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到今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所创新。锔瓷艺术传人关向伟就是这么做的,他在继承祖辈锔瓷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发扬,创造出一种“混搭”铜雕工艺,将金属与瓷器、石头、木料等结合,获得了新的艺术成就。
在父亲的眼中,关向伟作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老师,在业余时间做锔瓷是疏怠主业,甚至连关向伟自己也没有想到,美术专业出身的他,后期竟如此热爱锔瓷,手艺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关向伟是满族人,满姓为瓜尔佳,锔瓷这门手艺是从祖父那辈流传下来的。1930年左右,祖父曾在奉天(今沈阳)大西路电车行开了一家手工艺店,店名叫宏顺和兴记,主营业务包括乐器修复、锔瓷、皮箱修理、杂货维修等。时光流传,其他工艺在时代的发展中,随着物件的消亡而不复存在,只有锔瓷手艺流传了下来。“瓷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它一直存在,但柳条箱、皮箱等,现在已经没有人用了,所以修补手艺虽好,却没有流传下来。”关向伟说。
关家族内,只有关向伟的父亲学习了锔瓷的手艺,但父亲觉得锔瓷作为主业有些卑微,因此只当做业余爱好,给亲朋好友修补瓷器。1984年,关向伟上初中的时候开始和父亲学锔瓷,在他的眼里,锔瓷是一门艺术,他称之为“锔瓷秀”,“如今对手工技艺的认识提升了,人们认为这是有文化内涵的。”
最开始学习锔瓷时,关向伟并不是特别热爱,只是把它当做残次品修补而已,但在老师的启发下,他开始研究窑口、瓷器种类,并逐渐热爱上锔瓷,“它不仅是修复功能,也可强化瓷器的美感,可以让破损的瓷器重新焕发生机。”关向伟开始将主要研究方向转向瓷器。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还是学生的关向伟节省了几个月的伙食费,买了一个成化年制的五彩罐“三英战吕布”,2000年左右开始,美术专业出身的他开始大量做锔瓷工艺。作为大学老师,他有很多机会去外地考察,在了解到外地的博物馆、老旧民居、古玩市场后,他认为在锔瓷工艺上不能拘泥于传统和地方,应该有所探索,技艺上也应有所创新,开始潜心研究如何更好地继承发扬锔瓷工艺。
浮雕效果的锔瓷,是关向伟的一大创新。他首先对瓷器进行构思、设计,然后寻找铜料,铜料选用民国的老铜,要将老铜器熔炼,打成片和棒,再使用焊枪将铜焊到瓷器上,铜在瓷器上呈现浮雕效果,有花朵形状、鸟类形状等。
他也将老铜直接打造成艺术品,用点状在铜片上雕出一幅图画,或整件雕出一片叶子。
将锔瓷工艺发展到饰品创作上,是他的又一大创新。他把瓷片、玉器、琉璃、蜜蜡、琥珀等物,镶嵌在铜料、金料、银料内,可以做成富有古典风格的项链、戒指、耳环等。关向伟甚至使用石料,他将不锈钢、老铸铁等镶嵌进石头内,而这些石头都是形状独特的,颇有韵味。
“目前我不只是做锔瓷,我还要做衍生品,要创新。”关向伟描述自己的锔瓷工艺发展方向,“继承,不泥古。创新,不搞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