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至,好像国内的同学亲友都闹得特别的欢。几天前就听见他们在谈节气,论风俗,忙着互相送祝福。当然,爱极美食的乡亲们说得最多的还是冬至这天吃什么。
与北方包饺子习惯不同的是,四川人的冬至,大家最爱的是烹食羊肉。
“羊”之风俗的形成,想来主要还是与那里的气候环境和中医滋补说有关。天气的变化,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就是“阴至”。冬至之后,阳气始升。因此,从养身学上讲,冬至这天开始,就要开始“护阳回升”。民间的说法还有,“羊”和“阳”谐音,羊也就应当是补阳强身的最好选择; 中医理论对羊肉的见解是,味甘性热,有祛风御寒的特性。四川地区常年潮润的气候,冷湿的冬天,热性的羊肉,的确帮助人们抵御寒冷。因此,长久以来,这里也就形成了冬至羊肉的大众美食文化。
记得我小时候,节日来临的前几天,菜市场就开始热闹起来。羊肉价格也会随着上涨。如果不早点去,可能还买不着了。现在的情形,基本上还是如出一辙。今早看见有朋友发的消息:昨天是80元一斤羊肉,今天就变成120。转了一圈,居然还没有了。后来,他们又去了超市,购买了经过加工的半成品。晚餐,终于端出了一碗热辣辣的红焖羊肉。还有个朋友做的红白火锅羊肉。
受到那股热情的感染,今天也跑去抓了一盒羊肉,其实,平常我不大吃羊肉的。
打算做一锅“清炖羊肉汤”。这当然是冬至这天,成都人最传统的羊肉食法。一家人围桌团圆,羊肉汤飘渺的热气洋溢满屋。夹一块羊肉,蘸食一碟小米辣椒,辛辣可口,周身暖和。虽是数九寒天,却是欢声笑语,热情荡漾。
我记得上小学时,在我们学校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卖羊肉的简陋餐馆。的确是非常寒伧,或者就是破烂。但这家餐馆就座落在成都最闹市的主街上。位置就是太平街,文化宫旁边。那时,每次路过,我都看见有人排队。冬天时,人们端一碗,就站在那里吃得热乎乎,非常满足的样子。我妈妈不吃羊肉,也不准我去。她说那里太脏。不过,后来有一天,我终于自己跑去买了一碗,只要一角钱。排队时,旁边就是好大的一口大锅,里面熬的大根大根的羊骨头,雪白的浓汤,也在呼噜噜的滚开。那碗羊肉汤,里面有几片羊肉,羊杂碎,几根粉丝。重重的姜,胡椒香味,烫烫的,真是很好吃的。那时的成都,我见过的,只有这么一家羊肉小馆。现在呢,马正街那一大片,全部是羊肉餐馆,一家接一家。
今天自己熬的羊肉汤,基本上就是按照当年那家小馆的记忆。柔嫩,汤浓,比期望的还要美味。基本的原则是:慢火熬耙,重姜,清除膻味。
基本原料:羔羊里脊肋排一斤(Lamb loin chop,Costco 每公斤$21.99,买了一盒,只用了一半)
辅助材料:半个羊舌,一两羊肚,二两左右羊腿肉;猪骨,姜;萝卜切半斤
辅助配料:切碎的香菜,小米辣椒,葱,混合到生抽做成蘸碟盘。
做法:将基本原料和辅助材料放入锅中,加凉水烧开后,除水洗净。重新加水,放入锅中烧开后,慢火约十分钟。将出现的浮泡舀出倒掉。待水洁净后,取出所有的肉类,大火熬骨头二十分钟。待汤发白时,加入所有肉类,烧开后,放到小火上慢慢煨熬。期间要是见到汤位低了,就要补水。两个小时左右,将辅助材料中的羊舌,羊肚,羊腿取出晾冷,切成片。汤全部熬好后,再加进去。除水后,要熬两个半小时——三个小时。
汤可以是原汤白味,也可加盐和胡椒。
清炖羊肉汤还可以加入适当的中药材料:比如,四川的说法,当归,生姜,羊肉汤,最适宜冬季滋补。另外,还可配搭西洋参,或者黄芪,或者附片等等。如果要加药材,最好事先学习一下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