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驼峰航线历史碎片
使用键盘切换幻灯片腾讯图片 编辑出品 Special issue in pictures
“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条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这是昆明驼峰航线纪念碑下纪念橱窗中的一段文字,也是美国《时代》周刊对驼峰航线的描述。驼峰航线(The Hump)是二战时从印度东北进入中国西南的空中运输通道,因沿线山峦高低起伏状似驼峰而得名。封面图为1945年5月24日,中国境内一处驼峰航线的坠机点。
1942年1月,8万日军大举进攻缅甸,5月,日军切断中国最后一条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中美两国被迫开辟“驼峰航线”,为中国抗日战争、美国在亚洲战场补给物资。至二战结束,驼峰航线以近600架飞机失事,1500多人牺牲的代价,向中国运送物资65万吨。图为驼峰航线示意图,图中雷多公路(即史迪威公路)到1945年1月才通车。图:建川博物馆
航线最初分南线和北线。南线途经缅甸密支那到昆明,飞行条件好,却不堪日本军机袭扰。空运队不得不冒险选择北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经中国西南高黎贡山、横断山、怒山等,进入云南高原,总航程约800公里,沿途地势险峻,最高海拔达7000米。图:建川博物馆
“驼峰”空运任务由美国陆军空运总队印中联队和中国航空公司(CNAC)共同承担,其中以美方为主。图为驼峰空运时期在印度加尔各答达姆达姆机场工作的员工在一架中航飞机前合影。东方IC
二战时中国仍是落后的农业国,急需战略物资都要靠进口,驼峰航线上600多架运输机几乎全天候运转。据昆明机场总站站长郭汉庭回忆:高峰时,昆明巫家坝机场(“驼峰”航线最主要的终点站)每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而民间则有一种说法称驼峰飞机“比乌鸦还要多”。图为一架C-46运输机飞抵中国昆明。Getty
据统计,经由“驼峰”航线从印度运往中国的物资共有约65万吨。这些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医药及医疗器材、燃油管道,以及机器设备和粮食、被服等军需品。l945年7月,空运量达到最高峰:71042吨。如果以运输机每次5吨运量算,则平均每天有470多架飞机经此航线进入中国。图为1944年10月23日,美军士兵从一架C-47运输机内卸载P-40战斗机。图:美国国家档案馆
驼峰航线的飞机几乎无所不运。图为1945年4月26日,昆明空军基地,马匹、骡子等动物经常通过驼峰航线运入中国,以补充匮乏的运力,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通常一架C-47运输机能装下4-5匹骡马,它们被竹筐框住。据说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空,骡马们基本都表现良好,只是偶尔有一两匹挣脱束缚。图为一匹马被牵下飞机。图:美国国家档案馆
图为1945年2月26日,印度的美军空军基地,工作人员利用大象将油桶装上运输机运往中国。他们发现在搬运油桶这件事上,一头大象可以顶十几个人力。AP
图为1944年9月29日,中国一处军用机场上的B-29轰炸机及数千个油桶,这些装满的油桶都是经由驼峰航线运来,以保证战机的油料供应。AP
为充分利用运力,避免空舱,国内大批青年和基层军官则乘返航飞机前往印度整训换装,很多远征军老兵都有飞越驼峰航线的经验。图为1942年,道格拉斯C-53运输机将中国士兵运往印度,他们还穿着短裤草鞋,可见当时物资之贫乏。驼峰航线在当时被称为“空中生命线”。图:美国国家档案馆
这条“空中生命线”,对飞行机组人员来说却是“空中死亡线”。“飞越驼峰,没有天气限制。”这是美国空运指挥官汤姆斯.哈丁上任颁布的第一道命令。处于欧亚大陆三大强气流团交汇区域的驼峰沿线,常常遭遇雷暴、湍流、风切变等极端天气,很多飞机因此失事。图为一架C-47运输机因天气原因撞在山崖上,飞机毁损。FOTOE
为保障驼峰航线运行,中美合力在云南、四川等地就修建多个机场,中国投入数万劳工,以最原始的人工方法施工建设,有些机场甚至是边建边飞。图为一群中国劳工奋力拖拉一个巨石碾子滚过跑道,飞机从头顶飞过。图:建川博物馆
除了自然因素影响和硬件的不足,驼峰航线要面临的另一大威胁是日本军机的袭扰:空袭、拦截、撞击。图为1944年12月25日,日军轰炸机连续数天空袭昆明的机场,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由“飞虎队”改编而来)及时起飞战斗机拦截,日军轰炸机慌忙投弹逃走。东方IC
为增加运力,同时也躲避日本战机,驼峰飞行甚至开启“夜间模式”。图为1945年2月,在夜间飞行作业的C-46运输机,它们着陆后匆匆卸下货物,又要往回开启另一趟“快递”货物之旅,一个机场一天内3次看见同一架飞机并是什么不稀奇事。图:美国国家档案馆
由于飞机经常失事,当时美国飞行员的皮夹克背后都贴有标识牌,上书“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起救护”14个大字,落款为航空委员会,以便这些美国飞行员在迫降或坠机时,能得到中国民间的救助。图为几名中国士兵在研究美军飞行员背后的标识牌。拼图
图为1945年的新年早晨,中国民众在围观一架于头天夜间迫降在公路上的C-47运输机。图:美国国家档案馆
然而并不是每个机组都有好运气。在山地飞行,遇到意外时,是很难找到迫降平地的,即使飞行员跳伞也很有可能落入荒无人烟的丛林。据曾参加驼峰飞行的中航老人龙启明回忆,和他一起参训的中国人有28名,到抗战胜利只剩下8人。图为驼峰航线上中国某处坠机求救信息:593号飞机,3人死亡,1人受伤,请派医生。图:美国国家档案馆
驼峰航线被称为世界上最艰苦、最悲壮的战时空运行动,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594架飞机失事,1500余名飞行人员长眠高山幽谷之中。图中(左上-右下)分别为:一架C-46运输机因机械故障坠毁;一架机舱被日军打出大窟窿的C-47运输机勉强飞回了基地;一架被日军击落的C-53运输机残骸;一架中国航空公司DC-3运输机因机场能见度太差两次降落不成,油料耗尽后掉在印度汀江机场附近的稻田里。(拼图)
1945年,随着战争的胜利,驼峰航线完成了使命。至今在云南的许多地方还流传着当年百姓救助美军飞行员的故事,但毕竟只是很少数情况。而在荒凉的冰川和森林覆盖的山地之中,营救行动的成功率非常小。1945年6月9日,在中国境内针对一架C-87运输机的营救行动,从飞机上拍的地面景观。图:美国国家档案馆
近几十年来,陆续有驼峰航线上的残骸被发现。1944年11月8日,一架从檀香山起飞的美军飞机在成都宝顶山坠毁,机上所载在美印制的3.5亿关金券散落山头,引发人们争相上山捡钞票,还在当地引发“金融风暴”。这起事故致机上4名军人遇难。2007年11月,中国樊建川团队在宝顶山海拔3970米的坠机点,找到了飞机起落架。图:建川博物馆
1993年9月17日,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乡藏族村民次仁桑珠等5人进山打猎时,在若果冰川附近发现乱石山坡上散布的金属碎片和尸骨,随后上报。当年12月,美国派专家小组前往,对飞机残骸和尸骨进行鉴定,认定这架飞机是美军运输机,机上3名飞行员均为美国人。图为1993年中美联合实地勘察若果冰川美军运输机残骸。图:建川博物馆
图为1993年中美人员勘察在若果冰川到的美军运输机机翼残骸。搜寻人员在现场发现飞机送修存根一张,时间是“1943年7月24日”。另有一些写着“空军作战部8-A令”、“美国人来华助战”的碎纸片。图:建川博物馆
近年来,西藏林芝地区已发现三架驼峰坠机,中美双方数次成立调查组,对美机残骸进行勘察和发掘。图为1993年,中美人员联合实地勘查在若果冰川合影。图:建川博物馆
美国在战后一直积极寻找牺牲的美军将士遗骸。1976年广西农民蒋军、潘奇斌在猫儿山原始森林采药发现飞机残骸,该残骸随后被证实为“飞虎队—美国志愿航空队”40783号飞机,于1944年8月31日下午撞崖坠毁。此后中美两国不遗余力在海拔2000米的原始森林中搜寻10名遇难机组人员。1997年1月17日,美国在首都机场举行隆重仪式将40783号机组人员遗骸接回国。图:建川博物馆
1943年3月11日,中国航空公司由美国人吉米·福克斯驾驶的C-53号飞机从昆明巫家坝机场飞回印度,飞越怒江时,在后机眼前坠毁。中美两国寻找其长达53年,直到1996年,才在高黎贡山片马垭口发现该机完整残骸。1998年,怒江州政府组织人力奋战一个多月,将C-53号飞机肢解逐一运出了山林。图为C-53号飞机遗骸,飞机右翼清楚地印着中国航空公司的“中”字标志。新华社
2002年10月22日,中国向美国赠送C-53号机长吉米·福克斯铜像,铜像揭幕仪式在福克斯家乡美国德州的老布什图书馆举行,江泽民专门为此题词:“这是一位在中国抗日战场英勇献身的美国飞行员。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他的名字:吉米·福克斯。”图为江泽民和乔治·布什参观“历史的记忆”展览。图:建川博物馆
2002年12月21日,陈列着中航C-53号运输机的驼峰航线纪念馆在云南片马落成,这是国内唯一陈列“驼峰”坠机的展馆。图为当地学生来到纪念馆参观。新华社
1995年5月,美国“驼峰”老飞行员代表团来华和中国“驼峰”老飞行员联欢,在昆明的驼峰飞行纪念碑前合影。此碑由政协云南省委员会主持建立,于1991年5月在昆明郊野公园奠基,1993年落成,以纪念抗日时期航空史上的这一壮举和中美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图:建川博物馆
近些年来,纪念驼峰航线的活动增多,中美老飞行员屡屡被邀请来华,驼峰航线的故事逐渐为大众熟知。图为2005年9月14日下午,美国二战飞虎队、驼峰队44名老兵访问上海,老人赵小宝和当年被她营救的美国老兵重逢。东方IC
左图为1944年,32岁的黄欢笑在云南驿美国空军前线医院身着护士服留影,她是二战时期“驼峰航线”上美国空军前线医院的唯一一名女护士;右图为2005年5月12日,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老兵重回昆明驼峰纪念碑,并与当年的女护士黄欢笑老人相见。黄欢笑老人于2007年离世。(拼图)
2012年9月17日,纪念“驼峰航线”70周年,99岁高龄的“驼峰航线”飞行员陈文宽与数位“驼峰航线”飞行员后代在内的中国航空公司(美国)协会一行17人赴川交流访问。左图为年轻时的陈文宽,他是驼峰航线上的第一个中国机长;右图为陈文宽参观二战亚洲最大轰炸机基地新津机场。陈文宽老人如今仍然健在。(拼图)
如今仍有健在的老兵和亲历者,不断被发现的飞机残骸,我们仍然能从历史的碎片中读到70年前这条传奇航线上的很多故事。而更多消逝的人和飞机,连带着机上满载的货物,它们的故事将于“驼峰”之上永眠。图为2005年8月15日,云南昆明,二战飞行员老兵搂着自己的女儿在驼峰纪念碑前回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