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认得这一个本住心第八识如来藏心,要由两个角度来认识祂,一个是心真如门,一个是心生灭门。在心真如门里面,马呜菩萨又讲到:这个心的心体是真实空,因为祂究竟远离不如实的、虚妄的体性,而且祂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心体;接著他又说:依这个心有真实不空,这个真实不空并不是说祂是没有功能的,只是空;祂具有无边无量的功德,一切众生如果证得这个心,都会发现祂的功德是无穷无边的,所以由这一个心真如门,我们就可以知道,确实有一个存在也有性用的一个心体。
接著又开示有生灭门,因为依于第八识如来藏有生灭心转,因为我们刚刚说到:祂有功德体性,有功德体性的显发,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属于生灭门所显发出来的一个作用性。所以 马呜菩萨开示到:【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卷1)一切明心见道的人都可以知道,这个阿赖耶识不是假名施设的法,祂真的具有真实的功能,祂能够摄藏一切法,祂能够生一切法;而这个阿赖耶识当中,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祂具有真如的体性,祂也具有显发万法的体性,所以依于阿赖耶识,我们又可以看到祂有两种大义:一个是觉,一个是不觉。觉就是说第八识如来藏,祂在因地的时候叫作阿赖耶识,但是祂的真如体性还是一样的,不论是在凡夫位,名称叫作阿赖耶识,或者到佛地,名称改为无垢识,祂的体性永远不变,永远只是一相,就是真如相。真就是真实、不虚妄,如就是如如,永远不会变异,祂离开一切的妄念、妄想,对六尘从来不会去起分别,也不会产生任何的一个觉知,所以依这一个真如的、不虚妄的这个真实体性,所以一切法都能够平等,在这个平等性就是依于这一个阿赖耶识当中的觉,能够看到祂的这个平等性,所以一切法也是依于觉。
我们有讲到依觉跟不觉的差异性,现在我们是要讲到这个不觉,而这个不觉就有三种的细相。这个细相第一个就是:因为一切的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没有相应到这一个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体性,一直都在祂显现出来虚妄法的表相上面不断地执取、不断地分别、不断地起烦恼、不断地造业,造了业又不断地自己去领受,就是这样一直轮转著。所以在讲不觉的时候,还是依著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的本觉而来说不觉。
因此在不觉的时候,这一段的内涵里面,马呜菩萨开示:不觉心起而有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其实并没有真实的、实相的自体性,这个妄念是不离开本觉的,依于这个不觉不如实知,所以一直在境界相打转,但是这样的法是如何现起的呢?一个首先就是依阿赖耶识而有无明业相的流转,这个无明业相就是依这个不觉的心动了,所以叫作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所以果不离因。也就是说,当阿赖耶识祂要开始显现一切法的时候,那是因为过去世的你,造下了许许多多的业因业缘含藏在第八识如来藏里面,而它含藏在第八识如来藏里面,却还是一直在变异的当中,当因缘际会的时候就会起现行。但是含藏在第八识如来藏,又为什么会起现行,为什么会让第八识如来藏里面含藏的业种会起动呢?这个部分,就跟我们每一个人身中有一心体叫作末那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末那识恒常执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祂又具有见、爱、痴、慢的体性,对于我的存在永远无法放舍,所以刹那刹那都依著这个末那识,依我起行,而让第八识如来藏现起了种种的法相。也因为这个末那识的无明性──见爱痴慢性,所以推动著第八识如来藏现起了种种的第二种所说的能见相。
我们刚刚说,因为依无明不觉而有生相,第一个是无明业相,现在讲的就是这个能见相。这个能见相,就是依于末那识的执著不舍,而让第八识如来藏流露出不断不断的业种出来,而这不断不断的业种出来,就会产生见闻觉知种种的体性。所以这个第二个能见相,并不是单纯的说我们的见闻知觉性,而是依著第八识如来藏会流露出能见之性、能闻之性、能触之性等等,都说一切法会显现出来,就是依第八识如来藏,祂有著种子起现行的功德性,能够让种子起现行的,也只有祂能够做到,意识心和末那识都不能做到。如果末那识不再执著了,或者是末那识已经灭了,第八识如来藏就不可能再流露出妄执、妄分别的这个分别的功能体性出来。而这个能见相,当它一起行的时候,背后就是有著末那识的见爱痴慢,但是除了末那识的见爱痴慢为背景以外,还有属于意识心以及前五识自己所相应的种种的杂染心所法。所以这个能见相的内容,也是非常非常的广;凡是三界一切法之所以现行,都是依于第八识如来藏,配合著七转识而来显现了这一切法。
有了能见相就有境界相,这个境界相并不是指外面的境界相,为什么在唯识经典当中会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为一切的境界相,还是不离这个本觉心。虽然我们现在是依不觉而讲三个细相,但是这个境界相,还是由本觉心来显现的,为什么有境界相呢?因为依著前面的无明业相的推动而有了能见相;有了能见相以后,就有种种的境界相的显现,如果没有能见相,也就没有境界相的显现。这些法是很深细的,为什么是说很深细呢?因为这都是属于第八识如来藏业种流注出的功能体性,一般的人是没有办法去感受到它。所以在经典里面说:【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大乘起信论》卷1)而这个能见、能现、能取境界的分别相续,就是从无明力的不觉心动产生了能见的境界相。在现起了一切境界相以后,意识的现起就产生了对各种的法好与不好、杂染与清净的种种差别。而这样的一个作意,对境界不断执取的作意,总是不断不断地相续著,所以会说,总是念念相续没有断绝。这个部分如果诸位菩萨,您能够静下心来稍微想一下:您是不是从早晨起床一直到现在,您的心念是不是一直念念相续没有断绝,但是您有感受到那念念相续没有断绝的法相吗?不太容易!因为境界相太粗了。我们一直都是在表相上面去分别、去造作,所以如果有修定的人,他可以稍微感受到心头这一个念的杂染妄飞。
因此依于无相忆佛、无相拜佛的同修们,他们都可以稍稍地感受到,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会有这一种妄念的分别。为什么会说一定是依于第八识如来藏呢?因为明明他自己起行作意,他是要好好地忆佛呀!要好好地拜佛,他起行作意是要把他的心思安住在清净的忆佛念上,那为什么有妄想分别呢?他从来都没有叫自己起妄想分别呀!而且他现在在这个拜垫上,明明要求自己就是要能够净念相继,但是这个妄想是怎么冒出来的呢?有的时候连是怎么消失的都会不知道;因为我们会告诉他,如果你起了妄想,你不要管它,你就是继续拜佛。所以当妄想消失的时候,他也没有感觉到它怎么消失的,因为行相真的非常非常地微细。
也因此一切正觉学子都能够证知,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有这个种种的妄想分别的法相起行,而这妄想分别的法相起行,绝对不是意识作主叫它出来的,也不是末那识作主叫它出来或不出来。因为表面上,我们都以为是末那识作主,但是末那识也受著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含藏的无明业种来显现这一切法。所以我们有的时候,有同修抱怨说:“哎呀!这个末那识好讨厌哦!都是因为祂,害得我有种种的妄想。”但是如果说您再仔细的想一下:是不是您自己在前一个阶段,或者是说在白天的时候,或者是在昨天的时候,对一些事情起了执著性、起了烦恼想,所以这一个执著性跟烦恼想,在不知不觉就已经被第八识如来藏所执持了。而执持下去了以后,它会有了势力的推动,这个势力的推动,就会推动著末那识习性的方向,末那识的习性方向,又会影响到意识的了别性。所以当你的意识非常想要专注的时候,有的时候觉得没有办法控制,也因此我们在修学无相拜佛的时候,都必须要有一段的时间来锻炼这一门功夫。在锻炼这一门功夫的时候, 我们强调:要有三福净业、要修学次法;为什么要有三福净业、要修学次法?那个目的就是希望我们的无明业习能够消除。由于无明业习的消除,那么在拜佛的时候,自然就比较不会有妄念;没有妄念,自然就很快地达到净念相继。
因此这一个无明业习,一定是影响到我们定心的成就。那说到无明业习,因为由著阿赖耶识把这一个法显现出觉与不觉的两种法相,所以产生了无明业相,产生了能见相,产生了境界相。这个部分在《楞伽经》或者是在《大乘起信论》当中都有作譬喻。它的譬喻就是说:好像是海水和波浪是非一非异的,为什么会有波浪呢?波浪是因为风,是因为风动了所以会有波浪,不是因为水。如果风止息了,那波浪就不见了,但是波浪不见了,水还在呀!而这一个一切的法相现起,也是一样。一切的法相现起,都是因为有无明业风,所以产生了能见相以及境界相;如果无明业风止息了,那当然心就会非常非常地寂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无明妄想出来,但是大海的广大清净功德性,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现在我们进一步来跟大家讲一下,到底什么叫作能见相。马呜菩萨开示能见相是:“以依心动能见境界,不动则无见。”(《大乘起信论》卷1)这个动就是我们刚刚说,依著无明业相让阿赖耶识的法种起行流注。在《唯识三十颂》里面有讲:“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然后讲到“恒转如瀑流”,我们会讲到它是细相,就是因为它恒转如瀑流,太细了,你没有办法感受到它。如果你有看瀑布的话,那你会只看到瀑布哗啦哗啦的水相,你没有办法看到那一滴一滴的水怎么样的一个串联,因为太快了;又好像日光灯,它一秒钟有六十次、七十次、八十次的闪烁,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它的闪烁相,因为太快了。所以我们说它的细,就是因为阿赖耶识祂的起行异熟一切种的功能像瀑流一样。
也因此在经典里面,祖师会为我们开示,这个阿赖耶识祂种子起现行,那个种子,为我们分析了六种角度来说它,就是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当然这个名相是比较深,但是我们主要要了知,这个刹那灭就是依著这个第八识的种子的流注而来说。那这个动,我们刚刚说因为动而有种种的无明法相,这个动就是依著第八识如来藏而能够有种种的法相现起。但是我们也曾经说过,第八识如来藏祂自己不会作主,也不会起见闻觉知,所以祂的法相的流注出来,是依于末那识的无明执著性。就像我们前面刚讲的,阿赖耶识之所以会起动,还是跟著末那识无明习的业力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无明习的业力,又依著我们一世又一世对六尘境分别执著、妄取妄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彼此之间,都有著相因相待的关系。
马呜菩萨又跟我们说“不动就无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刚说恒转如瀑流。但是在《唯识三十颂》里面有讲到“阿罗汉位舍”,有一些人读唯识经典的时候,读到这一句,他就说这个阿赖耶识是生灭识,是可以舍的,因为明明经典里面讲到阿罗汉位舍啊!那这个部分就表示他对于《成唯识论》里面接下来的话没有看清楚。因为《成唯识论》里面说得很清楚,是舍掉了阿赖耶性,再精确一点的说,是舍掉了末那识的我爱执藏性。所以这个时候,到了阿罗汉位的时候,就已经不叫作阿赖耶识了,改名为异熟识,因为我爱执藏的体性已经没有了。我爱执藏的体性为什么会没有呢?因为已经断掉了五上分结。在经典里面有说,三果人要断五下分结,就是断掉了欲贪、瞋恚,以及在初果的时候就已经断的身见、戒禁取见、疑见。但是这里有差异性的就是说,初果人他在断身见、戒禁取见、疑见的时候,他是见地,还没有起势力性;到了三果就是他整个身口意行已经完全不会再落在身见、戒禁取见以及疑见,对于欲界也不会再起欲贪还有瞋恚心。所以经典里面有说三果人他是度五暴流的。
Shixiang摘编自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