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和医院

老姚的朋友晓忠,昨天写了一篇散文,老姚欣赏他的文笔,不像我,只有观点没有文采,差距。

三十年前我的母亲在协和医院走的,那时拿到绿卡后马上回国,下了飞机直奔协和医院。母亲住在旧楼住院部,记忆中是4-5个病人一间大房。室内飘着淡淡的来苏水味,旁边还有夜间陪床的。巡房女医生年轻漂亮,当时担心她的医术,脸蛋能治病?

我给朋友的这篇散文起了一个名字:【协和医院】

老父亲晚年基本是在协和渡过的,他的病历好像一部长篇小说。其厚度和气势与《战争与和平》精装本有一比。打开一看,能给你一个震撼。图文并茂,犹如印刷版的教科书。笔迹有的刚劲,有的隽秀,无论行书,还是楷书,令人爱不释手。让你觉得,协和的医生个个都有一笔好字!手术图解全部手绘,无一笔偏差,就和手术刀一样精准。又让你觉得,协和的医生都上过素描课。一次吴蔚然院长查房,来到病榻前,和主治医师——其实是两位年轻的女医生——毕业于武汉同济——交谈情况,全程英文对白!再让你觉得,协和的医生个个深不可测!

再有一次,一位外地老汉做冠状动脉导入手术。主导医生——一位年轻小伙子,冲出来对家属说,病人病情如何如何,必须安放支架,需要家属签字。一家人七嘴八舌议而不决。医生厉声喝道:别的事你们去吵,现在必须签字,签也得签,不签也得签,我得让老人活下去!

病人要是落在这样的医生手里,死活都无所谓了!

回想起来,协和培养的人才,真是国家民生的宝贝。

可惜,协和太少,前有古人,后无来者。

那些年月,进出协和医院已成了一种日常生活。当时病房在协和老楼。虽然人来人往,但里里外外,不但一尘不染,而且从楼梯到墙壁,全都光可鉴人。既有每天每时精心的清扫擦拭,又有岁月的洗礼。仔细看看,早在协和建造的时候,就已经把输氧管道从氧气中心通到每个病床前。黄铜材质的粗细输氧管道,已经擦出黄铜的本色,暗黄的光泽,同样散射着岁月的沧桑。

是啊,协和还是太少,前有古人,后无来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