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十年:赶高考和爬藤校(图片)

历史和现实;东方与西方;独立,自由的观察及思考。
三希堂博内文章多属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华人家长间平时讨论的话题,大慨离开了上大学和选学校。俺家隔壁有一间著名的社区学院。每次路过那里,俺孩子照例要刺我们一下:“那就是我的大学梦想!”她的姐前几年去了约翰霍普金斯,和藤校也差不了多少。上周末,女儿终于平静的告诉我,她已写完了所有申请,并全部送出。仔细观察她的情绪变化,仍然是那么的无所谓。“哪个学校啊?”, 她不搭理我,指着那一大堆学校宣传品说:“您不都藏在里面吗?”

   常春藤(Ivy League)和新常春藤联盟学校申请,录取率往往低过10%。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艰难选校过程,一定会让许多人望而生畏,或打退堂鼓。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去给自己找不愉快呢?美国大学的申请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亲身经历过,根本不可能说得清楚。平时学校成绩(GPA)反映在校内的排名,而统考成绩(SAT或ACT)则反映在全国的学术排名。这两样客观标准,通常占据了录取考量的70%左右。顶尖的学校,这两项指标的要求也最高。考生达标后,才会在课外活动,特别技能等项目上加分。众所周知,东亚裔学生的GPA和统考成绩平均水平较高。两项成绩通常需要接近满分(被认为是1-2%以内的全国顶尖学生),再加上其它特长,才会有上好的学校可能。现实如此,谁叫亚裔学生那么天生会考试呢?许多人反对亚裔细分法和挺老川,但俺家自由主义思潮严重,凡事顺其自然。

   从她开始准备申请起,两代人的讨论还常加上一堆朋友的添油加醋,大部分时间是各说各话,偶尔还有点火星撞地球的味道。大慨从春天开始,家里各大学的来信越来越多。想到她需要近一年的准备和冲刺,复杂和机械的程序,不禁想起了自己40年前的高考经历。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受周围的影响,多少会觉得自己比上一代英文好,见识多广。我的策略是扬抑结合,鼓励她自己申请,也讲出实情,打压任何可能出现的自大苗头。咋办呢?俺就不厌其烦地讲述我们这一代人40年前的光辉经历。

   当年上大学,可是突然从天而降的消息。不知道是咋回事,所以无畏,更无所谓。好多年后才知道,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570多万,收取28万,录取率和现今的顶尖学校差不多。后来又知道,因为当年考生太多,无法解决考场和阅卷问题,有许多省事前设置了预考,淘汰了许多人,这还不算大量政审不合格的青年。因十年文革停止招生,社会上有近3千万适龄考生,被迫丧失了升学机会。换句话说,如果全部上考场,当年大学真正的录取率,连1%的机会都没有。相对于中国的一锤定终生,在美国一年可参加许多次统考,直到满意为止。

    孩子现在的年龄,正好我下放农村。在煤油灯下,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准备高考。1977年12月中旬,那几个大冷天到了考场,周围竟然布满了荷枪实弹的民兵,不明白为何如此重视。那几天的交通也非常顺畅,似乎是全民动员支持。但几天考下来,心里一片茫然。比较而言,未下放农村的人,有充足时间和参考资料的优势,但可能与时局脱节。当年的语文和政治占据了一半分数,俺在农村接受“再教育”,这两样能随时拿得出手,挥笔即成。只要做学生时,不受“读书无用论”干扰,认真学了点数理化,就能应付考试。回到茅草房里,用掌握不多的信息,反复地演算着录取率。回想起来,俺的推算基本正确。最后发现原高中同班同学中,有两人被录取,而全公社200多位历届生中,也仅一人考取了本科。

   当年填大学志愿,那就是一个瞎蒙的事情。考试成绩与选学校没啥关系,政策是优先录取师范,医农和国防专业。当然对许多下乡知青来说,这并不重要,能跳出农门就成了。可现在为孩子的选校,却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面对每天越积越多的各大学信件,开始还特别高兴。俺问孩子:“这些大学都看上你了?”,“胡说吧,人人都收到一大堆。”那就扔吧!可我还是慢慢看出了点名堂。比如芝加哥大学,几乎每周都送信来,连续来了几个月,而且图画基本不重复。有些学校的宣传设计也确实吸引人,我开始保存这些邮品,有成打的明信片,大海报,小册子。当然也有直接送来奖学金的,声称只要报考就给,不需要审核。当然,这些学校的名字,俺也极少听说过。

   到底要去哪里呀?俺孩子说了:“这事你别管,你当年不是自己申请的吗?”是啊!我都无话可说。不过,心里还惦记着常春藤学校。老想打听,她有兴趣吗?正式申请前,电视里天天都是美国大选。有一天俺家宴客,川粉和川黑吵了起来。突然有人提到,这老川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有人回答:藤校的,说完大家一起看着孩子:“你想去哪间啊?”。看她平时对老川不肖的样子,俺替她答了:“应该不会和老川当校友。”

   反正我干涉不了,那就慢慢欣赏这些学校的照片,里面总会有一间吧?

   找出网上的GPA/SAT或ACT,换算公式,重新玩起了40年前的概率游戏。

   海军陆战队,西点等也送来了画册。听说可以获取免费T恤衫等,她打了电话过去。谁知陆战队招募人员几次上门,费了我不少口舌,也更糊涂了,听说华二代不喜欢川普,居然连藤校也不稀奇,这让我如何去见江东父老?

   这几天听说她递完申请,我赶忙搬出攒的这一堆文宣,找出了所有学校介绍,还拆开从没打开过的一些信件。

  “您甭找了,那里面没有。”我愣住了。“到底是申请哪里啊?” 她笑着回答:“看你们川粉,藤粉的德行!”

子女教育论坛http://bbs.wenxuecity.com/znjy/3392388.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