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眉:昨日身处恐袭伦敦

昨天伦敦2点半左右遭遇恐袭的时候,我正在大英博物馆。 4点50以后,有一个广播,没有说西敏寺的事,只说临时需要提前关门,请大家谅解。然后大家就都安安静静地开始往外走,大英博物馆的几个商店都还开着门,我挑了点纪念品,出大门时已经5点半多了,这样推算,至少商店是5点半以后正常关门的。整个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很平静,游客也都很从容。伦敦有很发达的网络,游客和工作人员中一定有人已经知道这个消息了。但是生活仍然照常进行。

今天早上地铁的警察明显增多,地铁附近的警车也增加了,但是早高峰仍然是人头攒动,要等两趟才能上车。

今天下午2点半到伦敦西区离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远的女王陛下剧院(Her Majesty’s  Theatre)看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座无虚席,期间响起很多次雷鸣般的掌声,尤其是谢幕时,掌声简直停不下来,那种震撼与感动,无以言表。

从剧院后门出来,一堆粉丝高举着手机,以录像模式等待演员出来上车。

坐地铁回住地,在地铁站里接过一份地铁工作人员发送的免费伦敦晚报(London Evening Standard),一路上把有关恐袭的资料浏览了一遍,忍不住想要和大家分享。

 按照版面分作几个标题:

 第一版:

第一版的大标题和大图片:伦敦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大图片一是那位牺牲的48岁的警察Keith Palmer; 二是在接孩子的途中遇难的43岁的Aysha Frade。

小标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从学校接孩子的途中被杀害;试图制止威斯敏斯特(大桥上)持刀者的英雄;恐袭者出生于英国并被军情5处调查。

第三版:请注意这页上的这个红圈标识,这原来是英国伦敦地铁的标识:

    今天这条蓝线中的”地铁“被替换为:"我们不害怕“

虽然逝者家庭的生活被打成了碎片(见第四版),虽然伦敦在哀悼死难者,但是今天的伦敦没有害怕,生活依然在继续!

 请看第十四版上的这样一个评论标题:“伦敦悼念死难者,伦敦仍然保持开放“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七版上的这两小段文字的大意:

第一篇是报纸采访昨天全力投入救援的英国国会议员Tobias Ellwood的妻子的报道,她在被采访时说:我为自己的丈夫试图挽救那位警员的生命所做的而感到骄傲。

第二篇短文的被采访者是2016年6月被刺身亡的国会议员乔·考克斯(Joanne Cox)的鳏夫Brendan Cox, 他提醒大家要警觉对穆斯林的强烈反对。他呼吁大家,要铭记昨天恐怖袭击事件中的英雄和受难者而不是谋杀者。他说:恐怖主义者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在我们中间出现分裂,去开始责备一个族群,极端主义想要看到我们责备穆斯林或者伊斯兰教,(昨天)那个杀手并不代表英国的穆斯林,就如同去年杀害Cox的那个约克郡人并不能代表约克郡一样

这段话让我想起伊斯兰苏菲大师鲁米的诗歌:无论是清真寺、犹太会堂还是基督教堂,我见到的都是一个祭坛。”

现在是英国时间2017年3月23日晚上二十二点零七分,写下这些,为了悼念,也为了铭记!

(本文作者杨眉。另外有多张图片但遗憾的是贴不上来。请看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661a80102ylrz.html

xioduo 发表评论于
没啥好害怕的,老实说大城市每天各种案件,这个也不增加你被害的机率。这怕那怕那只能缩家里了。该干嘛干嘛,欧洲比美国安全太多了。
步可妮 发表评论于
引用一位叫“蜗牛”的网友留在扬眉博客上的话:

如果这代表了英国人对待攻击的态度,他们真是令人钦佩!联想到我们遭受攻击甚至是预想的攻击时,那么多人把恐惧转化为更大的反击,还自以为是爱国的行为。真是令我们反思啊!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661a80102ylrz.html
泥中隐士 发表评论于
是祸躲不过。庆幸自己没赶上的同时为不幸死去受伤的无辜者表示哀悼,同情。
欧洲的恐怖主义现在一下看不到头。没事还是别急着往那里凑。
文城流览 发表评论于
谁会真的去铭记那些受害者,人们放下报纸就会忘了他们的名字,永远痛苦的只是受害者的家属。标语可以说不害怕,但是内心真能做到吗?人们在内心祈祷这种倒霉事不要发生在自己头上就好。不责备,不仇恨,不分裂,好啦,那些人真的在乎这些吗?他们要是有—丝在乎,就不会发生这么多次的恐袭了。我只关心欧洲还能不能去旅游了,应该是要去快去吧,2O年后应该是不用再去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