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冰雪夏娃》已被《北京文学. 中篇小说月报》六月版转载,这是应他们要求所写的创作谈:
我在南加州读书的时候,听说有个冷冻生命技术中心曾在城外的沙漠里经营。我的指导教授参观过这个机构,亲眼见过人头在液氮里翻滚浮沉。好奇如我,自然也想去见识一下。但是教授说,很少有人付得起冷冻全身的费用,大多数人只能冷冻头部,为了保证大脑的活力,必须在人死之前就收割头颅。这种做法给当地政府造成了极大的伦理困扰,为了避免法律责任,他们把这个机构从加州赶走了。
那时的我还没有开始思考死生大事,只是感到南加的烈日下、沙漠里,存在过一个靠冷冻技术来抗拒死亡的科研机构,有一种超现实的奇幻色彩。生死冷热的巨大反差,让人觉得这里面仿佛有个曲折的故事,呼之欲出。作为写作者,我习惯把一切不同寻常的生活细节,储放到记忆深处,直到被灵感的火花激发点燃,成为创作材料。
去年夏天,生活在硅谷边缘的我,时刻为最新的科技突破与经济模式冲击着,对今后社会的演化,产生了极大的担忧与焦虑,于是决定写个科幻故事,抒发我对当代科技发展、社会沿革与环境变迁的思考。在准备写作的过程中,通过大量阅读最新的科技与医学信息,我意识到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即将颠覆人类对自身和现实的认知;基因剪贴、大脑移植技术的成熟,意味着生与死的界限将变得模糊;由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作为一个物种,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存与亡的边缘。
文学的永恒主题无非是回答几个困惑人类的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前两个问题可以从历史和现实里找答案,但第三个问题则令人迷惘。科幻小说是思考未来的平台,在我看来,科幻作品所描绘的未来图景不应是架空的玄想,而今日现实合乎逻辑的演化。
在构思《冰雪夏娃》的过程里,尘封在我记忆中的冷冻中心场景被唤醒,成了叙事结构里的核心元素。其实《冰雪夏娃》中科技细节和社会动态都有现实依据,我希望通过细节的真实性来增强读者对未来世界的代入感,也许有人会在惊悚之外,理解到无所作为的今天意味着无可奈何的明天。