昧,时时了知处胎位中的所有境界,出生后应无隔阴之迷,人人都能忆念前世各种事情;但是,这样一来又如何能安住在漆黑寂寥的母胎中?出胎后,宿世所熏习之知识、技艺、学问、佛学证量都不忘失,也不须要辛苦受教育、学习、求法参究,甚至人人都可以与前世家人团圆,再续前缘;那么家庭伦理、社会制度也将荡然无存,过失极多。所以意识是只能存在一世的,不能去到来世的;事实上是:意识在入胎时就永灭了,来世的意识不是此世的意识。

  复次,意识心现起,必须具足三种俱有依,才能在人间现起;若缺其一,必定断灭不现。三俱有依者,谓第八识、第七识末那、可用之五根身(四空定中只具前二),初入胎时,尚无可用之五根,意识必定不能现前,试问由谁执持名(第七识末那)色(受精卵)?经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识即是第八识,第八识才具有大种性自性功德,只有祂才能藉母血为缘,摄取四大,变生色身五扶尘根及五胜义根,历经五、六月才能五根完整,快者必须历经四个月,才有此世全新之意识初次出生;故知前世意识不能来至今世,今世意识不能去至来世,因意识不能入胎故,只有意根与如来藏才能入胎故。

  复次,阿罗汉入无余依涅槃,名(第七识意根及前六识)色(色身)俱灭,一切法空,十八界都不存在了,若无“名色依、名色本、名色习”之涅槃本际──第八识独存,应成断灭空;则二乘圣人之入无余依涅槃,与断见外道所说无异,解脱道佛法即成无益戏论矣!是故 佛不许比丘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故知第八识才是一切法的根源。

  《大乘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意为:“佛金口宣示,法界的根源──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无慧而作了恶分别的人,无法知道: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同样含藏无量清净的无漏有为功德及所显示无漏无为的功德,差别在于,因位阿赖耶识还具有有漏有为的染污七转识种子,及不圆满的无漏有为功德,只要修除阿赖耶识的阿赖耶性(见、思惑)就转为异熟识,修除异熟识的异熟性(尘沙无明惑),就转成无垢识──如来清净藏,但其心体仍然还是原来的阿赖耶识心体;就像黄金经过工匠打造,就成为各式各样的金指环,从黄金到各式各样的金指环,本质都没有差别,还是原来的黄金。”

  佛于《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意为:“在寻觅如来藏阿赖耶识时,如果是在能知能觉的这个心上面,去把能知的心找出来,当作是常住真心的话,这就错了。因为能知能觉的心,是无明的根本,是轮回生死的根本,所以能见能听能觉能知的一念心不是常住真心,不是常住的如来藏。如果很清楚的知道,而且看见了那个离见闻觉知的心,那才是涅槃本心,也是佛所说的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的无漏而真实的清净心。”

  3.藏密宁玛巴敦珠“法王”于《觉悟之道──生与死的禅法》“开示”:【“觉性究竟是甚么呢?”觉性即是空性,即是与大乐不二的空性;也可以说,大空与大乐相融即是觉性。诸佛认知大空与大乐同时生起的觉性,由是得究竟解脱。……意的本来状态原是空的,所以显示出无碍的空性,可以任由种种相状,生起觉性的领域之中。意的自性为真空,但相状则为妙有,能认识到这二者,我们就可以住于中道。这即是微妙甚深的佛法。中道生于意之无作意的本性中,以及一切相状的真实本体觉性中。我们应尝试这样做,则一切功德都会由此而生。……】

  辨正:《唯识三十论》云:“阿赖耶识……相应唯舍受”,受有苦乐忧喜舍受,阿赖耶识真心从无始以来,从不领受苦乐忧喜受;意识妄心行善修福,得大富贵享福,生起乐受、喜受时,阿赖耶识真心仍不起一念贪染,不生喜乐受;意识妄心造五逆罪,未悟谓悟,造大妄语业、误导众生,死后下堕地狱受尤重纯苦,当意识大苦,心中常忧时,阿赖耶识真心仍不起一念厌离,不生忧苦受。只有第六意识妄心能与五受全部相应,妄心爱染于喜乐受,生起贪,妄心厌离于忧苦受,生起瞋;阿赖耶识仍恒现清净行舍性,不起取乐舍苦之念。而敦珠“法王”所说的觉性,很不幸的正是意识心,正是六尘有所执取、有所领受的觉知心,都是六尘中的妄觉之性,这觉知心因为大妄语及误导众生而在死后落入地狱中时,一定会与苦受、忧受时时相应,不是永远都与舍受相应的常住真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所以他所说觉知性、警觉性,都只是意识心的心所法,证明他仍然未断我见。

  复次,受心所能领纳大空与大乐,想心所取像了知大空与大乐,大空与大乐是意识心“受心所、想心所”的所行境界,受心所、想心所为第六识心王的心所法,落入我所中,尚不是第六识心王,又怎会是第八识的真如本觉性呢?能现观阿赖耶识真如性的七住位佛子,都不会认同“法王”的认知,更何况是诸佛!

  亲证阿赖耶识真心,能现观七转识、十八法界是虚妄无我,能现观阿赖耶识心体不生不灭,能现观阿赖耶识所显无漏无为的法性:无我性、清净性、真实性、如如性、涅槃性、无分别性、无生灭性、寂静性、无取舍性、无烦恼性、无执性,因此转舍七转识“依他起性”所起的“徧计所执性”,而转依阿赖耶识“圆成实性”,修除阿赖耶性(烦恼障),断我见、我执;修除异熟性(所知障),断尘沙无明惑,而得究竟解脱之大菩提果。

  4.密宗红教“法王”敦珠宁波车“开示”“大圆满的开示”:【要将心放在心的本来面目上,离开无明之造作,不落入能取所取,此时明空无执的“明觉”自然就呈现出来。就像虚空的云消失了,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明”的样子。这种离垢之明觉,即是大圆满之核心,也是三世诸佛之心要。……将心松弛下来,不起善恶取舍之分别心,进入没有希冀,没有疑虑之境,坦然而住,当下赤裸明空之明觉自然生起。……外界变化万千之现象,本自解脱,本不须刻意去修正。若将心置于明觉之原状,一切现象自然融入空性之中。但亦不可执住“无物去执”之心,因为此时仍是起一种限制之心态,仍是一种妄想。要超越境界,呈现出明空无执之明觉。】

  〈大圆满极尊心要〉:【阿 法身本净甚深明……即根本上师之比吗拉密扎;白色,鼻尖帜有无生之阿字……上师欢悦,化光融入眉间,入喜旋中,变为白色明点,中有阿字。】

  辨正:藏密一切“法王”错误认取意识自心之无取有舍为本来面目。虽似无取,其实有取,仍取诸五尘之法尘相及自心之心相;虽似有舍,实无舍,仍未舍弃意识喜好之领受。静坐澄心时,意根缘法尘净相,第八识流注明空之无表色种子及意识种子,出生意识去分别所生的明空“明觉”,这就是“自心取自心”的意识虚妄分别,这即是密宗大圆满法之核心,却落在我见中,与凡夫无异,怎会是三世诸佛之心要?触证第八识如来藏,现观祂从本就不分别六尘,对善恶美丑明暗从不取舍、从不分别,无时不刻都显示无我性、清净性、涅槃性,这是自始至终都不改变的,这才是三世诸佛之心要。

  5.藏密宁玛巴敦珠“法王”于《大幻化网导引法》‘且却’〔编案:藏文,义为立断〕“开示”:【即于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中间,显露赤裸之心。唯此一法,就是佛之意趣,亦可说为佛之秘密。……对外境所现之色相,明而空,空而明,明空不二,而明空双融。对内心所了别者,显而空,空而显,显空不二,而显空双融。于此中间,既无存留之心,若舍若取,两俱无有。于是而了别之心,是赤裸裸,光脱脱。明了之见,自性空而明显,以观照焉。是时之心,于过去未来现在,不起分别。于是此心,由本来之清净见,生起智慧,而从未发现之本来面目;因之而赤裸复现;如此就是本来面目矣。……由是应知妄念之生起与对治,均是妄念,不必断之。喻如水上写字,写与汩没,是同时者;妄念亦然,其生起与解脱同时也。盖妄念一起,即观察之,妄念无根,转瞬即灭,故起灭同时。】

  辨正:藏密一向认为一念不生或是离念灵知心,是 佛的无上密意,因此开示:“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中间,显露赤裸之心”,认为就是佛之意趣,亦可说为佛之秘密。但是 佛于经中从未如此开示,难道藏密的佛与显教的佛不一样?藏密祖师都不知、不证第八识如来藏,执取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之定境法尘,以其中的知觉心为实相心,这种以一念不生之定境作为禅悟,禅宗祖师斥为野狐,怎能掩蔽天下有智之人耳目?如果生灭性的妄心觉知心,入定就可转为真心,出定又转为妄心,那么这个真心就是变易心。醒来时祂出生了,眠熟、闷绝时就断灭不在了,这个真心就“有生有灭”,违背《心经》“不生不灭”的开示,这么简单的道理,都已被 佛大力破斥过了,怎能诬赖为“佛之意趣”?怎可说为“佛之秘密”呢?

  复次,妄念纷飞时,只要以意识之证自证分来觉照意识之自证分,其妄念相分自然消融,自然显现空明无念,呈现“了别之心,是赤裸裸,光脱脱。明了之见,自性空而明显,……妄念无根,转瞬即灭,故起灭同时”,这就是“反观观自性、反闻闻自性”的过程,都是意识心返观自己的过程与现象;此乃“自心取自心”,正是意识心,落在我见之中;藏密祖师对空性知见,一脉相传,如此肤浅,有何胜妙可言?竟然说是比显教佛的法义更胜妙,岂不是颠倒说法?

  6.玛尔巴上师大手印六不口诀:“不修不整不散乱,无寻无思住自然。”

  辨正:《大集经》云:“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八识规矩颂》云:“〔第八识〕性唯无覆、五徧行”,佛地前第八识空性心,不与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相应,故从不起“欲”修行,也从不起“欲”修整;从来不起念,所以也无“不散乱”之定相可得,也无“寻(觉)思(观)”之慧相可得;般若系列经典又称第八识为“无住心、不念心”,如《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祂从来无住,不是修定以后才变成无住;祂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不住有为,也不住无为;祂不住于善,也不住于恶;祂不住于定,也不住于乱;祂不住于自然,也不住于肉团心支打内,岂有住相可得?

  然而玛尔巴说的前念已断,后念不起,此时清楚明白、一念不生,正是意识对五尘的有觉有观境界──离念灵知心;且不说这个境界仍然与五尘相应──仍住于五尘中而非无所住;纵使他证得第二禅而入二禅的等至位中,不触五尘了,也仍然落在觉知心的法尘境界中,所以祂正是意识妄心,因祂存在时一直都与五别境相应,所以是生灭的意识心。祂与欲心所相应故,不愿舍离清楚明白,一念不生的境界;祂与胜解心所相应故,知此灵知心确实离念;祂与念心所相应故,知此灵知心于串习境不会忘失;与定心所相应故,意识心能专注于无念的定境;与慧心所相应故,离念灵知心于无念中仍可分别五尘及定境法尘。所以玛尔巴所证的真心显然仍是意识心,不是第八识如来藏,他仍然是未断我见的凡夫。

  无寻无思者即无寻无伺,寻伺者,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麤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二法业用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并用思之与慧,各一分为体。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可知寻伺是意识藉慧、思心所,寻求或伺察事理,初禅中寻伺可以现行,二禅未到地定中仍有伺现行,已断粗分别(寻)。二禅以上等至定境中,已无寻伺现行;虽离意识相应的计度、随念分别,没有表义名言;仍有自性分别、显境名言,可以清楚分别定境法尘,了了分明。第八识从不寻伺诸法,没有显境名言,也不分别自识所生的表义名言。

  7.大宝“法王”自生金刚之《大手印愿文》:【不为作意修观所垢病,亦离世间散乱缠绕风,无整安住于自然,愿得善巧护持修身义。……无贪著故大乐续不断,无执相故光明离遮障,超于意识任运无分别,愿无间修离勤之修持。】意思是:【以觉知心安住于不起观,亦不作意的情况中,自然的安住下来;并且不贪著于交合时的射精之乐,所以能长久安住于交合的乐触中,使乐触不中断;在这种乐触境界中安住而不执著射精时的极乐,即是无贪著、无执著相,如是使觉知心常住于一念不生的快乐清明境界中,就离开昏暗而无遮障了!这时不执著意识觉知心自己,任运的住在乐明境界中,不对以外的任何境界起分别。法王应该发愿如此不间断的修持“远离外法的分别”。】

  辨正:《八识规矩颂》云:“〔第六识〕三性三量通三境。……相应心所五十一”,第六识与定心所相应故,系心一处,就有定相可得,妄念纷飞,就有散乱相可得,故与定乱二法相应;与苦、乐受心所相应故,领纳顺境就生乐受,领纳逆境就生苦受;与明、暗色境相应故,意根触觉明现前、心光焕发的法尘境,意识觉知心就产生光明觉受,反之则生过暗觉受。第六识也能造作善恶无记等三性业行,与贪瞋痴相应,则造恶业;与无贪无瞋无痴相应,则造善业。密宗“法王”以第六意识修成双身法中的空、乐、明境界中的觉知心或离念灵知心,虽能暂伏烦恼,一念不生,仍须长时保任,相续生起无修、无整、空乐明、自然安住的影像。并且,这种密宗“法王”的境界,其实仍是贪、取、执著,并不是离贪、离取、离执著。

  只要境界风吹,意根之无明浪掀,猛利烦恼现前,空、乐、明觉知心或离念灵知心,立即失去空乐明、轻安的觉受,远离十一善心所,与贪、瞋等烦恼或失念、不正知、散乱等随烦恼相应,转为散乱烦恼心,因此《八识规矩颂》云:“〔第六识〕性、界、受三恒转易”。可见第六识随时随地会被境界烦恼风、无明业浪,改易祂的善恶无记性,转变祂的苦乐受,改变祂的定乱。这种体是无常,性不坚实的虚妄第六识,怎能立为真常的实相法?二乘学人都须断除“以意识心为实我”的我见,二乘无学须断除“以意识心为实我而误认空乐明、离念灵知心境界及一切境界为真我、我所”的我执,才能证有余依涅槃;也要灭尽十八界,才能入无余依涅槃,密宗“法王”沾沾自喜的乐明境界都必须舍弃,才是真正的解脱。二乘人尚且知道意根、意识的虚妄,大乘学人进一步要破参证悟第八识,否定意识心及意识相应的境界相,但是号称更胜于大乘的密宗,怎可执空乐明觉知心或离念灵知心等意识变相,作为空性实相心呢?

  8.帝洛巴开示《恒河大手印》:【本净妙心放光明,多劫轮回业障消。……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若无作求是行王,若无所住即证果。……欲达真实离心无为胜意趣,任运持心安住本明体,分别垢水自当返澄清,障修诸显亦各自寂隐,无取舍心光发而解脱。……行者初得觉受如瀑流,中如恒河畅流而闲缓,后如平水子母光明会。】

  敦珠金刚上师传授〈吉祥普巴金刚常修瑜伽汇聚心要〉说:【母子光明会:本尊咒后加渣吽阿 情器光消向自身融入,自亦如空云没光明界,且又觉醒双入幻手印,三门不坏具金刚甲胄。】

  辨正:《深密解脱经》云:“我说第一义者是过一切诸相境界,觉观是名诸相境界。”意为:“我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第一义,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识,祂无觉(寻)无观(伺),离六入分别,离一切相,离一切境界相,也没有光明相;若是有觉有观,都名为诸相境界,不是第一义。”第六意识具有能觉能观的分别性,只要是在生起时的一切境界中,都有六尘中的觉观,因此能够取著诸相,分别境界,从六入取诸光明相。敦珠上师讲的大手印境界,仍然落在意识中,所以不知道第一义谛离诸觉观,才会继续修持意识相应法。

  第八识如来藏,识体常恒不变异,所含藏七转识种子则变易无常;第八识本身离一切境界相,故阿罗汉入无余依涅槃,十方诸佛也找不到祂的异熟识所在(灭分段生死,阿赖耶识改名异熟识)。因此,本净妙心从不放光明,又怎会是明体?修行观想情器世间化光融入自身,自身化光成母光明,母光明融入法界子光明,成平水子母光明会,这只是意识“自心取自心”的虚妄执著。因为能入的母光明与所入的子光明,俱是意识妄心观想出来的境界相;不论观想的光明相有多么坚固,只要一针麻醉剂,意识断灭,立即昏迷,一切光明、觉受立即消失;因为能觉知的意识心必须有三个俱有依,才能在人间生起与存在:阿赖耶识、末那识、有根身。若无此三俱行,意识心则不能现起;是故病人被全身麻醉──有根身中五胜义根(大脑)受麻醉时,能觉知的意识心即告断灭。意识虽然断灭而昏迷了,其第八识仍分明显现,从不昏迷;这种实相境界,可被一切证悟菩萨现观。可知藏密祖师谈论真如本性,看来似乎只隔一层纱,其实永远都隔万重山;无论怎么舌灿莲花,写出了超过大藏经很多倍的密续,讲的第一义法都是隔鞋搔痒,怎么也搔不到痒处。

  9.《大乘要道密集》页388(新译〈大手印顿入要门〉):【一切善恶邪曲妄念,都莫思量离诸妄想,寂绝而住称顺本心。师曰:心不整则自明,水不动则自澄,……发生觉受有四谓乐空明知也,……诸修道人多分遣知,唯宗真空,吾不遣知为所宗尚,修道成佛皆非无知。】

  敦珠金刚上师传授《邬金药师修持简轨》说:“三时寻思不沾染,如是平常之所知,此乃药王之密意,从此体性至等引。”

  辨正:密乘教人任妄念起灭,知而不随,只要不被境界转,就能“止、作、任、灭”诸妄念烦恼,止息计度分别、随念分别,仅存自性分别;亦即没有寻伺心所的表意名言,仍有显境名言,对现前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敦珠“法王”〈且却〉中的“开示”:“如水上写字,写与汩没,是同时者;妄念亦然,其生起与解脱同时。”他认为:觉知心不被语言妄想所控制时,就成为解脱的涅槃境界了,这时的觉知心就是涅槃心了。他想说服大家信受的是:修道成佛皆非无知。这个想法并没有错,但是他的证境却严重的犯错;成佛时在人间仍然八识心王具足,所以意根与意识仍然有知;却另有一个第八识心的本觉,这个本觉心在因地就存在,不是成佛以后才出生;这个第八识心是离六尘觉知性的心,在因地的证悟是亲证这个第八识心,将来成佛时的第八无垢识,就是因地时的阿赖耶识,这样才是“因地心与果地觉相符、相契”。敦珠“法王”所谓的成佛时的真心知,却不是 佛说的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心,只是意识心,都是六尘中的知。但此知是意识的了别性,想心所、想蕴所摄,由第八识流注“乐空明知”境界的内相分种子,而为意识所了知。意识对六尘有知与不知二性,知就是想阴,不知就是无记。第八识无知亦无不知,第八识的知不在三界六尘中,第八识的知能了知第七识意根的作意、思心所,还有许多的知,但都是六尘以外的知,不是觉知心的知;祂也能如镜一般直心的映现与流注内相分种子,而为意识所了别,第八识真心从不了知自心所现的乐空明知觉受。所以敦珠所说的种种法,都落在意识境界中,因此说他是未断我见的人。

  谨从《护法与毁法》择录的禅宗公案为证:【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赵州问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赵州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赵州言下悟理。】

  南泉禅师开示说:“真正之道,不属于知及不知二边。有知是妄觉,不知则是无记。若是真正通达了不住在选择作意中的不拟不向之道,便犹如太虚空一般虚明豁朗,岂可强加是非于其上呢?”因此,意识一旦现起,则必有知;一旦灭谢,则必灭除知觉,落于无记。如人眠觉,意识现起,则堕于知觉一边;眠熟已,意识断灭,则堕于不知不觉一边;由是事实,所以南泉禅师云:“道不属知、不知。有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10.《仰兑》页59:“本来本体清净自性任运之光,具足身与智慧之明点明体,住于肉团宝内。”

  《静忿生起略轨》:“无生法界佛净土,无灭清净明点中。”

  辨正:藏密认为:中脉的肉团宝(支打),内有都帝;都帝上方有右脉缠绕中脉三圈,都帝下方有左脉缠绕中脉三圈,因此,如来藏本具的光明、智慧、无漏功德无法显现;都帝由三部分构成,中有种子字,上有月轮,下有日轮,如盒包围,微开一缝;如开缝太大,人会疯狂;如缝太密合,人则愚昧;其中的种子字就是本来清净之如来藏,具足智慧五光、明点明体。因此,藉修脉气明点方便,解开缠绕中脉的脉结,使气入中脉,能开显如来藏本具的光明、智慧、无漏功德,得到法身佛的证悟与解脱。再以得自母血的红菩提(红阿字),化为拙火,沿著中脉,猛烈烧脐、心、喉、顶四轮,分别得空、大空、胜空、最胜空等四空,烧至得自父精的顶轮白菩提(白杭字),融化白菩提,使降至顶喉心脐四轮,分别得初、胜、极、俱生欢喜等四喜,得到大乐报身佛的空乐无二;这是不经贪道,不修双身法的脉气明点修法,是藏密祖师从印度教学得脉气明点法及完整的双身法,取代释迦牟尼佛的三乘正法,使正法在印度迅速灭绝,藏密四大派都误执此法能即身成佛。

  释迦牟尼佛成佛前,证得非想非非想定,经六年苦行,仍无法明心见性,最后放弃无意义的苦行,沐浴及食用乳糜以后,不苦不乐而坐在菩提树下,初夜以手按地时明心开悟,夜后分又目睹明星而见性成佛。世尊即身成佛前,直至明心见性时所修,都与藏密传授的脉气、明点、双身法门无关;乃至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 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迦叶悟入,所以心领神会而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于是以心传心的禅宗开始在人间弘传,藏密祖师号称是最上乘法,他们修习从印度教学得的无上脉气明点法及完整的双身法,证得光明大手印、第四喜的乐空光明“报身佛”境界以后,却仍参不透“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公案,仍旧不知付嘱迦叶“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的真实义,因此诺那上师称禅宗为“大密宗”。所以“最胜妙”而且“远超过”显教的密宗,其实连他们视为基本修证的显教见道位的智慧都还没有生起,都无法臆测显宗见道的贤位菩萨般若智慧;他们如此的无智,都肇因藏密一向在意识的有为、有所得法上用心,希冀意识心转成光明、四空、四喜、虹光、金刚练,想转变意识成为真实常住的不坏心,因此无法与真心如来藏相应,也无法与离境界的般若本无所得法相应。世尊在《金刚经》明白开示:“若以色见我〔我是指真我实相心如来藏〕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心如来藏、法身如来〕。”末学敬劝密宗一切人,赶快离开密宗的意识境界法,回归显教中求证真正的如来藏,因为身中的明点……等法,都不是如来藏;在显教中证得真正的如来藏以后,才能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

  11.《仰兑》页57:【依六光修妥噶:肉团心〔知打内有五种光明,放出则为肉团心光〕光宝内,则显现本来清净之光明心要,具足五种清净之明,即是本来依怙之不动光也。本来清寂自性任运,且住于遍满大悲譬如瓶内之灯,其明体自光外显,如窗孔道之白柔脉光,噶底〔梵穴至心脏〕水晶管相贯,而传至远通水光,从眼根出外界虚空,其虚空空寂如镜,故有显现之分位,而内界清净光之本面,初出眉间显出,现遍之青色光,由是次第增长,如虹霓之五色光轮,具细明点,其中显现明点空光,视如池中投石,波纹荡漾。此后显现红圆明点,其中能观之心,即明体金刚练,如马尾结,或如珍珠鬘,或如花鬘……。】

  辨正:纵使能够修成眉间显出的明体金刚炼,仍是意识心的所取境,亦是能观之“意识心我”所观所缘的“我所”,明体金刚炼是眼根缘虚空色、意根缘定境法尘后,由第八识出生、为意识心所了别的内相分影像,因此明体金刚炼是所观之境,不是能观之心;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实相法,有生有灭故,是意识境界相故。复次,所观的明体金刚炼,非即虚空显、非离虚空显,非即眼根显,非离眼根显,是自眼识、意识、意根久熏习力,而由第八识所现的内相分,在眠熟等五位中,即不现前;是常常断灭之法,不是常住法,故是虚妄法。定中所现的所生色、出现的光明及见一切色像境界,不能有真实受用;譬如定中观想所见的美女,不能娶为妻;定中观想所现的珍宝,不能聚为财富;唯是内相分所成之法处所摄色尔,非有实质色身或光相之能为他人所见也。

  《大乘显识经》云:【识界〔第八识〕亦尔,无色、无形、无光明显现,以因缘故显示种种功用殊异。……身之机关,以识之力作诸事业。 ……识在于身,如闇之体,视不可见、不可执持,如母怀子,不能自知是男是女……,识之自性,遍入诸处,不为诸处之所污染,六根、六境、五烦恼阴,识遍止之,不为其染。】佛于此经开示第八识本心体性:无色、无形、无光明显现,六根六境五烦恼阴、十八界,识遍止之,不为其染。藏密开示其所谓的真实本心都是意识心境界:五色、具乐相、五光显现之明体、可见、可觉受、住于肉团心“知打”内。佛的开示,与密宗有“第二佛”之称的莲华生“大士”,所开示之空性心迥然不同,莲花生一向都落在意识心中,都在意识境界上用心,学佛人应该静心思惟:是要依止具足了知八识的释迦牟尼佛经典开示呢?还是依止只知六识的莲华生的开示呢?又《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五祖弘忍告诉惠能大师云:“不识本心〔第八识〕,学法无益”,有智者,请深思、抉择。

  12.《仰兑》页61:【即此光明无垢,能显身之所依,故为大圆镜智;即彼无分别,故为平等性智;即彼不寻任运成就,故为成所作智;即彼无分别,故为平等性智;彼等本来性空,故为法界体性智。于彼明明朗朗,为所修,谓之道。此究竟时所显一切,悉为光所显,故为果。】

  辨正:大乘别教菩萨,随善知识修习了义法及参禅知见,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参禅,一念慧相应,得“真见道”明心,般若正观现在前时,找到万法根源的“第八识如来藏”,证得法界体性智(根本无分别智、总相智),能以中道般若慧现观第八识的空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并现起下品少分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能以慧眼随时观察:自己及一切众生,都本有分明显现的第八识;六根、六尘、六识,都以第八识为根源而出生,是虚妄所生法,由此断三缚结,入不退转位的第七住位,得菩萨初果,得此无生忍见地以后,亦不需如密宗的意识相应的境界相那样的时时保任。从此入内门熏修,随善知识修一切种智,并勤看话头,一念慧相应,清楚眼见“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的佛性,入十住位,得菩萨二果,于烦恼现行已转趋淡薄,现起下品多分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能现观自己及一切众生,其分明显现的佛性──第八识如来藏的有性。继续修学经十行、十回向位,熏修别相智,达于“见道通达位”而登初地入地心,从此入修道位,并现起下品满分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能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得初分道种智。于八地现起中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断烦恼障现行;最后身等觉菩萨坐金刚座,明心见道,顿现大圆镜智,见性成佛时圆具上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得成所作智,永无止境利乐众生。故《八识规矩颂》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从上述修道次第可知,四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都以触证第八识如来藏所得的“法界体性智”为根本,才能由下品、中品发起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成佛时才能四智圆明。这五智并不是一时就发起具足,也不可能未明心见道,就能够从空乐明意识心发起五智。藏密祖师善于移花接木,将本质生灭虚妄的灵知心,冠上庄严的佛学名相,装饰得富丽堂皇,误导速求成佛的虔诚佛弟子,使可修可证的三乘妙法,被高推为无上的藏密和平地取代,慢慢地消灭三乘菩提,有智之佛子怎能不痛心疾首,而立刻回头呢?

  13.《仰兑》页87(贡噶上师命译之噶马第五代让蒋多吉口诀):【希求三世诸佛之密意,须知法身大手印,名称甚多,无非说自己之心。若不知自心体性,而能不起妄念,自云我的心,我的心者,极其难也。当知尽其所显,即是明体。生死涅槃一切法,无有能超过于此明体者;此为经律论三部精华,于彼若能受持,毫无可修,但当凝然,定于本明上而已矣。如此是大手印耶?非大手印耶?决无用疑。是好耶?是不好耶?亦不用管。彼妄念分别如云堆聚,不可随之,就此凝然之本明上而定,宽坦以住。从此无用修持,如是数数修习,于后时分中,认识妄念分别,任运通达,而离根依一切贪著,本然解脱于一刹那,拔除无余习气,即此名佛。以一刹那现差别智,此为大手印,最精要语;诸妙上师,已成就后之微妙口诀。此外更无有他,可断言也。】

  辨正:阿罗汉灭尽五蕴、七转识、十八界,入无余依涅槃,住于涅槃本际──第八识,而不落入断灭,这个涅槃本际,也是 佛所开示实相无相的涅槃妙心,实相离一切相,没有光明相可得。第八识是一切法的依处,祂甚深微细,体性非断非常(识体无始以来一类相续恒转,故非断;所藏种子生灭无常,故非常)、非有生灭非无生灭(识体从本不生不灭,所生七转识种子不停流注生灭)、非有作用非无作用(识体恒显示“无漏无为性”如无我性、清净性,像美丽从花而显,无有作用;但有“无漏无为及有漏有为性”于三界五蕴中运为,故非无作用),因此 佛于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六祖惠能大师云:“惠能无技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恁么长。”断百思想,使一念不生,是在修定,不是修慧。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触证第八识,发起证空性的根本无分别智,现观蕴、界、入及无量烦恼、功德都依第八识才能生、才能显。第八识如来藏是法界因、为法界根源,离开第八识就无世间、出世间诸法可言。如密宗尽其所显的明体、明点,其实就是:“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和与此相应故的心所法,共同运作所显现的内相分影像──法处所摄色”,只是如来藏所显示出来的内相分,都一样没有真实体性,藏密执此等生灭无实的法,作为三世诸佛之密意,岂不三世佛怨?

  14.敦珠“法王”“开示”仪轨修持次第导引,从凡夫至成本尊之观想次第:【(1)“加行”归依(为外凡夫位)发菩提心(为内凡夫位)。(2)“正行”修本尊:观空咒(阿罗汉位)、成本尊、召请融入、诵本尊咒上供下施(菩萨位之妙有)、收摄并定于如虚空性中平等住(菩萨位之真空)。出定转成如幻本尊身,显空如幻,行住坐卧,不离此想为要(知本来是佛)。(3)“后行”回向偈、吉祥颂。】

  辨正:小乘人修道次第,是从断我见一直到断我执,最后断除四住地烦恼,断尽思惑,证阿罗汉果,得尽智,得无生智,即所谓“我身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仪轨修持至诵观空咒,欲凭不可思议的咒力加持,顿证阿罗汉果,而没有正确断我见、我执的观行,是无法达成的。如葛印卡老师传授内观禅: 【“精勤觉知、彻知无常、保持平等心”,即观察对身体所产生的苦(乐)受,不生起瞋厌(贪爱)的习气反应,而保持平等心,则苦(乐)受会因生灭无常的体性,而渐渐分解、消失,如此不断地精勤觉知,可拔除累积深藏的瞋(贪)种子,使烦恼渐趋淡薄。】观察“内观禅”其观行,在“我所”的苦(乐)受上用心,虽能令人于历缘对境时,暂伏瞋厌(贪爱)的习气反应,但由于执能精勤觉知的“意识我”为实,终究无法断我见。然较之藏密,仍更胜一筹,因藏密双执“觉知心我”及“我所”的空乐明为实,不是只执觉知心我。

  “自己观成本尊(守三昧耶戒成就的誓句尊,由第六意识观成)、从种子字(三摩地尊,即第八识)放光至色究竟天,召请智慧尊(即第七识末那)融入自尊。”此理不成,藏密将第六七八识融入仪轨分别配合誓句尊、智慧尊、三摩地尊,然而以唯识种智观之,六七八识是真妄心和合似一的运作,第七识末那不能离五蕴身而独存,第七识性恒审思量,是处处作主,时时作主的思量心,恒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如何能另执于色究竟天的智慧尊为我呢?被召请融入的智慧尊,及种子字三摩地尊亦只是意识观想所成,若色究竟天的智慧尊真能融入自身,真能“二真如融合成一真如”,使自心不再对所观本尊起“非真实本尊”之分别,就违背《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开示,因违教悖理故。

  ‘收摄并定于如虚空性中平等住’,如敦珠金刚上师传授简轨“收摄”之通则:【随观一切所显,器收入情,情收入尊,身收入种子字,种子字次第融入那打(细如毛),那打无缘,定如虚空性中,平等住上。】修仪轨由妙有收摄入真空,这如虚空性中平等住的真空,不是二空(人我空、法我空)所显的真如,这是自心现量所显的定境幽闲法尘境界。由于“染污末那意”以无始虚妄熏习力故,恒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时时作主,处处作主,不肯令自我消失,不断起作意、思心所令第八识不断流注内六根、外五尘相分种子;末那不断地藉五根触外五尘,令第八识生五尘内相分、法尘种子及前六识起诸分别,染污末那意执前六识的分别为“我所有”,于中生起我见、我爱、我慢、我痴。事实上,七转识从未接触外五尘,七转识一向只缘第八识所变现的六尘内相分,第八识所生的见分,执取第八识所生的相分,只是自心现量,那里有真实的外境可取、可执呢?可知能入真空之心是妄,所入虚空性中平等住之定境幽闲法尘境界亦是妄,怎能与无定相、无智亦无得的般若空性心相应呢?

  第三节 我见就是执“色我、心我”为实

  我见即是见惑(五利使)的根本,解脱果的修证,必须修断见惑及思惑,乃证阿罗汉果;解脱道初果,必须于三界中修断三缚结,乃证须陀洹果。二乘法中说三缚结就是见惑,包含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我见就是执“色我、心我”为真实不灭,不知“五根身之色我”缘生缘灭,不知“意识心我”亦缘生缘灭,非有恒常不变的体性,(意识)不能往来三世,众生执此见轮转生死。欲断我见,须于三界五蕴中现观“色我、心我”缘生缘灭,本性是空,以此能断我见,此为二乘初果人之断我见。大乘初果菩萨则于三界五蕴中,依大乘禅参禅,觅得第八识,亲证如来藏,以第八识如来藏体性,现观六根、六尘、六识都由第八识所出生,第八识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万法”的根源,胜解“六识、意根末那”七界为“我”为“能取”、“五身根、六尘”十一界为“我所”为“所取”,确知“色我、心我”缘生缘灭,确知“我、我所”都是十八界中虚妄世间法,因此而断我见。我见断矣,疑见、戒禁取见随断,是名三缚结断。我见断矣,边见、邪见、疑见、戒禁取见随断,是名五利使恶见断,此乃断见惑。欲断思惑,二乘人须断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大乘人须断我执,须历缘对境中断除根本烦恼(五钝使)──贪、瞋、痴、慢、疑。若我见未断,终不能证须陀洹果,终不能于历缘对境中断我执,终不能于佛菩提道开悟明心。

  如《大般涅槃经》卷36:“断三结名须陀洹,一者我见,二者非因见因,三者疑网。”因此解脱道的原理,一定是以断我见为基础,最后断我执,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所谓的我见,是指将觉知心误认为常住不坏的我;断我见,就是不再认为觉知心是常住不坏的真我。所以,想要证初果须陀洹的人,必须观察七转识的虚妄不实,直到确认无疑为止。如果企图保持觉知心,想要借著修除觉知心的执著性,认定觉知心所执著的种种我所虚妄,却不肯认定觉知心虚妄,也不能现观觉知心的虚妄,误以觉知心是常而不坏心,想要以这个觉知心进入无余涅槃中永远存在,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未断我见的凡夫。

  第四节 执空乐明觉知心为空性心就是我见

  空、乐、明的觉知心函盖密宗的离念灵知心、灵明觉知心、自性空、一切法空、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之一念不生、无分别平等住、明体、明点、心气无二、母子光明会、明空无二心、显空无二心、乐空无二心、空悲无二心、本尊观坚固明显、拙火升起、气入中脉所现无云晴空、上师化光融入自身心意成无二、颇哇、金刚炼中现诸佛……等。密宗祖师认为能证得无执的空乐明觉知心或是契入上述的其中一个境界,就是证空性、得诸佛密意,也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了义体性。这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误把冯京当马凉,因为全都与第一义谛毫不相干,只能说这些都是第八识所生法──粗细意识心及其变相,须依第七识、五根、法尘为俱有依才能出生,佛于《杂阿含经》卷九,第二三八经开示:“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最极细之定心亦是有为的生灭法,藏密则将意识妄心执为不生不灭的真实法,妄想意识觉知心能往来三世,落入“我──空乐明觉知心”与“我所──明体、明点”之二取分别中,这正是密宗众生枉受生死、六道轮回的根源──我见。我见若不断除,绝对无法证得解脱果的初分(须陀洹),更遑论能证得佛菩提道的开悟明心,有智者请如理思惟。

  第五节 修行之首要在断我见

  意识觉知心与离见闻觉知之第八识,须同时同处于三界万法中并行运作,故《杂阿含经》:【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识不是我〔我即是不生不灭的第八识〕,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圣弟子于此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观,于诸世间无所摄受、无摄受者则无所著,无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于经文中明白开示:意识是五蕴中识蕴六识之一,由第八识所生,是真心的功德体性之一(故不异我),纵使未来修成非非想定最极细心一念不生,仍旧是妄心,因为一切粗细意识永远都是意法为缘而出生的虚妄法,不可能转为真常不坏心(故不是我),意识不在真心之中,真心亦不在意识之中(故不相在)。前五识、意根、其余四蕴亦复如是,五蕴十八界法都与第八识真我不即不离,如是正观,于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的观行中双印能取(意识、意根)所取(六尘境)空,永远不认意识意根为常住不坏的真实我,因而断除我见,进而断尽对五阴自我的全部执著,也断除六尘境的爱著以断我所执。

  修解脱道及菩提道的过程中,永不弃舍意识觉知心,须以意识觉知心为工具,了达染污意根恒外执“意识对六尘之分别性”及内执“第八识体性”为我所,是名我执。但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证实意识觉知心及意根等二个心的虚妄性,才会了知自我是虚假的,了知意识是必灭的,了知意根是可灭的。必须现观意识意根于境界相有生灭、得失、苦乐、爱恶、取舍之虚妄性,永远是妄心,不会因历缘对境时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妄念不起,就转变为真常不坏心;因为语言文字名言不生时,意识种子流注仍生灭相续(非藏识之自心流注)即是意识生;意识种子流注断即是意识灭,意识灭了,显境名言随之而灭,不再能了知一切境界,所以意识有生有灭,就是无常法。密宗──包括应成派中观师印顺、昭慧等人──都完全不知这个真理,把缘起法的意识粗心、意识细心误认作常住心;如是无常计常,即是佛斥之常见外道。意识意根了知自我不实,就是断我见的人;从此不再有三缚结存在,依此起修,进断我所执与我执,不落入意识意根自我执著之妄执境界,染污的意识意根就能渐转为清净的意识意根,这就是二乘人所修的解脱道。大乘别教菩萨断了我见、三缚结以后,进而寻觅离见闻觉知之第八识,以意识觉知心于种种境界中作观行时,双观“意识意根具二取分别性”而舍离之,又进而证取第八识如来藏,观察“第八识心性恒住中道、无我、无分别、寂灭、无执取、常住法界不灭等无量功德性”,而转依此真心体性安住;不断以真如熏习妄心,如此观行而断我见及我执,并渐渐转依真如,以了知第八识含藏所有种子,以断尘沙无明惑,具足一切种智。

  第六节 颇哇及中阴文武百尊法是悖理违教之虚妄法

  藏密行者想要透过金刚诵、宝瓶气观修,解开都帝上下脉结,使气入中脉,开显无云晴空、心气无二,如福德法幢上师开示深密口诀:【修拙火的方法,历代上师都不明示,以免被认为那么简单,一定要慢慢修,渐渐体会。就好像门不开、窗不开,风就没办法进来,一定要将脉结打开,拙火才能升起,心气才能无二,此法要慢慢地修,自然水到渠成,修完宝瓶气、金刚诵,应观拙火上升!】就算真能拙火升起,心气无二,发起神通,也不是宗门的明心开悟,也找不到第八识,依旧是落在意识心上,想要在阎王爷的利钩索命时,自行颇哇〔编案:迁识〕往生无量光佛刹土,终究不抵死神,因《八识规矩颂》明白开示:“〔第八识〕去后来先作主公”,意为:“若于死位,前六识先断灭,第七、八识最后舍身而去;若于生位,第八识最先来执持羯罗蓝(受精卵)”,第七识随第八识住胎。而修迁识法必须借重意识,故未到正死位,无法以意识心迁移第八识,因为被迁的第八识是最后离身的识,而能迁第八识的第六识已在正死位中断灭了!怎能迁移第八识心?意识一定在所迁的第八识离身前就已先断灭故,那么第六意识先断灭而不在了,又怎能迁最后离身的第八识呢?密宗“法王、活佛”、格西们,若肯细心思惟,就会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只能说迁识法是密宗祖师无明无知而产生的妄想罢了!等到进入正死位时,五胜义根已坏,意根不能缘色身中的一切法尘,意识心就不能现起;意根既无法在法尘中运作,也不能促使第八识现起意识觉知心了,终亦无法迁移第八识,那么密宗传授的迁识法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绝对不可能实行,所以是虚妄想,只能用来骗骗智慧不够的人。

  最后,已过正死位时,第八识已自动离身而出生中阴身了,这时意识已在中阴身里被动的出生了!所以意识觉知心,连迁移第八识离开色身的能力都没有,何况能从色身中直接迁移第八识到别的佛国世界?在中阴身里的情况也和死亡过程中在色身中的状况一样,也是入胎时意识先灭了,然后才能使第八识住胎的;住胎以后,此世的意识永灭,永远都不会再出现;必须等到胎中的受精卵成长到粗具五色根时,才会有非常昧略、功用极差的意识觉知心偶然出生一下,随即又眠熟不现,那时新一世的意识的分别性、了知性是极差的,也是非常无知的,只能偶然出现一下,不懂得那个子宫世界的狭小,所以都不觉得闷,随即又眠熟了!这样的意识又能迁什么识呢?而且这个新意识,是依来世的五色根作缘而生起的,已不是依此世的五色根作缘而生起的此世意识了,祂已是来世全新的意识觉知心,已不是此世的意识了!所以出生后都记不得往世的事情了!

  往生佛国时的状况也一样,当佛弟子被其它净土佛世界的佛陀接引过去时,一定是在中阴身境界中被接引的,所以都必须经过被动性的转入中阴身,由意根促使第八识在中阴身出生,当然死前无法迁识成功。当他们临到正死位前,意识再怎么观想第八识,所观的第八识终究不是真正的第八识;他们再怎么观想第八识被迁移,也是无法使第八识离开色身的;因为密宗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第八识在何处,又如何能观想第八识心?而他们说的第八识如来藏,并不是第八识如来藏,而是以观想成功的明点(或称明体)作为第八识;纵使观想成功,也只是把这个虚拟的第八识迁移到意识心想象中的佛国去,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佛国,观想所迁的第八识也不是真正的第八识,那他们作迁识法的观想又有什么意义?都只是他们痴心妄想出来的虚妄想而已。

  当他们死时不得不渐次转入中阴身境界,感应到某佛来接引时,其实是靠佛的接引而往生的,不是靠自己观想而往生佛国的(假使他们能舍弃密宗的邪见而往生。若不弃舍邪见,往生都将是夜叉化现的“佛菩萨”来接引到夜叉的世界去)。那时,一到佛国,初入莲花中时,也是意识随灭而不在了!只剩下意根与第八识如来藏,那时是由如来藏执持莲花而存在,稍后再出生时的意识觉知心,已经是依莲花色为缘而新出生的意识觉知心了。在这种过程中,都是由于意识的趣向及执取的心性,感应诸佛的接引而往生,不是意识心自己观想成功的;而意识心在舍离色身转入中阴身,以及在入胎或往生佛国的全部过程中,丝毫都没有迁移第八识的能力,都只是被动性的随著演变而已。所有的密宗法王、活佛们都如此,格西们就更不用谈了!所以密宗的迁识法,其实是千年以来的法界大妄想,是千年来的一大骗局:密宗祖师都被最早期的祖师骗了!然后又转过来无意的欺骗了后代所有的密宗祖师们!

  最惨的是:密宗祖师们向往乌金净土,往生乌金净土后的世界其实正是夜叉、罗刹的世界,因为乌金净土其实就是夜叉、罗刹所住的世界。欢喜的被夜叉化现的佛接引而往生过去,从此以后与他们为伍,共成眷属而每天合修双身法,因为他们非常贪淫,而往生的密宗行者也很向往双身法的淫乐境界,所以乐得每天合修双身法,双方的关系更加的紧密;以后纵使发觉不对而想要离开时,已经无法离开了!必须等到寿尽时,才能离开的;但是那些夜叉、罗刹等眷属们,愿意让他离开吗?在那里寿尽时,夜叉们还是会设法极力的绊住密宗行者,以后就只好许多劫中都当他们的淫乐眷属了!想要再修学佛法就没什么希望了!所以,密宗的迁识法,不论是在教证或理证上都不可能成立的,只是痴心妄想。

  何况依照敦珠“法王”传授〈深密空行心要抛斡教训无修佛甚深善道〉抛斡仪轨:【……心中了悟精华明点显……向无量光佛心中射上……〔射上并融入无量光佛心中〕心中自性明点融一味……】,所迁是“精华明点”,乃是意识修练中脉明点法门,从下体中提升精气再配合观想自识内相分所观成的明点,并不是去后来先作主公最后离身的“第八识”,那么密宗观想迁出这个意识心中想象出来的明点,又有何作用?根本就没有迁到持身识如来藏!复次,《瑜伽师地论》卷一云:【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当知圣教开示:“除了造大恶业者,不经过中阴身境界而直接堕入地狱中,或者证得四空定的人直接进入四空天中,不经过中阴身;其余的人都必须经过中阴身阶段,而第八识唯从心处舍身”,藏密修颇哇法,却想迁第八识从顶门射出,而且他们想象射出的也不是第八识,只是想象出来的明体、明点而已,只是意识心想象而成的内相分境界,不是第八识,所以他们的迁识法乃悖理违教之虚妄法。

  若认为平时修‘静忿生起略轨’,中阴身见寂静尊、忿怒尊共一百一十一尊,应有把握于中阴身成就;但若加以检查,所见诸尊乃内相分所成,不离妄心所变现,若执著“自心真如能变成一百一十一个尊寂静尊、忿怒尊,而观想所成的诸尊都是真如”,那就如同误执抛斡能令“二真如合为一真如”,俱皆违背佛对真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开示。密宗所有大师们又以我见未断故,未得解脱初果,于中阴身没,只能随业投生六趣,入母胎时意识永断,前世努力所修的种种“佛法”又都只是密宗的妄想法,那时都只能付诸东流、唐捐其功而不能利益来世的自己,不能使自己生于善法中;甚至因为常常劝人修学密宗,如是以外道法取代正法的恶业缘故,成就破法恶业,下堕三涂,丝毫都不能利益自己。而且,来世是全新的意识,由于前世熏习密宗邪知见的缘故,来世种子现行时,也将不乐修习了义正法。所以修学密宗的邪法一定会在未来世障碍自己的佛道修行,不断的重新投入密宗的邪法中,所修的法对解脱、对佛菩提道,都是徒劳无功。

  第七节 藏密三昧耶戒是戒禁取见

  要知道第八识从不分别六尘境,从不与善恶相应,故无戒可守,不需持戒;其所生七转识妄心才须要守戒律、防恶修善。菩萨明心后转依第八识,现观七转识虚妄而断我见,从此摄心为戒,以道共戒自持,故断舍与防恶修善无关的非戒──断戒禁取见。戒禁取见,于论典中诸多开示,如《瑜伽师地论》卷五八云:【谓所受持随顺见取、见取眷属、见取随法,若戒若禁,于所受持诸戒禁中妄计为上、为胜、为妙,威势执取,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妄,由此戒禁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戒禁取。】《俱舍论》云:【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大智度论》说:【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罗刹鬼戒、哑戒、聋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赞,唐苦无善报。】总之,外道取牛戒(见牛吃草,死后升天,故妄计吃草为升天因)、狗戒、水戒(见鱼死后升天,故妄计每日浸水若干时间可解脱人间生死)、裸戒……等非理之苦行而思为清净之因,为生天之因,为解脱之道,这都是非因计因,迷取非理之戒禁邪见也。佛制:佛门大乘法中四众弟子均应依自己身分受戒,譬如出家僧众应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出家尼众应受式叉摩那戒、沙弥尼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在家二众应受五戒、十善、八关斋戒(从比丘(尼)受,一日一夜持)、菩萨戒。应受之戒律俱载于经典中。

  《楞严经》卷六云:【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成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佛教声闻、菩萨弟子应离欲断淫,才能断欲界最粗重束缚──男女爱,得四禅八定,因色界定必须断淫才能发起。若耽著淫触之乐,执为“我”──能觉知淫乐之意识我、“我所”──所觉受之淫乐,终究不能断我见,更不能断我执,佛说将永堕三恶道而无出期。因此,出家众须断淫,在家众须断邪淫。

  三世诸佛都是受持菩萨戒,以证悟第八识如来藏,证一切种智而成佛。藏密所制三昧耶戒,包括“十四根本堕、八支粗罪、五方佛三昧耶戒、阿阇黎戒、根本与支分三昧耶戒”,除散见于密宗古时祖师所造的密续以外,显教经论中俱不可见;密宗祖师施设密宗独有的三昧耶戒(金刚戒……等),目的是为修双身法的合理化找借口;双身法是藏密师法于印度教之邪法,将欲界缠缚最深重之淫爱烦恼,经由保持不泄精的交合长久所生之俱生欢喜大乐融入自以为是的大空,成为空乐无二之大乐“智慧”身,证得密宗自设的十三地,视此果位证量超过显教诸佛,而妄想建立为即身成佛之无上妙法。但空乐无二只不过是意识心相应的受心所、想心所境界,只是藉意识的五别境心所法的作用所领纳与了别的自识内相分,与第八识的证悟毫无交涉,所以与佛菩提道的修行完全无关。甚至共修双身法“集聚轮时”时,上师与众多弟子于双身佛像前集体杂交,再以“八支粗罪”严戒,禁止“起斗诤”争风吃醋。这种作法,违背《菩萨优婆塞戒经》开示:【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及违背《地藏菩萨本愿经》开示:【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所以密宗实在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

  藏密祖师无力证悟第八识如来藏,竟将淫触所生四喜──俱生欢喜,保持空乐无二觉受长久不失,视为证得报身佛。空乐无二的觉受,不外乎身识“触”以及意识“受”相应的色法及心所有法,不离“我所”执著,如此知见连我见都无力断除,还奢言能成就“大乐”“智慧”身的报身佛果,实为大妄语。因绝不可能有两尊佛会合抱在一起交合行淫;而报身佛也都没有男身或女身,都是中性身,又怎能合抱而两根交合、引生淫乐?也不可能把得自父精母血的红白二种“菩提心”,藉由观想而转变成合抱的两尊佛;密宗这意思是否说每一个人身中都有二个菩提心、有两个真如心?那可真是荒唐! 违教又悖理。若说只有一个菩提心、真实心,又怎能说人人身中都有红菩提心与白菩提心?那就不可能有红白两个菩提心了!假使说人人都只有一个菩提心,但若自身一真如可以变成双身二真如,又违背真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经中开示了。

  复次,菩萨戒是菩萨从初发心直至成佛,都应受持之学处;清净持守,自然道业增长。若按藏密诸三昧耶戒,实修极重邪淫的修双身法,必堕无间地狱;可见受持藏密诸三昧耶戒,无益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修持,因此双身法悖理又违教,违理又犯特重戒,千万不要以喇嘛身、女上师之身,藉双身法来玷污了比丘尼与比丘僧;所以,依此悖理违教的邪知邪见邪法而施设的藏密三昧耶戒,本质正是密宗祖师在未断我见、未断戒禁取见的情形下,被贪淫的夜叉化现假佛身而假藉佛的名义教授的虚妄法,正是妄想施设的戒法,不离戒禁取见,都与解脱及佛法的修证无关,有智者绝不可信受。

  第八节 结语

  外表金碧辉煌的藏密知见与行门,经过检验,证实都是落入意识心中,都在生灭的有为法上用心,从来不知不证出世间法的第八识如来藏,实在是心外求法的外道邪法,本质无异外表镀金的污朽物,却笼罩了千年来无知的众生,高推为即身成佛的无上大法。可怜众生被藏密妄想施设而其实并不存在的金刚地狱罪、三昧耶戒罪吓唬,不敢也无力简择:所学密法知见是否符合 世尊“四依”的开示?盲目颠倒的遵从,一味的依人不依法(上师开示照单全收,世尊开示诸经仅供参考)、依语不依义(依所闻师语而修,不依佛诠释之真义)、依识不依智(落入意识心分别,不依般若智观察)、依不了义法不依了义法(依明觉心、空乐心等戏论法,不依如来藏真实义)。要知第八识如来藏是不共外道、二乘的菩萨根本大法,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开示的菩萨根本大论──《瑜伽师地论》,畅演如来藏一切种智要义,并于所制《瑜伽菩萨戒本》,订有上缠犯戒的他胜罪:【谓若猛利烦恼生,即能毁坏一切戒,当知其罪有四种,佛密意说等他胜。……背舍大乘菩萨藏,爱乐宣示相似法。】并于违犯罪:“憎背毁谤菩萨藏”,都严戒“背舍或毁谤第八识如来藏之菩萨藏根本大法、及宣说执空乐明觉知心为空性心等相似法”,违背如来藏、憎恶如来藏、舍弃如来藏、毁谤菩萨藏、乐著而弘扬空乐明觉知心,都是违犯菩萨戒的波罗夷罪,也是谤佛、谤法的地狱重罪,如《楞伽经》云:“谤菩萨藏者,作是语已,善根悉断”,成为一阐提人。有智者应速舍离执空乐明觉知心为空性心之藏密邪法,回归三世诸佛所护念的第八识如来藏正法。

Shixiang摘编自internet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