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厘米的官窑瓷碗上画着64个小童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山西博物院四楼是瓷器展厅,今天我们来看一件清朝的粉彩瓷器,讲的就是清朝的孩子们是如何过节的?而且还是一大群孩子,足有近50人,这是怎么回事呢?10厘米的官窑瓷碗上画着64个小童子,这画工一般人可做不到

一只小碗

文中看物:清 嘉庆 粉彩婴戏图碗

这是一件官窑瓷器,高5.6厘米,口径为11厘米,底径是5厘米,特别小,放在成人的手心里面还略微有点小。在粉彩碗底,有一方六字的篆书印,上书有“大清 嘉庆年制”的题款。

这件瓷器虽然体量不大,但制作的特别精美,底胎是白色,碗体也很薄,在小碗的外壁上,绘满了一副完整的婴戏图:在房屋、假山、林石、树木、小桥、水流的背景上,有64个意趣不同的小童子,他们一群一群的扎堆玩耍,场景特别热闹,而孩子们稚嫩童趣、天真无邪的样子,跟我们今天身边的孩童并无不同,是清代中晚期官窑粉彩瓷器中的精品。

画面中还出现了不少的装饰小物件,比如寿桃、爆竹、蝙蝠、鱼、磬、戟等,按照清代喜欢隐喻、谐音,讨个好彩头的习惯,有着吉庆有余、福寿平安的吉祥寓意。

在面积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塑造了整整64个主次有别、嬉戏玩耍的孩童,这件文物的画工可以说也达到了巅峰,是一件瓷器手工技艺的杰作。

这件瓷器单柜陈列,是有些原因的。

首先,它的年代并不算太早,但却是件官窑瓷器,整体绘制的较为完整、精美,工艺上比较突出;在者,此碗摊开看也就是小孩子的巴掌大小,显然并不是一件实用器,而是供富贵人家的孩子、老人把玩的文玩物品,在当时的价值应该就不菲了,更别说后世;最后,婴戏图的传统由来已久,从唐代便出现,宋金、明清是其流行的两大高峰,内容吉利,几十个人物丝毫不乱,艺术上的水准也是很高的。

说白了,这个碗是个祥瑞之物,摆在哪里都让人看着舒坦,价值又会低到哪里去呢?

下面来看几个场景:10厘米的官窑瓷碗上画着64个小童子,这画工一般人可做不到

桥上的童子

四个身穿不同颜色衣服的小童子带着一脸坏笑,蹲坐在一座小桥上,似乎正在等待着什么;就在他们视线的正下方,一个身穿红衣的小童手持灯芯,正在点燃地上的鞭炮,原来他们是在看鞭炮响不响。

在他们左侧,岸边站着几个同样看热闹的同伴,小手捂住耳朵,也在静待鞭炮炸响。在他们后面,两个小童子高高的举着灯笼(登高,节节高),灯笼的穗子随风飘摇,吹响一侧;地面上还有正在玩的小童,天空中飞来几只红色的蝙蝠(寓意福)。10厘米的官窑瓷碗上画着64个小童子,这画工一般人可做不到

观望

在小桥的右岸,除了有站着捂着耳朵的3名小童外,白色的院墙之下,假山上松柏高立,树下就是一栋房屋正在开启的窗子,窗前有几名小童手捧着粉红的寿桃,寿桃的个头挺大,甚至于等同孩子的头部,身姿前恭,似乎是在像观看的把玩者进献,而在他们身后的房屋中,四五名儿童正通过开启的门窗,向往头瞧着。

再仔细看,发现窗子里面的四名儿童并不是看进献寿桃的孩子,而是将目光紧紧投向了右侧的一场表演。10厘米的官窑瓷碗上画着64个小童子,这画工一般人可做不到

表演者

画面中央,一位年龄稍微年长些的儿童,正头戴天冠,手持如意,似乎是身穿了舞台上专用的戏服在表演什么节目,而在旁侧的孩子们有的观看,有的交谈,还有的手捧着方天画戟在玩耍,各得其乐。

虽然碗的体量小,但孩子们的身形、服饰、发型、器物,甚至于眉眼含笑的表情,都刻画的十分到位,画工的技艺可谓鬼斧神工。

10厘米的官窑瓷碗上画着64个小童子,这画工一般人可做不到

专注的观众

婴戏图,是古代粉彩瓷器中常见的题材,属于吉祥图案中的人物纹饰,盛行于明、清两朝,这件婴戏图碗以工笔、写实为主,比例准确,形象精细,寓意富贵吉祥、多子多福多寿,虽处于嘉庆时期正是瓷器发展的下坡路的特殊时段,但仍不失为一件官窑瓷器的精品之作。

作者∣韩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