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不是“洪水猛兽”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并转载一些他人写得比较好的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民主不是“洪水猛兽”

 

 2017-05-16 赵光勇 哲学与政治

常识需要一次一次的重述,才能够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中共十七大以来,“民主”不再是一个需要遮遮掩掩的词汇。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党和政府已公开宣称了对民主理念和价值的尊奉。

然而,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棱镜社会,知识层的分裂使得价值观“碎片化”,对民主的认识远未形成共识。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精英们”开出的药方五花八门,从左到右的各种“主义”和“主张”在竞争群众。新老自由主义者倡导自由、民主、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正统”社会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坚持毛泽东思想;“民主社会主义”代表了持改良主义的中间路线;“中华模式”的提出者要从传统中获取资源;而复兴传统则是儒家社会主义的宣示……

在上述思潮中,除自由主义者和民主社会主义者外,其余诸种“道路”都视民主为“洪水猛兽”或者至少不以民主为价值取向。

当年,潘维教授的一篇《民主迷信与中国政体改革的未来》一文,在互联网上流传很广。在潘教授看来,民主是一种“谜思(myth)”,是神话。作为民主实质的“多数决”并不正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因是多数人多。所以民主的背后是力量,是强权。

潘教授的言论颇能迷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一些学者看来,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季卫东教授的评语)。”当时,蔡定剑教授对潘观点的批评是我看到的最有力的。蔡教授写了篇《为民主辩护》的文章,认为潘维对民主的理解还提留在熊彼特。民主的力量在于其一直处在发展完善之中,从熊彼特时代的“精英民主”已经发展到了今日的大众参与民主,从竞争领导人的制度安排发展到了整套社会运行的规则,从政治制度发展成为生活方式。

 

时至今日,民主已不是抽象的价值符号,不仅是“好东西”,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互惠结合的生活方式。

 

民主背后最大的假设不是潘教授所说的多数人的力量超过了少数人,而是从一般意义上来将,多数人的智慧超过了少数人。如果非要钻牛角尖,问:凭什么多数人一定比少数人聪明?我们不是常说“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吗?

答案是:在同样的信息传播条件下、在同样的教育水平下,排除极端的情况下,多数人的见识是胜于少数人的,而且,真理只是“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民主对应的是“他主”、权威之治。如果我们相信某个人或者某一类人,他们的智慧超越了人类的大多数,我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们是放心的,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大救星”,选择“引路人”;

如果我坚信我的利益只有我保管最放心,我会选择民主。

 

在今日,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的获得和传播,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识字率的提高缩短了人类智识之间的差距。如果再坚持某些人或者某一群体有统治和治理其他部分人的资格,那就是与全人类的智商做对。

那些恐惧民主的人,其实是搞错了对象。他们害怕的与其说是民主,倒不如说是建立民主的“过程”。亨廷顿的“现代性孕育着稳定,现代化意味着动乱”常在他们耳边回响,只是改成了“民主孕育着稳定,民主化意味着动乱”。

其实,亨廷顿的老师是霍布斯,在霍布斯看来,有秩序好过所有的无秩序,所以,即使是大怪兽“利维坦”,人类也要尊奉。到了亨廷顿那里,就变成了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稳定因素的高度关注,以至于他被认为是新权威主义的始作俑者。其实大家都误解了亨廷顿,准确地说,亨廷顿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有序”实现民主,政治民主是目的,稳定只是条件。问题是:如何减少民主道路上的障碍和阻力甚至反复,任何将社会代价降到可承受的范围。

 

民主化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转型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好比新生命的降临与成长,有阵痛,也有“成长的烦恼”,但不能因此我就停止生长。而且,万物之初,其形必丑,新生的民主好比初生婴儿,很难看的,但越长越漂亮。民主在最初时候,可能有“假民主”,有贿选、拉票,金钱政治,议会肉搏,没关系,大众有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民主是个大学校,不仅要从成功中学习,也要从失败中学习。打架刺杀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暴力轮替。

 

因此,民主不是“洪水猛兽”,民主也非灵丹妙药。

民主是可以习得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而学习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大众成长的脚步!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