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游记之四十:大沽口炮台(上)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古战场游记之四十:大沽口炮台(上)


    大沽口炮台位於中國天津市滨海新区东炮台路,最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早年曾驻防天津卫的戚继光督造。它是中国明清时期北方海防最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由于清朝晚期英、法等外国侵略军多次从这里登陆攻击首都北京,大沽口炮台先后发生四次大规模战事,见证了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

博物馆门口的群塑: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6月,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领的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战争爆发后,英国从本土又不断增援。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威胁北京。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在随后的和谈及一系列军事败绩后,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人从此才开始认识到咱们天朝其实并不是什么世界的中心,才认识到夷人的船坚炮利绝非奇技淫巧,而是杀得死人的东东。鉴于教训,清政府于1841年将大沽口炮台建成一套基本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1856年,英法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舰队侵略军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军一千人)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直隶总督谭廷襄等一干官员毫无斗志,弃守逃亡;加以炮台设施陈陋,孤立无援,大沽失陷。26日,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6月13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这就是第一次大沽口战役。战后,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弹劾谭廷襄,镇守大沽口,整修炮台。

御侮大炮(复制品):

御侮大炮(真品):

战斗群塑:

    1859年6月,英、法舰队再次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就是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的一次胜利。

(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