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咱就忆旧事

幸福一村到三村都有自己的小卖部,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它占了五样,柴煤有煤店,米面有粮店,且都离家不远,十分便利。小时候,小卖部就是记忆中的万花筒。

 

以前买东西不象现在,不用带袋子,甚至可以不带钱,有卡就行了。过去,买什么都凭卡、要票、划本,当然那是定量供应的时代。打酱油、醋,也不可能只带个袋子,还得自己带个空瓶子。我们女人去打雪花膏,也得拿着小空瓶去装,售货员掀开能装五公升的大瓶子盖儿,香气喷鼻,还没抹,就已陶醉自己是位公主了。

 

那时,买肉、蔬菜,得去三里屯大商场采购。所谓大,是昔日而言,现在再看就不起眼了。离我家有十几分钟的路,穿过一条大马路,能看见我就读的三里屯一中了。在这里,有过不只一次地为买不到东西而哭鼻子的经历。

 

《红灯记》李玉和的唱词:“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虽然我用不着去拾煤渣为家里人取暖,但是我常看到我的同学因为家里穷,不得不这么做。我从上中学起,就当上了家里的“财政部长”,负责给父亲烟酒钱,其余用做全家的日常开销。

 

常常。一个周末,起了个大早,准备买点鲜肉。寒风中排着队,不时,有人发号。万一你中途走了,又有人来发号,你的那个号就不好使了。天冷,有尿也憋着。

 

手里攥着号,心里就定了几分。结果,时间到,门被打开的那一瞬间,蜂拥而入,个子高的,身材魁梧的男性就排到前面去了。时常内心的紧张驱散了寒冷,可是整整五、六个小时的等待,你却空手而归,内心由原来的紧张变成懊恼,十二万分的气。当年最怕听到的就是:“后面别排啦”。回去见到父母,自然委屈落泪。他们便安慰说,没关系,没有,不吃,还省钱呢!

商店的货架子和顾客隔着柜台,想要什么得请售货员拿给你。售货员没有干好干坏这一说,一样卖不出去也不扣他工资。所以售货员的脸都是爱搭不搭的,有时还怄气。他不拿给你,你也没办法。三里屯一带老外多,中国又是礼仪之邦,可想,中国人对老外的态度了。

买菜、买豆芽、豆腐,老排队。我们小朋友就带上皮筋,把菜盆排成队,在旁边跳猴皮筋。“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八四五六,四八四五七,四八四 ...”跳累了,菜也买好了,皆大欢喜。当然也有拿着空盆儿交给娘的时候,她能理解,也就没有骂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