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倒爷”眼中的25年:苏联已是过去式

                              “非典型倒爷”眼中的25年:苏联已是过去式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体,曾经的超级大国彻底从世界舞台中消失。如今,25年过去,许多有关苏联的记忆被时间冲淡、不再经常被人想起,但它们并不会真正消亡,就像煊赫一时的北京-莫斯科国际列车一样。

  北京开往莫斯科的火车:90年代的黄金快递

  往返于北京和莫斯科的K3/K4、K19/K20次火车是如今备受“铁路控”们推崇的国际列车:从北京出发,一路跨过西伯利亚,到达东欧平原,沿线的各种风景尽收眼底。而在年长的人眼中,这几条国际列车线留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上世纪90年代,飞机仍是奢侈的出行工具,人们主要靠这四趟列车来往中俄。现居北京的金松涛就曾是其中的一员。不同于人们熟知的“倒爷”,他是国营外贸公司职员。

  92年,民营企业家牟其中用500车商品换来4架图-154飞机的事情轰动全国。各国营外贸公司受到启发,纷纷在俄罗斯开设办事处,金松涛因此被派往了莫斯科。

  1994年,想要买到国际列车票并不容易。一方面,私人护照很难办,需要政审——大约半年时;另一方面,票价也是普通人负担不起的:一张北京到莫斯科的单程车票1790元,而那时金松涛的月工资仅为175元。

  刚上车,金松涛就被同包厢乘客的阵仗吓了一跳:一个倒爷,拿着八个大箱子。这个人跟金松涛打了声招呼,然后,床底就被箱子塞满了。“就像现在的快递员,”金松涛说道。

  90年代坐国际列的倒爷们,可比现在的快递员赚得多多了。据金松涛介绍,那时在中俄之间做贸易已经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利润非常大。“从北京带100件皮衣去;从莫斯科带回100条香烟。这一趟跑下来,不算上游和下游的利润,光是运货的就可以赚一万块了,”金松涛说,“放到现在,应该相当于十万块钱吧。”

  由于苏联刚解体时,俄罗斯几乎完全没有轻工业。“所以那时从中国带去什么都是好的,一盒火柴都能换个军事望远镜。很多生活物资,中国人不卖,就没人卖了。中国人都是自己定价的,”金松涛回忆90年代时这样说道。

  不止是莫斯科,西伯利亚大铁路沿途也是一样的。在国际列停靠的各站,当地人会准时守候在铁道旁,找乘坐列车的倒爷们买东西,形成了一道有趣的风景。“那些列车员、翻译和去留学的学生都做起了小生意,就跟现在的代购一样。留学生随便带50条牛仔裤过去,就够3、4个月的生活费了,”金松涛说道。


   钱多招祸,许多不法分子对国际列虎视眈眈。1993年,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震惊全国。直到2011年,中国警方才把四个犯罪团伙的所有犯罪分子捉拿归案。然而由于利润丰厚,倒爷们仍愿冒着生命危险做生意。

  倒爷的日常:防跟踪、数钱半小时、给警察塞钱

  运货的倒爷要面临人财两空的危险,驻守莫斯科卖东西的中国人同样不安全。

  90年代,中国人在莫斯科做买卖都是现金交易。每天携带大量现金,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猎物。因为担心被抢,倒爷们每天活得小心翼翼:从市场下班后,他们带着赚取的现金回家。路上,他们跟间谍一样,不时观察是否有人跟踪。回到家,他们打开房门,挤出一条缝就立即溜进去。金松涛介绍,为了防盗防抢,中国人都会在房门内侧放一个大柜子,因此开门只能开一道小缝。

  锁上房门并立刻用柜子抵住,接下来,他们就要开始一项激动人心的工作了:数钱,用点钞机数钱。

  苏联解体后,为了一步到位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叶利钦政府采取了激进的“休克疗法”,加剧了卢布的不断贬值。解体前,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大约是0.9:1;1992年,卢布的汇率暴跌至200-400:1;到1994年11月底,卢布的官方汇率已经暴跌到3235:1了。

  那时,几乎每个在俄做生意的中国人都有点钞机:每天进账的卢布数量太大,人工点不过来。“我听点钞机响的时长就知道今天赚了多少钱。我的要求也不高,每天点钞机响半个小时就够了,”一个商人朋友曾经对金松涛这样说。

  数完钱,中国倒爷们把钱按顺序放好。第二天清晨,他们就把这些钱拿到汇率好的兑换点兑成美元——毕竟,相对于卢布,美元保值得多。然而,不少人又因此被俄罗斯警察盯上。

  俄罗斯相关法律规定,警察有权检查外国人的相应身份证件。金松涛说,中国人看到警察总是害怕胆怯,加上语言不通、不知警察意图,因此往往会主动塞钱上去,希望得到通融。长此以往,俄罗斯警察都知道:只要找中国人查证件就有钱拿。警察们后来都摸清了中国人的作息时间,每天蹲点索贿。他们甚至与中国人混熟了,收完钱还会打招呼:“明天见!“

  普通市民生活艰苦:俄科学院华人院士退休当翻译赚钱

  旅居俄罗斯的中国人赚得盆满钵满,俄罗斯本地人生活却很艰苦。一方面,前苏联较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了基本生活:家家户户装有电话,拨打和接听都免费,水电价格低廉,暖气也免费供应。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恶性通货膨胀、物资匮乏,俄罗斯生活必需品和轻工业产品价格飞涨,普通市民收入骤减。

 

  据金松涛介绍,1995年前后,若想在莫斯科生活得不错,每人每月需要200美元。然而,当时莫斯科的人均收入不到80美元。人们不得不在工作之余找兼职、赚外快,以补贴家用。其中,一个华人院士的故事令人唏嘘。

  90年代,金松涛所在的外贸公司曾请过一个中国老教授做翻译。他是来自江苏的专家,上世纪50年代被派驻到苏联,并在那里娶妻生子。后来,这名专家入苏联籍,成了科学院院士。苏联解体前,院士和妻子的月薪共有300多卢布,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然而,卢布暴跌使得他们多年的积蓄瞬间缩水,生活开始变得入不敷出。为了赚生活费,老院士找到了这些家乡来的倒爷们,开始给外贸公司当翻译。他每月可以得到400美元的薪水,算是颇为可观了。

  比起华人院士,普通俄罗斯人可就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许多退休的高校教师为了生活,不得不回到学校,靠在教学楼、宿舍楼打扫卫生挣外快。

  普京上台至今:活在当下

  2000年,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开始了十几年的执政生涯。他着手重建崩坏的市场秩序,打击贪腐和犯罪,并借油价上涨的东风恢复经济。

  在他的治下,警察索贿的现象消失了,市场上商品渐渐丰富,人民收入有所提升。虽然在2008年再次遇到国际金融危机,但人们日常生活受到的影响不算很大。

  “我2015年去过一趟俄罗斯,超市和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跟90年代完全不一样。因为卢布贬值,外国商品卖得可能有点贵。但俄罗斯国产货依然很便宜,普通俄罗斯人足以生活,“金松涛感慨,俄罗斯人的生活在近十年有了很大发展。

  然而,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苏联解体终究是一道伤疤。

  据俄罗斯卫星网调查结果,俄罗斯中老年人对苏联有着较深的情结:在受访的中老年人中,有64%支持苏联、仅有28%反对。这一结果也在我们的走访中获得了印证。

  来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奥莉加奶奶把90年代生活的动荡归咎于苏联解体:“80年代,一切都很好;而90年代,生活就变得艰难了。”67岁的玛利亚则认为,相比于苏联,现在的生活更困难。

  不过俄罗斯人也常说一句谚语:Время лечит,意思是:时间能治愈一切。

  ““我在苏联解体之后才出生。爸爸对苏联很反感,但爷爷奶奶很热爱列宁和斯大林,”在莫斯科大学就读的奥卡萨那说:“我个人的态度是中立的。中学和大学的历史课本上,20世纪20年代之前都讲得很详细,20年代之后的历史就快速略过。”

  也许,正如俄罗斯年轻一代所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人应该活在当下。对于现在的俄罗斯来说,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提高生活水平,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如今,卢布汇率已经回升到了60:1左右。2016年12月2日,总统普京在发表国情咨文时表示,俄罗斯实体经济已停止下滑,有理由相信俄罗斯经济将在明年出现增长。仍旧在从事中俄贸易的金松涛也对俄罗斯充满了信心:“俄罗斯经济已经好转了,我对中俄贸易前景有信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