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拔罐,按摩 (含转载)

记下淘气成长的脚印,也录下自己心灵的历程。自娱自乐,博老公一笑,也希望淘气将来为了能读自己的故事努力学中文!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出国时,母亲把她宝贝的吕教授刮痧宝典郑重地放进我的行李箱。来美后,碰到感冒头疼得厉害,老公早年打球扭伤的腰痛复发,说不清道不明的头脑发沉,肩膀酸疼练瑜伽也没用,等等,往往一刮见效。本来对中医嗤之以鼻的老公也渐渐承认了经脉和刮痧的神奇,改而称中医是本好经,只是现在真正能念得好的和尚不多了 。

去年夏天,儿子学玩帆船,90几度的日子也要长时间呆在烈日下,以至中暑,在我的大力担保下,将信将疑地刮了一回痧,一觉醒来,难受了几天的身体立刻轻松了许多,从此接受了妈妈偶尔推荐的Chinese medication,比如姜汤,薏米茶之类。

老公出国时,婆婆也曾往他的行李里放进一本《足底按摩》。看来,老一辈对这种不吃药的保健方法,都很推崇。按摩太累,各种手法看得门外汉头晕,我们做的次数很少。

第一次听说拔罐,是大约二十年前,弟弟和同学去四川玩,出川的船上突然一头栽倒,晕了过去,把同学吓个半死。船上一口四川话的一位老太太利用手边的简易工具马上给他拔了一回火罐,让他顺利清醒,好好地回到家。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原本老土的拔罐开始大行其道。父母来探亲,母亲也带着她的拔罐,一两天拔一回,治疗她的腰椎间盘突出。

打定主意开始学中医养生,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问题就有:同样是没什么门槛,不需要专业培训,可以自己在家做的刮痧,拔罐,按摩,原理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下面是百度出来搜狐公众平台上的一篇文章,解释得很清楚:

《刮痧、拔罐与按摩的顺序与方法!多少人弄错了?》

刮痧

  刮痧是将粘着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后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经过全身的循环,将刮出的废物从尿液排出。

  刮痧会加速血液循环,对心脏是很好的锻炼,作为防病来用,安全有效。如想补肾,就光在肾俞穴拔罐;补胃呢,就在中脘和足三里拔罐。

  拔罐

  拔罐可补可泄。补呢,就是用罐数量要少,引气集中一处。

  通常在外面拔罐时总是满后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将气血引入膀胱经,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但这对于气血虚弱的人便大为不利了。拔罐最棒的功能就是它的引血功能。

  按摩

  按摩一定要找准经络,穴位找不准慢慢来,离穴不离经就行。如果肚子上压着痛,你要看痛点压在什么经上,然后就按摩腿上相应经络的穴位就行了。胃经上压痛的就按腿上的足三里,脾经痛就按阴陵泉……

许多人家里有拔罐、刮痧板,却不会使用,只好束之高阁。现在咱们就拿下来,擦一擦,准备派上用场。很多人畏惧刮痧,觉得那是损伤皮肤的一种疗法。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误解的原由就是你没有亲自感受过,只是凭着视觉的经验,就像西医对中医的误解一样,拒绝实际的体会,只凭感观的成见。可当你真正刮过一次,且必须找个懂刮痧技巧的人来操作,你当时就会接纳这种方法,并连呼痛快。

  拿颈椎病这个极普遍但是很难治愈的疾病来说,用刮痧法真是手到病除。当然还有很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如果能巧用刮痧法,将会有多少人躲过心脏搭桥的煎熬呀!

  至于什么时候刮痧,什么时候拔罐,从哪里刮起,拔多长时间等等许多问题,常常会困扰着大家。这里就较为详细地讲解一下。

刮痧最好使的工具是刮痧板,再配上一瓶刮痧油,就全了。有人觉得刮痧只适合热症、实症,这真是“千古奇冤”。其实,刮痧补虚去寒的效果更妙。某人感冒发高烧,这时有人说,刮刮痧,去去火。

  于是就在后背膀胱经刮痧,痧一出,火就散了,大家认为是泻火了;其实是用体内的积热把后背的风寒赶走了,所以应该说是祛寒了。说祛火呢也对,但不是你所理解的那种光热无寒的火。

  刮痧最善补虚,但补的不是气血两虚的虚,而是因瘀而虚的虚。举个例子,有个朋友的右手腕不知为什么一点劲儿都没有,甚至拿不起书包,手指还总是发麻。

  到医院,医生说可能是颈椎或者是脑神经的问题。可核磁共振都查了,也查不出个原因。于是来问我,我说:“手发麻说明气脉是通的,只是气至血未至。”手腕部缺少气血,怎么能有力量呢?

  但他本人并不是气血很弱的人,所以必有阻塞之处。我于是在他的右臂上仔细查找,发现他肘部天井穴上方有一点按下去痛不可忍,已经形成了一个硬结。

他说,这地方两个月前踢球时曾摔伤过,当时没管它,疼了3天就不疼了,没想到变成了瘀滞。我在他的痛点及整个三焦经刮痧,当刮到接近手腕的时候,手已经运动自如了。

  如果你身体太弱,还是要先培补一下气血再刮,否则是不爱出痧的。一定要清楚,痧不是你用刮板刮出来的,而是体内的气血顶出来的。所以当我们用力刮也不出痧的时候,那就是体内的气血没顶到那里,就别再白费劲了。

  有人说,出痧就是人为地造成了血管的损伤,是毛细血管的破裂。其实,刮痧是将粘着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后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经过全身的循环,将刮出的废物从尿液排出。

  值得一提的是,将血管壁的瘀血清除以保持血管的弹性和空间不会变小,也是西医的梦想,但是西医无法可施,或是说施不得法,只能用扩张血管的药或抗凝剂来保持管道通畅,从而来保障供血。

  为了不确定的瘀血而使整个血管的血液都被抗凝,这注定要改变血液的正常成分,并人为地造成易出血症状,甚至造成血管壁失去弹性而变硬。这就好比是我们家的白墙上有一个黑点,我们只要用湿布一擦就掉了。

可我们却找来了高压水枪,把整个房间都冲刷一遍,搞得是墙皮脱落、房屋损毁,真是得不偿失呀!我们小小的刮痧板却能轻易地解决血管的瘀血,这可是世界医学难题,你不觉得这很奇妙吗?

  消灭苍蝇,一只苍蝇拍就够了,那些洋枪大炮都派不上用场。你愿意为了消灭屋里的一只苍蝇而用大炮把你家炸平吗?可我们在医院里却经常上演着这一幕而不知不觉,或无可奈何。

  仍然会有些人心存顾虑:刮痧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呀?这小心是对的,有些人是不适合刮痧的。

  一、心脏功能弱的人不宜刮:

  心脏功能弱的人很容易晕倒,尤其是坐着刮时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一般会有心慌、头晕、恶心的症状。

  二、气血虚弱的重病人不宜刮:

  会白白耗费他的气血,这样的人刮出的瘀血不会被带走,出来的痧很久都下不去。

  三、有皮肤病的人不宜刮:

  有皮肤病的人也先别刮,因为不知皮肤病的来龙去脉,有时会把内毒引出来却排泄不掉。

四、孕妇不宜刮:

  孕妇有些穴位不能刮,如果需要刮需要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五、癌症病人不宜刮:

  癌症病人也不建议刮,会出现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

  六、出血倾向的人不宜刮: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人来说,刮痧是双刃剑,特效和危险并存,没搞清病因情况下也别刮。

  七、6岁以下孩子不宜刮:

  6岁以下的小孩先别刮,可用捏脊替代。

  八、血压高的人不宜刮:

血压很高的人也先别刮。尽管刮痧对于高血压有特效,但特效的东西都不是平安药,如果不能确保安全,还是先回避风险吧!

  总之,刮痧会加速血液循环,对心脏是很好的锻炼,作为防病来用,安全有效。

那什么时候拔罐呢?通常我们的肩膀很痛,用刮痧法,只要一出痧症状马上减轻;但有时刮了半天也不出痧,肩膀疼痛依旧,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病灶点很深,刮痧法触及不到;二是气血不足,体内的气血没有顶过来,瘀血就难以出来。这时用拔罐法可马上见效。

  病灶点深的,如果一拔很快出现黑紫印,那深层的瘀血就被拔出来了;如果还是罐下无痕,那就要耐心地在此处拔几天,每天10分钟,直到出现黑印为止。拔罐可补可泄。

  补呢,就是用罐数量要少,引气集中一处。如想补肾,就光在肾俞穴拔罐;补胃呢,就在中脘和足三里拔罐。如拔的地方太多反而会将气血分散,达不到补的效果,会白白泻耗了气血。

  通常在外面拔罐时总是满后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将气血引入膀胱经,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但这对于气血虚弱的人便大为不利了。所以拔罐也是很有讲究的,不可莽撞行事。

  拔罐最棒的功能就是它的引血功能。记得有个糖尿病病人,膝盖下足三里附近有个直径两寸的溃疡点长期不愈合,使用了各种消炎药,也敷贴了中药生肌散之类,都没有效果。

  后来我让患者每天在腹部中脘穴拔一罐,同时在患侧大腿胃经从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一路拔下来,5个罐同时拔上,连拔4天,每天5分钟,再用生肌散,一贴而愈。为什么?通过拔罐把好血引下来了,破损自然就被修复了。

你已知道了拔罐、刮痧的机理,手法还用我教吗?刮痧要顺着经络刮,最好是从上到下,这样比较顺手;刮板和皮肤保持45度以下的锐角,比较不痛。刮痧时最好能用上腰劲,这样会很省力。其实,自己去体会,手法是最容易掌握的。

拔罐操作方法也没什么严格要求,买个枪式的真空罐,省得再去点火。拔前可在皮肤上抹点润滑油,这样拔皮肤不会痛。拔的时间以觉得舒服为准,气血虚弱的就少拔一会儿。

  但是湿气较重的人很容易起疱(尽管起疱疗效更好),会影响洗澡和皮肤的美观,所以拔的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要拔得太紧。

  再唠叨两句按摩吧。有人说,按摩的技法那么多,两句能说清吗?其实,从治病的角度来看,按摩中80%的手法都是花拳绣腿,何为补何为泻,我劝你大可不必去浪费时间研究这些,能够一招制敌,何必先摆出100种花架子呢?

  按摩一定要找准经络,穴位找不准慢慢来,离穴不离经就行。如果肚子上压着痛,你要看痛点压在什么经上,然后就按摩腿上相应经络的穴位就行了。胃经上压痛的就按腿上的足三里,脾经痛就按阴陵泉……

  这只是举例,临症还有更适宜的穴位可选。再说一句按摩的方法,痛点不明显的经络和穴位按摩效果差,就像风筝线断了或半路打结了,要多按摩敏感的穴位。还有,敲打和按摩的作用是相似的,可以替代使用(例如敲胆经和胃经)。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